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意义的学习应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地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应突破这种方式,事先學习方法的根本改变。新的课程标准就教师在教学中挑选适当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探求的心理需求,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我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的。
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科教学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它是在学科教学中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中进行的。而语文教学活动更能因它的综合性使之成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载体。
⑴在“观察—表达”中得到培养
“观察—表达”是语文课常用的一种教学活动。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运用媒体直观展现物体(事件)的形象,引导学生调动各种器官进行多角度观察,由静态的到动态的,由画面的到画外的……通过思维活动,用语言有序的表达出来,自然而然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⑵在“欣赏—体验”中得到发展
“欣赏—体验”是一种基于审美感受的非语言性的能力,它有利于学生以丰富的体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语文活动是能够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图形所蕴含的形象性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活动中,教师需要巧妙的引导学生对物体(事件)进行观察欣赏,让学生在“欣赏—体验”中主动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如绘形、涂色、添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达到较高的境界。
我在教一年级的时候,为了引导一年级的学生能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并且能做到说话有序,我上了一堂“说说、画画”的活动课。我准备好小鸡图片,从局部入手,引导学生抓住特点观察,用语言加以描绘;然后由局部到整体的顺序观察描绘这只小鸡。之后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小鸡,涂上颜色,添上背景。最后让学生来说说“这是只怎样的小鸡,它在干什么”。学生虽然语言还不够流利,但基本上能把自己在活动所观察到的进行描述,特别是在说到“它在干什么”,有的在小鸡身后画上了树荫,说:“小鸡玩累了,正躺在树荫下睡觉呢。”有的为小鸡添上了一把雨伞,说“下雨了,下雨了,快跑吧。”有的说“小鸡扑着翅膀在找妈妈呢!我祝它一路平安。”
二、合作中提高自主能力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言简意赅的说明文。文中作者有两个核心观点:⑴地球破坏,别无去处。⑵资源枯竭,难以补充。但因为是六年级学生阅读的,所以文中缺少具体的例证。
我和学生去搜集了大量的信息后,设计了这样一堂语文课。
①听记信息。把搜集来的信息进行提炼和浓缩,罗列十条,进行听记练习。这样一来训练了学生的听记能力,二来强化了学生对信息记忆,为即时演讲做好准备。
②选择信息。让学生对事先整理好的信息进行选择:哪些可以说明“地球破坏,别无去处”的观点,哪些又能说明“资源枯竭,难以补充”的观点 ,并做上记号。
③整合信息。让学生在以上铺垫的基础上开展“保护地球”的演讲比赛。
1.自选议题。根据自己喜欢的一个议题选择目标一致的合作伙伴进行准备。
2.拟列议题。运用学过的编提纲的方法拟列一个简要的演讲提纲,同时进行信息筛选。
3.演讲论证。在编列提纲后进行语言组织训练,并逐步提出相应的演讲要求:亲切的态度、引人入胜的开头、典型的例证、通顺流畅的语言等。
这样让学生在广泛的学习时空中自主学习,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就是在语文活动中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终目标之一。它必须在课内、课外的广泛合作中不断发展,在时间的合作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得到逐步的提高。
在合作中要引导学生:
a.学会倾听,学会交流。会倾听、会交流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梳理信息时,加入了听记练习,不但为信息的整合作了铺垫,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演讲交流时,教师不但提出了语言要求,而且提出“仪态”“情感”等人文性的要求,目标明确,又有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学生学习就有章可循。
b.加强实践,学会探究。解决理性问题应从感性入手,从实践入手。语文活动课常常围绕一个理性的活动主题,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去学习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践中学会探究。这堂课上,教师就采用了读书演讲这种形式。活动前,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课内外用各种方式围绕主题搜集信息;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有的语文能力梳理信息、选择信息,并通过即时演讲整合信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这种信息的搜集、梳理、选择、整合、运用的过程就是发展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c.学会交往,促进提高。会交往、会合作是人际交往能力的突出体现,也是人类自主能力的体现。活动过程是学生交往的过程,合作的过程。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大组交流,甚至在全班寻找合作伙伴,这些灵活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交往范围在不断的扩大。而交往中无疑会遇到矛盾、碰上问题、如何解决、如何尊重,减少冲突,共同讨论,共同探讨,这就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协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质疑求异体现自主精神
巴普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显然,加强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极重要的意义。正像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所说的:“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学生不仅要“学会答”,而且要“学会问”。提问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这既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
我们教师必须根治那种不给学生提问时间,甚至压制学生提问的状况,应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提问质疑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学会在本篇课文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在教学中留有余地,给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好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
要善待学生的质疑。小学生本来是好问的,但读到高年级的时为什么反而不会问了呢?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问,善待学生的疑。面对学生的质疑一是要鼓励他们,讲问题交给他们自己去发现,去解决,引导他们找到答案。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让学生多“求异”,要求学生在求“变”、求“新”中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说与别人不同的话,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提与别人不同的问题等等,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举一反三的习惯与能力。灵活的思维方式与创新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学习方法。例如:学习字词时要设法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分析课文时要进行多向比较等等。
总之,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就必须在激活学生的思维的“深”度上下功夫,在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广”字上下功夫,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的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去自主探究,自主提高,自主发展。
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科教学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它是在学科教学中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中进行的。而语文教学活动更能因它的综合性使之成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载体。
⑴在“观察—表达”中得到培养
“观察—表达”是语文课常用的一种教学活动。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运用媒体直观展现物体(事件)的形象,引导学生调动各种器官进行多角度观察,由静态的到动态的,由画面的到画外的……通过思维活动,用语言有序的表达出来,自然而然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⑵在“欣赏—体验”中得到发展
“欣赏—体验”是一种基于审美感受的非语言性的能力,它有利于学生以丰富的体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语文活动是能够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图形所蕴含的形象性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活动中,教师需要巧妙的引导学生对物体(事件)进行观察欣赏,让学生在“欣赏—体验”中主动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如绘形、涂色、添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达到较高的境界。
我在教一年级的时候,为了引导一年级的学生能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并且能做到说话有序,我上了一堂“说说、画画”的活动课。我准备好小鸡图片,从局部入手,引导学生抓住特点观察,用语言加以描绘;然后由局部到整体的顺序观察描绘这只小鸡。之后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小鸡,涂上颜色,添上背景。最后让学生来说说“这是只怎样的小鸡,它在干什么”。学生虽然语言还不够流利,但基本上能把自己在活动所观察到的进行描述,特别是在说到“它在干什么”,有的在小鸡身后画上了树荫,说:“小鸡玩累了,正躺在树荫下睡觉呢。”有的为小鸡添上了一把雨伞,说“下雨了,下雨了,快跑吧。”有的说“小鸡扑着翅膀在找妈妈呢!我祝它一路平安。”
二、合作中提高自主能力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言简意赅的说明文。文中作者有两个核心观点:⑴地球破坏,别无去处。⑵资源枯竭,难以补充。但因为是六年级学生阅读的,所以文中缺少具体的例证。
我和学生去搜集了大量的信息后,设计了这样一堂语文课。
①听记信息。把搜集来的信息进行提炼和浓缩,罗列十条,进行听记练习。这样一来训练了学生的听记能力,二来强化了学生对信息记忆,为即时演讲做好准备。
②选择信息。让学生对事先整理好的信息进行选择:哪些可以说明“地球破坏,别无去处”的观点,哪些又能说明“资源枯竭,难以补充”的观点 ,并做上记号。
③整合信息。让学生在以上铺垫的基础上开展“保护地球”的演讲比赛。
1.自选议题。根据自己喜欢的一个议题选择目标一致的合作伙伴进行准备。
2.拟列议题。运用学过的编提纲的方法拟列一个简要的演讲提纲,同时进行信息筛选。
3.演讲论证。在编列提纲后进行语言组织训练,并逐步提出相应的演讲要求:亲切的态度、引人入胜的开头、典型的例证、通顺流畅的语言等。
这样让学生在广泛的学习时空中自主学习,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就是在语文活动中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终目标之一。它必须在课内、课外的广泛合作中不断发展,在时间的合作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得到逐步的提高。
在合作中要引导学生:
a.学会倾听,学会交流。会倾听、会交流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梳理信息时,加入了听记练习,不但为信息的整合作了铺垫,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演讲交流时,教师不但提出了语言要求,而且提出“仪态”“情感”等人文性的要求,目标明确,又有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学生学习就有章可循。
b.加强实践,学会探究。解决理性问题应从感性入手,从实践入手。语文活动课常常围绕一个理性的活动主题,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去学习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践中学会探究。这堂课上,教师就采用了读书演讲这种形式。活动前,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课内外用各种方式围绕主题搜集信息;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有的语文能力梳理信息、选择信息,并通过即时演讲整合信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这种信息的搜集、梳理、选择、整合、运用的过程就是发展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c.学会交往,促进提高。会交往、会合作是人际交往能力的突出体现,也是人类自主能力的体现。活动过程是学生交往的过程,合作的过程。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大组交流,甚至在全班寻找合作伙伴,这些灵活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交往范围在不断的扩大。而交往中无疑会遇到矛盾、碰上问题、如何解决、如何尊重,减少冲突,共同讨论,共同探讨,这就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协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质疑求异体现自主精神
巴普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显然,加强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极重要的意义。正像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所说的:“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学生不仅要“学会答”,而且要“学会问”。提问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这既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
我们教师必须根治那种不给学生提问时间,甚至压制学生提问的状况,应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提问质疑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学会在本篇课文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在教学中留有余地,给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好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
要善待学生的质疑。小学生本来是好问的,但读到高年级的时为什么反而不会问了呢?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问,善待学生的疑。面对学生的质疑一是要鼓励他们,讲问题交给他们自己去发现,去解决,引导他们找到答案。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让学生多“求异”,要求学生在求“变”、求“新”中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说与别人不同的话,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提与别人不同的问题等等,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举一反三的习惯与能力。灵活的思维方式与创新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学习方法。例如:学习字词时要设法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分析课文时要进行多向比较等等。
总之,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就必须在激活学生的思维的“深”度上下功夫,在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广”字上下功夫,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的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去自主探究,自主提高,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