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泳语言 体会情感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tx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清幽、陶醉”等词语。
  2.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涵泳语言,朗读语段,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的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穷人对音乐的热爱。
  4.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贝多芬《致爱丽丝》,指名学生谈对贝多芬的了解。
  2.师导入: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用音乐赢得全世界人们的心。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月光曲》,看看我们能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什么,从贝多芬的内心聆听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简要概括
  1.生自读课文。
  2.出示词语,指名读。相机理解“传说、清幽”等词语。
  3.抓住关键,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1)同桌交流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
  过程。
  (2)指名交流。
  4.师小结:这是一个美好的传说。贝多芬弹了一曲又一曲,弹出了著名的《月光曲》。
  三、品读第8~9自然段,感受乐曲之美、想象之美
  1.生自由朗读课文第8~9自然段。思考:你从哪里看出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是一首美妙的乐曲?
  2.全班交流,朗读想象。
  预设1:从兄妹俩的表现可以看出《月光曲》的美妙。生默读,圈画描写兄妹俩表现的语句,全班交流。
  出示句子: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
  醉了。
  (1)联系生活,说说“陶醉”的意思。
  (是一种完全地沉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中;陶醉后内心是愉悦的、放松的。)
  (2)联系本文,说说兄妹俩“陶醉”在美妙的琴声中是什么意思。
  (被贝多芬的演奏完全吸引了,忘记了现实的穷苦;随着音乐的节奏、强弱的变化,联想到一些事物、景物;身心都非常放松,心情很愉悦,心驰神往的感觉……)
  预设2:从情景相融中体会到《月光
  曲》的美妙。生默读,圈画词语,全班交流。
  出示词语:清幽的月光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文史哲是浑然一体的,原本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清末(1904年)单独设科以后,“语文”从“文史哲”中得以剥离,另立门户。但是,学科独立之初,读经的余威尚在,科举的影响尚存,本国语文学什么、怎么学,成了学科发展的瓶颈。针对此,民国时期众多学养深厚的语文大师做出了有益探索,为现代语文学科的有效实施奠定了深厚基础。1924年,在借鉴同期学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黎锦熙先生在其国文教学专著《
一、聚焦“字词”,把故事读通顺  师:今天,易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聊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  生:《孔明智退司马懿》。  师:你从这个故事的题目得到什么信息?  生:孔明用自己的智慧击退了司马懿的大军。  师:没错,从题目咱们就能猜到故事的大概内容,这就叫“以事命题”。这种方法在《三国演义》里非常常见。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题目)一起读。  生:孔明挥泪斩马谡。  师:猜一猜,大概讲什么呀?  生
科幻作品是很多高年级学生喜爱的一种文学类型。然而,长期以来,这类作品没有得到主流文学界、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2015年8月,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凭借《三体》荣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9年2月,根据刘慈欣作品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热映,在读者中掀起一股科幻阅读热。那么,科幻作品和科普作品有什么区别?什么样的科幻作品才是优秀的?这些都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了解的常识。为此,笔
作为教育改革标志性的学科,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纲多本”的时代正式终结。2017年9月,我们开始使用小学语文统编本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经过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尝试,我们以为新教材具有较鲜明的三个特征,即:继承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据此,我们历经新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过程后,有如下感悟:  一、继承:渗透传统“蒙学”篇目内容  继承国学传统,既是国家意志的真正体现,也是语文学科的必然担当。古代儿童的基本课程
统编本语文教材在编排体例上最突出的创新点之一就是建构了“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即“教读 自读 课外阅读”。基于统编本教材的“引子范本”教学,探究语文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的过程,即是“以文引文”“以一推类”“以篇带本”阅读教学模式建构的过程,与统编本教材编排体例不谋而合。“引子范本”是指可以撬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优质文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尝试选择优质的有价值、可示范、能生长的功能性文本为“引子”。在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学默读,学做记号,能根据实际问题提取信息。  3.感知作者生动的语言和运用对比表达父亲喜爱鸟儿的写法,主动积累喜欢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学说句子  1.谈话:世间万物皆可爱,一草一木都有情。同学们,你能告诉我你最喜欢什么吗?你能用一句话说两个喜欢的事物吗?谁还能用一句话说说三个喜欢的人、事或物?  2.学说:到底该怎么说?怎么
“语文课原来还可以这样上”,这是对《花瓣飘香》的再次教学后的感悟。  《花瓣飘香》是我上的一节汇报课,仓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教学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课后,张敬义老师对这节课给予点评并提出建议:“教师要有语用意识,课前要深入研读文本,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并思考如何把教课文转化为学表达。”  谨记老师的教诲,我再次走进文本,用心揣摩。这篇课文紧扣“懂事”这一主题,主要以对话形式展开,选取小女孩给生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员”等14个生字,会写“称、秤、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理解文中称象的两种办法,通过对比朗读,体会“才、直、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  3.通过“读、思、叙、议、演”等学习活动,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一杆秤,称一称,谈笑声里长学问  1.奇怪的“秤”。  (1)出示电子
2011年版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三年级开始,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在普通单元中出现了“综合性学习”。在三、四年级两次“小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分别围绕“中华传统节日”“轻叩诗歌大门”两大主题进行了初步探索,相对具备了一定的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基础,可开展时间较长、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经常会思考、会问这些问题:何为语文?语文为何?语文何为?思考这些问题,缘于我对语文这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性质、本体特征和目标的拷问。  焦鹏程老师提出“要基于儿童立场、生活维度、生命高度教语文”。从提法上看,不论是“儿童立场”,还是“生活维度”,抑或是“生命高度”,都不是什么创新的主张,似乎是一种“杂烩”,但从语文教学的原理、现行教学的实情方面分析,坚守儿童立场、生活维度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