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检测血清中IL-1、IL-6、IL-27水平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程度的关联研究,分析研究细胞因子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意义。方法: 通过酶联免疫组化法(ELISA法)检测病变程度不同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12例和正常对照组血清IL-1、IL-6、IL-27水平。分析并比较正常对照组、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不同组别的血清中IL-1、IL-6、IL-27的水平差异,分析正常对照组与缓解期患者的差别;同时比较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重度患者血清IL-1、IL-6、IL-27水平的差异。结果: 与缓解期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IL-6、IL-27的水平明显增高,其差异显著(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IL-6、IL-27水平差别不显著(P>0.05);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IL-6、IL-27的水平明显较轻、中度组高(P<0.05)。结论:溃疡性就诶肠炎与免疫功能异常相关,血清中IL-1、IL-6、IL-27水平在潰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中至关重要,检测血清IL-1、IL-6、IL-27的水平能够评估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严重程度。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IL一1;IL一6;IL27
【中图分类号】R5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5-0065-02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1-2]。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本病见于任何年龄,但20~30岁最多见。相关报道证实溃疡性结肠炎可能是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的诱导下,由于免疫功能异常而致病[2-3]。由于是一种特殊的免疫反应,有活化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组织中巨噬细胞参与,并分泌免疫调节因子如IL-1、IL-6、IL-27从而引起了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本次试验主要证实和探讨IL-1、IL-6、IL-27等免疫调节因子在不同程度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发病机制。
1 研究资料与一方法
1.1 研究对象:入选我院2000年以来入住的经胃镜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的96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分布在25-71岁之间,平均年龄(38.2±8.7)岁;病程2个月-28个月,平均(4.3±0.6)年。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将9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轻(24例),中(56例),重度(16例)3个级别;其中病变范围累及直、乙状结肠者60例,累及左半结肠者28例,累及全结肠者8例。上述所有病例经内科系统正规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者(即缓解期)68例。我们从体检中心入选正常对照组60例,两年内无胃肠道及其他炎症性肠疾病,排除风湿性疾病、感染和肿瘤患者,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0-65岁,平均(36.2±7.6)岁。
1.2 检测程序:对入院后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液采集,抽静脉血6ml,经离心机离心后取上清血清。IL-1、IL-6、IL-27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在492nm处测定吸光度(A值),所有A值都应减除空白值后再行计算,绘出标准曲线,根据样品A值求出标本中各因子浓度。检测试剂盒由上海生物生工生物公司提供,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操作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以上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均值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病期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免疫因子分析:与缓解期及正常组比较,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IL-6、IL-27水平明显增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IL-6、IL-27水平无差异(P>0.05),见表1。
2.2 不同病变程度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免疫因子分析:与轻、中度组比较,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IL-6、IL-27水平明显增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IL-6、IL-27水平无差异(P<0.05),见表2。
表1 不同病期的IL-1、IL-6、IL-27水平变化(均值±S,ng/L)
分组 例数 IL-1 IL-6 IL-27
正常对照组 60 22.3±4.6★ 28.2±3.3★ 32.7±6.2★
UC缓解期 68 26.6±4.3 33.1±2.9 37.2±8.5
UC活动期 96 55.2±6.1 69.8±7.2 81.3±15.1
注:与正常对照组及缓解期比较,★P<0.05.
表2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不同病情的
IL-1、IL-6、IL-27水平变化(均值±S,ng/L)
分组 例数 IL-1 IL-6 IL-27
轻度 24 26.6±2.7 39.2±3.6 40.7±8.2
中度 56 33.2±3.3 43.1±3.9 45.7±9.5
重度 16 72.3±7.0★ 79.8±7.6★ 95.3±17.3★
注:与轻、中度组比较,★P<0.05.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的最初表现可有许多形式。血性腹泻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其他症状依次有腹痛、便血、体重减轻、里急后重、呕吐等。偶尔主要表现为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肝功能障碍和皮肤病变。发热则相对是一个不常见的征象,在大多数病人中本病表现为慢性、低恶性,在少数病人(约占15%)中呈急性、灾难性暴发的过程。这些病人表现为频繁血性粪便,可多达30次/天,和高热、腹痛。体征与病期和临床表现直接相关,病人往往有体重减轻和面色苍白,在疾病活动期腹部检查时结肠部位常有触痛。可能有急腹症征象伴发热和肠鸣音减少,在急性发作或暴发型病例尤为明显。其具体病因还不明确,目前相关报道指出是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的诱导下,发生的一种免疫炎症反应,其炎症侵袭肠道粘膜,引起充血坏死、溃疡、甚至穿孔、以及肠麻痹。近年来各种炎症细胞、细胞介质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日趋引起关注,本次试验充分表明了IL-1、IL-6、IL-27水平的增高而炎症加重,从而证实这些免疫炎症因子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情程度明显相关。
IL-1是重要的炎性介质之一,也是一种热原质成分,具有致热和介导炎症的作用。它主要在细胞免疫激活中发挥调节作用。IL-1受各种刺激因子(包括抗原、内毒素、细菌及病毒等)所诱导,在急性和慢性炎症的致病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并与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和牙周炎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同时IL-1信号激活进一步诱导和募集了IL-6等炎性因子的释放与围攻, IL-27是一种特殊的免疫炎症介质,可能与胃肠道的免疫反应相关。免疫炎症因子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希望以后这方面有更多的报道,有利于从免疫角度研发新的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桑绍绪.中药内服加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J].山西中医,2009. [2] 张国权.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48 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 [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现代实用医学,2003. [4] 戴慎,薛建国,岳沛平.中医病症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IL一1;IL一6;IL27
【中图分类号】R5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5-0065-02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1-2]。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本病见于任何年龄,但20~30岁最多见。相关报道证实溃疡性结肠炎可能是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的诱导下,由于免疫功能异常而致病[2-3]。由于是一种特殊的免疫反应,有活化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组织中巨噬细胞参与,并分泌免疫调节因子如IL-1、IL-6、IL-27从而引起了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本次试验主要证实和探讨IL-1、IL-6、IL-27等免疫调节因子在不同程度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发病机制。
1 研究资料与一方法
1.1 研究对象:入选我院2000年以来入住的经胃镜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的96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分布在25-71岁之间,平均年龄(38.2±8.7)岁;病程2个月-28个月,平均(4.3±0.6)年。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将9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轻(24例),中(56例),重度(16例)3个级别;其中病变范围累及直、乙状结肠者60例,累及左半结肠者28例,累及全结肠者8例。上述所有病例经内科系统正规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者(即缓解期)68例。我们从体检中心入选正常对照组60例,两年内无胃肠道及其他炎症性肠疾病,排除风湿性疾病、感染和肿瘤患者,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0-65岁,平均(36.2±7.6)岁。
1.2 检测程序:对入院后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液采集,抽静脉血6ml,经离心机离心后取上清血清。IL-1、IL-6、IL-27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在492nm处测定吸光度(A值),所有A值都应减除空白值后再行计算,绘出标准曲线,根据样品A值求出标本中各因子浓度。检测试剂盒由上海生物生工生物公司提供,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操作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以上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均值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病期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免疫因子分析:与缓解期及正常组比较,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IL-6、IL-27水平明显增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IL-6、IL-27水平无差异(P>0.05),见表1。
2.2 不同病变程度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免疫因子分析:与轻、中度组比较,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IL-6、IL-27水平明显增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IL-6、IL-27水平无差异(P<0.05),见表2。
表1 不同病期的IL-1、IL-6、IL-27水平变化(均值±S,ng/L)
分组 例数 IL-1 IL-6 IL-27
正常对照组 60 22.3±4.6★ 28.2±3.3★ 32.7±6.2★
UC缓解期 68 26.6±4.3 33.1±2.9 37.2±8.5
UC活动期 96 55.2±6.1 69.8±7.2 81.3±15.1
注:与正常对照组及缓解期比较,★P<0.05.
表2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不同病情的
IL-1、IL-6、IL-27水平变化(均值±S,ng/L)
分组 例数 IL-1 IL-6 IL-27
轻度 24 26.6±2.7 39.2±3.6 40.7±8.2
中度 56 33.2±3.3 43.1±3.9 45.7±9.5
重度 16 72.3±7.0★ 79.8±7.6★ 95.3±17.3★
注:与轻、中度组比较,★P<0.05.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的最初表现可有许多形式。血性腹泻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其他症状依次有腹痛、便血、体重减轻、里急后重、呕吐等。偶尔主要表现为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肝功能障碍和皮肤病变。发热则相对是一个不常见的征象,在大多数病人中本病表现为慢性、低恶性,在少数病人(约占15%)中呈急性、灾难性暴发的过程。这些病人表现为频繁血性粪便,可多达30次/天,和高热、腹痛。体征与病期和临床表现直接相关,病人往往有体重减轻和面色苍白,在疾病活动期腹部检查时结肠部位常有触痛。可能有急腹症征象伴发热和肠鸣音减少,在急性发作或暴发型病例尤为明显。其具体病因还不明确,目前相关报道指出是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的诱导下,发生的一种免疫炎症反应,其炎症侵袭肠道粘膜,引起充血坏死、溃疡、甚至穿孔、以及肠麻痹。近年来各种炎症细胞、细胞介质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日趋引起关注,本次试验充分表明了IL-1、IL-6、IL-27水平的增高而炎症加重,从而证实这些免疫炎症因子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情程度明显相关。
IL-1是重要的炎性介质之一,也是一种热原质成分,具有致热和介导炎症的作用。它主要在细胞免疫激活中发挥调节作用。IL-1受各种刺激因子(包括抗原、内毒素、细菌及病毒等)所诱导,在急性和慢性炎症的致病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并与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和牙周炎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同时IL-1信号激活进一步诱导和募集了IL-6等炎性因子的释放与围攻, IL-27是一种特殊的免疫炎症介质,可能与胃肠道的免疫反应相关。免疫炎症因子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希望以后这方面有更多的报道,有利于从免疫角度研发新的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桑绍绪.中药内服加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J].山西中医,2009. [2] 张国权.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48 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 [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现代实用医学,2003. [4] 戴慎,薛建国,岳沛平.中医病症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