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德镇以其悠久的制瓷历史而闻名,其中自然淳朴的陶瓷雕塑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景德镇的陶瓷雕塑涵盖了绝大部分的陶瓷写实技法。随着时代的进步,景德镇的写实陶瓷雕塑也在不断地改变和创新。现在我们可以按照工艺的差异大致分为五种技法:雕塑法、直接成型法、浮雕法、翻制法、装饰法。
一、雕塑法与运用
雕塑法是写实陶瓷雕塑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它在表现写实陶瓷雕塑的过程中容易操作。陶瓷雕塑法是利用泥的可塑性进行加减处理,即雕和塑。写实雕塑的创作不可能一步到位,常常需要反复推敲才可以将雕塑的结构、比例、重心、情感等做到满意,因此这种方法也得到很多写实陶瓷雕塑艺术家的喜爱。
写实陶瓷雕塑的技法与其他写实雕塑技法也有许多的不同。前提就是材料的不同,如果你不了解材料的性能要想做好写实陶瓷雕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如孟福伟创作的《生死时速》造型方式上主要运用雕塑法,他需要不断地调整才能完成。烧成是这件作品的难点。作者必须了解泥性才可以做出这样的作品。他的作品里每个人物都是站立的且形态各异,在烧制中很容易坍塌。这正是这件作品在造型上与传统造型的不同,使其作品与传统的写实陶瓷雕塑相比就显得更加的生动。
二、直接成型法及运用
直接成型法主要靠手工,泥条、泥片成型,其特点是生动、艺术性强。但写实技法的运用相对比较难。这也是景德镇最原始塑造方法。在写实陶瓷作品里我们可以见到很多这样的作品。
首先从构思看作品是否适合泥条泥片成型,有的写实作品如动态过大或者形体上大下小等都不适合。泥条和泥片成型稍有不同,在泥条成型时,我们是将泥条一根一根的根据所塑造的内容从下往上盘,在盘的过程中要调整好结构比例。如作品中有人物或动物,要考虑好结构的变化,有时候还要在内部进行加固。泥片成型与泥条成型有所不同,泥片成型主要是以围合的方式进行。在制作过程中往往很难控制好结构、比例和情感表现。如吕品昌创作的《女人体》,便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直接成型法的运用在陶瓷艺术中最为普遍,在景德镇写实陶瓷雕塑中直接成型法不仅仅在民间广泛运用,现如今已经成为高校陶瓷雕塑创作的教学方法了。如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周国帧教授的雕塑作品中就运用了很多手工直接成型的方法。
三、浮雕技法与运用
浮雕法是介于绘画与雕塑之间的艺术。在写实陶瓷雕塑中运用广泛,浮雕按照空间起伏的程度,大致可分为高浮雕和浅浮雕,在陶瓷中高浮雕不像其他材料的高浮雕起位较厚,一般在二公分左右,浅浮雕就更浅一些。在实施浮雕技法上主要是两种表现方式:堆捏法和雕刻法。
堆捏法是一种塑造方法,在完整的坯体表面用泥浆或泥料贴塑出凸起的形象,此种方法也可以用沾捏的方式进行。烧成后作品有浮雕的装饰效果。雕刻法是在平面坯体上参照同一起位线,用雕刻的方式在平面雕出凸起的形象。这两种方法要注意;堆捏法不宜用来做高浮雕,主要是由于陶瓷泥坯的特殊性,如果堆捏的泥料过厚,在烧成的时候很可能会因为泥质的干湿程度不一而开裂。雕刻法也一样,如果起位线过高,刻的太深,在烧制时也会出现开裂。要想形成强烈的高浮雕的效果,浮雕还可与镂雕结合,这些技法都与陶瓷这种材料的特殊性息息相关。
四、翻模的技法与运用
翻模技法是绝大多数雕塑都要涉及的技法(除直接成型的外)。翻模技法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因为材料的不同而定。写实陶瓷雕塑的翻模技法也因自身材料的不同有别于其它写实雕塑翻模法。根据陶瓷的特点成型时可分为注浆和印坯两种,模型也就分为注浆模和印坯模两种。现在我就这两种方法作简要分析。
注浆:主要是指将泥浆倒入石膏磨具内使泥浆在石膏吸水的过程中将泥浆吸到石膏内壁上,泥浆在石膏模内壁上产生固态时再将多余的泥浆倒出来,然后模具内就形成了坯体。写实陶瓷雕塑的注浆模具的制作主要考虑是如何能从上下四面开模和不卡模的问题,其方法主要是做到让开卡模的地方,如卡模的地方一般都是低点处,所以在分模是就从高处来分。
印坯:印坯模具主要由两瓣石膏组成,印坯时将泥片或泥饼放入石膏模具中挤压后将两瓣模具合上就可以形成坯体。印坯模具的制作同样要考虑是否卡模的问题,当遇到卡模的地方要做夹模,这样当两瓣模具合上后才能脱模形成坯体。
从景德镇写实陶瓷雕塑形成坯体看主要方法还是以翻模的方式进行,所以翻模一直受到雕塑家的重视
五、装饰法
装饰是景德镇写实雕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前面我们提到因景德镇自身泥土的原因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今天景德镇的写实陶瓷雕饰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作为陶瓷之都的景德镇在材料的改良方面可为全面发展,因现代交通和信息的发达,引进了许多外地的瓷土弥补了景德镇陶瓷雕塑以往的许多不足。景德镇以往的瓷土不是很白,现在已不是什么问题,各种瓷土都可以找到,这就为景德镇的艺术家提供了更多发展的空间。
现在我们单从装饰法的运用上看主要还是处理色彩和肌理的方法。陶瓷雕塑中色彩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在写实陶瓷雕塑作品上施彩的处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色彩主要可分两种实施方法:一种是吹釉色法,另一种是手绘法。吹釉法主要是指在雕塑上直接吹各种釉,当雕塑烧制后会出现窑变,这种色彩艺术性强,但变化较大。另一种是手绘法,分为釉下彩绘和釉上彩绘。釉色彩相对比较的稳定。肌理在陶瓷雕塑中的运用很重要。从技术上来说主要有两种,翻印实物肌理和人为肌理。翻印实物的肌理很简单,与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翻制技法一样用石膏翻模再印坯就能实现,而人为的处理方法主要靠工具或有肌理的模子在泥坯敲打或刮、划,从而形成肌理。
装饰手法的运用在写实雕塑中可谓丰富多彩。釉色的运用主要讲究和谐整体,釉色的变化跟窑温有很大关系,有时候很多色彩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陶瓷学院姚永康教授的代表作品《世纪娃》,恰到好处的釉色把写实与陶瓷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可谓写实陶瓷雕塑中的典范,作品没有一点点矫揉造作感。釉下彩的运用主要是青花和色料,尤其青花为主。釉上彩在写实陶瓷雕塑上的运用很多,如对人物皮肤、衣纹、道具的颜色等的处理都很常用,几乎可以做到真实的色彩效果。肌理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在表现陶瓷材料的生动感上起到独特的艺术效果,如刘远长的写实陶瓷雕塑作品《猴王》。陶瓷的装饰技法的运用上,在现代写实陶瓷雕塑中所有的技法都可以交叉使用。
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随着时代的脉搏正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写实陶瓷雕塑的技能在现代陶瓷艺术家的手中得到不断地创新。从景德镇目前写实雕塑的发展看,我们可以说是新旧并存,在景德镇的写实陶瓷市场上我们就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这点。它让我们在过去和现实之间找到许多的不同。我想也许正是来景德镇的艺术家们期望,让他们能够更多学习到前人的经验。如今的景德镇被称为“候鸟栖息地”。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为景德镇带来了大量的陶瓷技术和艺术思想。这些技术和思想对景德镇写实陶瓷雕塑的影响很大。景德镇雕塑瓷厂这些年的变化就很能说明这一点。以前的雕塑瓷厂做的写实陶瓷雕塑主要是传统的人物,如罗汉、观音、三星等为主。现在的雕塑瓷厂在写实陶瓷雕塑的变化上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不论是人物、动物、还是花鸟鱼虫从观念上都得到了改变。按照以前的艺术工人来说,做成今天这样一个形式他们是想也不敢想,因为那样去做是卖出去的。所以一个时代的变化是技术和思想全面革新。今天我们看到的景德镇写实陶瓷雕塑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生产模式,艺术作品正在新的环境下得到前所未有的突破。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又将迎来它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余祖球梁爱莲《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10.
[2]罗时武《陶瓷研究-从技术到艺术的探索》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12.
一、雕塑法与运用
雕塑法是写实陶瓷雕塑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它在表现写实陶瓷雕塑的过程中容易操作。陶瓷雕塑法是利用泥的可塑性进行加减处理,即雕和塑。写实雕塑的创作不可能一步到位,常常需要反复推敲才可以将雕塑的结构、比例、重心、情感等做到满意,因此这种方法也得到很多写实陶瓷雕塑艺术家的喜爱。
写实陶瓷雕塑的技法与其他写实雕塑技法也有许多的不同。前提就是材料的不同,如果你不了解材料的性能要想做好写实陶瓷雕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如孟福伟创作的《生死时速》造型方式上主要运用雕塑法,他需要不断地调整才能完成。烧成是这件作品的难点。作者必须了解泥性才可以做出这样的作品。他的作品里每个人物都是站立的且形态各异,在烧制中很容易坍塌。这正是这件作品在造型上与传统造型的不同,使其作品与传统的写实陶瓷雕塑相比就显得更加的生动。
二、直接成型法及运用
直接成型法主要靠手工,泥条、泥片成型,其特点是生动、艺术性强。但写实技法的运用相对比较难。这也是景德镇最原始塑造方法。在写实陶瓷作品里我们可以见到很多这样的作品。
首先从构思看作品是否适合泥条泥片成型,有的写实作品如动态过大或者形体上大下小等都不适合。泥条和泥片成型稍有不同,在泥条成型时,我们是将泥条一根一根的根据所塑造的内容从下往上盘,在盘的过程中要调整好结构比例。如作品中有人物或动物,要考虑好结构的变化,有时候还要在内部进行加固。泥片成型与泥条成型有所不同,泥片成型主要是以围合的方式进行。在制作过程中往往很难控制好结构、比例和情感表现。如吕品昌创作的《女人体》,便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直接成型法的运用在陶瓷艺术中最为普遍,在景德镇写实陶瓷雕塑中直接成型法不仅仅在民间广泛运用,现如今已经成为高校陶瓷雕塑创作的教学方法了。如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周国帧教授的雕塑作品中就运用了很多手工直接成型的方法。
三、浮雕技法与运用
浮雕法是介于绘画与雕塑之间的艺术。在写实陶瓷雕塑中运用广泛,浮雕按照空间起伏的程度,大致可分为高浮雕和浅浮雕,在陶瓷中高浮雕不像其他材料的高浮雕起位较厚,一般在二公分左右,浅浮雕就更浅一些。在实施浮雕技法上主要是两种表现方式:堆捏法和雕刻法。
堆捏法是一种塑造方法,在完整的坯体表面用泥浆或泥料贴塑出凸起的形象,此种方法也可以用沾捏的方式进行。烧成后作品有浮雕的装饰效果。雕刻法是在平面坯体上参照同一起位线,用雕刻的方式在平面雕出凸起的形象。这两种方法要注意;堆捏法不宜用来做高浮雕,主要是由于陶瓷泥坯的特殊性,如果堆捏的泥料过厚,在烧成的时候很可能会因为泥质的干湿程度不一而开裂。雕刻法也一样,如果起位线过高,刻的太深,在烧制时也会出现开裂。要想形成强烈的高浮雕的效果,浮雕还可与镂雕结合,这些技法都与陶瓷这种材料的特殊性息息相关。
四、翻模的技法与运用
翻模技法是绝大多数雕塑都要涉及的技法(除直接成型的外)。翻模技法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因为材料的不同而定。写实陶瓷雕塑的翻模技法也因自身材料的不同有别于其它写实雕塑翻模法。根据陶瓷的特点成型时可分为注浆和印坯两种,模型也就分为注浆模和印坯模两种。现在我就这两种方法作简要分析。
注浆:主要是指将泥浆倒入石膏磨具内使泥浆在石膏吸水的过程中将泥浆吸到石膏内壁上,泥浆在石膏模内壁上产生固态时再将多余的泥浆倒出来,然后模具内就形成了坯体。写实陶瓷雕塑的注浆模具的制作主要考虑是如何能从上下四面开模和不卡模的问题,其方法主要是做到让开卡模的地方,如卡模的地方一般都是低点处,所以在分模是就从高处来分。
印坯:印坯模具主要由两瓣石膏组成,印坯时将泥片或泥饼放入石膏模具中挤压后将两瓣模具合上就可以形成坯体。印坯模具的制作同样要考虑是否卡模的问题,当遇到卡模的地方要做夹模,这样当两瓣模具合上后才能脱模形成坯体。
从景德镇写实陶瓷雕塑形成坯体看主要方法还是以翻模的方式进行,所以翻模一直受到雕塑家的重视
五、装饰法
装饰是景德镇写实雕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前面我们提到因景德镇自身泥土的原因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今天景德镇的写实陶瓷雕饰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作为陶瓷之都的景德镇在材料的改良方面可为全面发展,因现代交通和信息的发达,引进了许多外地的瓷土弥补了景德镇陶瓷雕塑以往的许多不足。景德镇以往的瓷土不是很白,现在已不是什么问题,各种瓷土都可以找到,这就为景德镇的艺术家提供了更多发展的空间。
现在我们单从装饰法的运用上看主要还是处理色彩和肌理的方法。陶瓷雕塑中色彩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在写实陶瓷雕塑作品上施彩的处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色彩主要可分两种实施方法:一种是吹釉色法,另一种是手绘法。吹釉法主要是指在雕塑上直接吹各种釉,当雕塑烧制后会出现窑变,这种色彩艺术性强,但变化较大。另一种是手绘法,分为釉下彩绘和釉上彩绘。釉色彩相对比较的稳定。肌理在陶瓷雕塑中的运用很重要。从技术上来说主要有两种,翻印实物肌理和人为肌理。翻印实物的肌理很简单,与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翻制技法一样用石膏翻模再印坯就能实现,而人为的处理方法主要靠工具或有肌理的模子在泥坯敲打或刮、划,从而形成肌理。
装饰手法的运用在写实雕塑中可谓丰富多彩。釉色的运用主要讲究和谐整体,釉色的变化跟窑温有很大关系,有时候很多色彩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陶瓷学院姚永康教授的代表作品《世纪娃》,恰到好处的釉色把写实与陶瓷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可谓写实陶瓷雕塑中的典范,作品没有一点点矫揉造作感。釉下彩的运用主要是青花和色料,尤其青花为主。釉上彩在写实陶瓷雕塑上的运用很多,如对人物皮肤、衣纹、道具的颜色等的处理都很常用,几乎可以做到真实的色彩效果。肌理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在表现陶瓷材料的生动感上起到独特的艺术效果,如刘远长的写实陶瓷雕塑作品《猴王》。陶瓷的装饰技法的运用上,在现代写实陶瓷雕塑中所有的技法都可以交叉使用。
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随着时代的脉搏正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写实陶瓷雕塑的技能在现代陶瓷艺术家的手中得到不断地创新。从景德镇目前写实雕塑的发展看,我们可以说是新旧并存,在景德镇的写实陶瓷市场上我们就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这点。它让我们在过去和现实之间找到许多的不同。我想也许正是来景德镇的艺术家们期望,让他们能够更多学习到前人的经验。如今的景德镇被称为“候鸟栖息地”。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为景德镇带来了大量的陶瓷技术和艺术思想。这些技术和思想对景德镇写实陶瓷雕塑的影响很大。景德镇雕塑瓷厂这些年的变化就很能说明这一点。以前的雕塑瓷厂做的写实陶瓷雕塑主要是传统的人物,如罗汉、观音、三星等为主。现在的雕塑瓷厂在写实陶瓷雕塑的变化上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不论是人物、动物、还是花鸟鱼虫从观念上都得到了改变。按照以前的艺术工人来说,做成今天这样一个形式他们是想也不敢想,因为那样去做是卖出去的。所以一个时代的变化是技术和思想全面革新。今天我们看到的景德镇写实陶瓷雕塑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生产模式,艺术作品正在新的环境下得到前所未有的突破。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又将迎来它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余祖球梁爱莲《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10.
[2]罗时武《陶瓷研究-从技术到艺术的探索》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