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室能否创造“奇迹”?教师如何在教室创造“奇迹”?当品读了“全美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斯著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后,我心中无限感叹。这是一本具有实践性的教育书籍,没有空洞、乏味的理论,而是给我带来共鸣,引导我沉思。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了解了美国的基础教育状况,领略了来自美国“全美最好老师”的教育精神、信念和一线的教育智慧。读完此部名著,使我心灵迸发出无限感叹、敬佩和向往,似乎教育一线的工作、场景已展示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一幅画卷。在此选取书中的经典内容,既是对阅读的回味,也是与大家分享。
在洛杉磯市中心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里,一位名叫雷夫·艾斯奎斯的小学教师用了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创造了一间充满奇迹的第56号教室。下面来看看雷夫老师创造了哪些奇迹:
一、一切为了学生,放大教室的容量
我这个老师没有特别突出的创造力,于是,我决定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雷夫·艾斯奎斯)。
雷夫老师每天6:30就打开教室等待自己的学生,晚上18:00才会关上教室回家。而学校正规上课的时间是从上午8:00~15:00,但第56号教室的学生大部分都自愿提早上课,自觉地做着语法作业。他们喜欢语法,认为学习正确书写这个新语言(英语)的规则是很有价值的事情;置身于第56号教室和谐、温馨、优良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感到自在、不怕犯错、没有人嘲笑和斥责他们,俨然已成为孩子向往的天堂。他努力使自己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更长,在非正式上课时间里指导学生语法练习。正如他所说:“我要我的学生有精确表达思想的能力,我要他们善于写作,不是因为考试,而是因为好的写作能力令他们终生受用。”
“在课堂上,孩子们有30分钟的时间回答20个问题。我大约用5分钟教授语法技巧,在确认孩子听懂了以后,大概还剩余23分钟让他们答题,只要是在课堂上没完成的,都算家庭作业。”雷夫老师说,“知道用上课时间全部写完比较好,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同学和老师,而且在教室写出来的作业比在家里写的质量高”。雷夫老师有效运用课堂时间,既完成了自己的教学要求,又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高质量的家庭作业。雷夫老师在课堂上的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付出,让我震撼和收获。正如雷夫老师所说:我能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
二、因材施教,让学生个性化地发展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特色的一个体现。朱熹对此的注释是:“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真正吸收并灵活运用的甚少,部分教师认为学校教育面对的是大容量的班级授课,要实行“因材施教”有很大困难,往往寄托家庭教育去实行“因材施教”。对此,让我们来看看雷夫老师的成功经验及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雷夫老师清楚地认识到,在课堂上带读的书本难度太高了,不同阅读能力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阅读问题,继而影响全部的阅读教学进度。对此,雷夫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首先,我会经常解释教材,让落后的学生跟上进度,还会事先帮阅读程度只有初级的学生准备特别简单的段落,让他们在课程开始前便赢在起跑点上。二是让个别学生阅读合乎自己程度的书籍。”雷夫老师让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阅读特别简单的段落,并在同学面前阅读,使他们感受到阅读成就的喜悦,消除不安的情绪,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进步,自信心也一天比一天更强。雷夫老师真的做到了“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个性差异,施以不同的教育资源,让学生真正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雷夫老师的教育实践表明:教育教学要深入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群体的认知规律、身心特点和心理变更,研究具体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态势和学习方法等;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
三、教给孩子终其一生受用的技能
20世纪60年代发展以来,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开始探讨学校教育究竟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一般认为,学校教育主要针对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获得知识技能的提升,即智力的发展。较少针对学生如何学会做事,或者进行德育。对此,雷夫老师的教育理念及成功经验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以下为雷夫老师的精辟见解与经典案例:
“我想教给孩子终其一生都派得上用场的技能”“整理事物”“安排事情的技巧”等就是其中之一。
“要帮助孩子出人头地,就要拿能让他们终身受用的课堂来挑战他们。”
建立56号教室的经济制度:首先,第56号教室的学生都会在开学第一天申请一份工作;如教室管理员、银行、球具管理人、办公室信差、店员、警官等各种职业,每一份工作的薪资都有少许差异,孩子们把薪水存在银行,但他们必须存钱来支付使用课室桌椅的费用……并且座位越靠前就越昂贵,学生可以用租金的3倍买下座位的产权,并拥有出租的权利;额外的工作或参加管弦乐团可以领取资金;未能按时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会被罚款;月底有一场拍卖会,竞卖文具用品等。
雷夫老师的实践证明:这套经济制度得到了学生、家长和其他老师的支持和认可。雷夫老师也清楚地认识到,推行这套经济制度,不在于用这套经济制度当作控制学生的机制,而在于培养学生的组织与规划能力,拥有“储蓄”的观念,形成节约使用每一分钱的意识,让学生在面对事情时把握“延迟享乐”的原则,勤奋刻苦,学会等待使自己的收获最大化。
由此,反观我们的基础教育,现行的教育较多地倾向于应试教育,偏重智力方面的培养,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论英雄,而忽略了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的培养。或许这正是我们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因所在吧!然而,多年过去了,不能说素质教育的目标完全未实现,但其效果也并不明显。就当下形势来看,我国的教育模式仍是应试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存在两大明显的失误,同样也是应试教育的典型表现,即素质片面化和素质应试化。 再来看看雷夫老师眼中那些算得上孩子一生受用的技能是什么,是懂得安排和分配时间、学会等待、养成“储蓄”观念、延迟享乐;通过旅行,让学生懂得怎么“生活”,提早认识“大学环境”,适应大学生活,懂得如何处理金钱、人际关系、寂寞、难以相处及失落感,把未来独立生活时所需要的技能教给第56号教室的学生等。对于我们的专业教师来说,教会孩子们学会课本的知识似乎是一个简单的工作,但要拿出能让他们终身受用的课堂来挑战他们,却是我们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四、标准化测验不再让学生“害怕”
在我们的印象中,美国不是一个“应试教育”的国家,他们学习的知识较为简单、课程很轻松、考试压力也没有我们大。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从雷夫老师列出的一长串每周、每学期、每年学生需要参加的各级各类考试来看,美国学生面临的考试压力同样不小,况且报纸每年至少会刊出一次标准化测验结果,测试程序不合理,测试过程不公正、作弊、泄题等现象也同样在美国发生。下面我们来看看雷夫老师从教过程中遇到的真实情况:
“标准化测验已经成为本校的梦魇。在沉重的测验包袱下,老师们再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好好教授学生应该精通的科目,孩子们因为参加测验而疲惫不堪,最后累得连自己的测验分数都不在乎了。这种情况衍生出许多悲哀的讽刺,其中最深刻的是:标准化测验旨在帮助孩子们成功,却在实际上加速了他们的失败。”
尽管雷夫老师看到了标准化测验的种种问题,但雷夫老师并不反对测验。他认为我们需要评估孩子们的学习情况,精确、公平、合理的测验能帮助家长、老师以及学生了解“已经精通”和“需要加强“的地方分别是哪些。正如第56号教室班训中的一条:“凡是值得做的事情,就得好好做”。因此,对于标准化测验,雷夫老师和学生都是认真对待的,但“认真”却有着雷夫老师独特的见解——我们不会花费大量时间准备特定的测验,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学会有效的读书方法。在第56號教室的学生准备考试前,雷夫老师让他的学生分享以前他们考不好的时候老师都是怎样发火的“恐怖故事”,这些已经过去的小故事,常常让学生捧腹大笑,这么做也有利于营造一种轻松、亲切的师生交流氛围。接着,他会告诉学生测验只是一项测量工具,如果他们在某次测验中表现不佳,只能说明“他们还不了解应试的技巧”,而雷夫老师很愿意再次为他的学生讲解应试技巧,让学生感到“信任”,并用实际行动向学生证明雷夫老师是不会放弃他们,也不会因为某一次测验的分数而生他们的气。其次,雷夫还给他们思考一些问题:要是他们某次数学没有考好,会有什么实际结果?他们就没有很好的未来?父母是不是不爱他们?第二天太阳是不是照样升起?当他们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时,他们已经做到了道德第四阶段所要求的,他们读书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他们做好了准备,对考试有了正确的认识,而且心情很放松,在考场上也有出色的表现。
尽管第56号教室的学生在标准化测验的成绩都很好。但雷夫老师时刻提醒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在标准化测验上。“品格”“诚信”“道德”与“胸襟”的培养要比提高分数困难和重要得多,比起自己的学生会考试,成绩好,能进入加州大学、西北大学以及圣母大学就读的学子,让雷夫更值得称赞的是学生的价值观,更为他们在俄勒冈州帮陌生人捡拾垃圾的行为感到骄傲。
对于许多中小学教师来说,雷夫老师实在是一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好榜样。他做了常人所未能做的事情,克服了常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难,达到了常人未能达到的成就。一间教室的容量可能很有限,但他教给学生的却是无限的未来。
总而言之,教室是教师能够有所作为,并且应当有所作为的地方。我们有责任在教室里创造“奇迹”,让学生终身受益,这更需要广大教师去自觉践行。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梁秋英,孙刚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9(11):90-91.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62.
[3]胡锐.当下的应试教育[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编辑 薛直艳
在洛杉磯市中心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里,一位名叫雷夫·艾斯奎斯的小学教师用了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创造了一间充满奇迹的第56号教室。下面来看看雷夫老师创造了哪些奇迹:
一、一切为了学生,放大教室的容量
我这个老师没有特别突出的创造力,于是,我决定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雷夫·艾斯奎斯)。
雷夫老师每天6:30就打开教室等待自己的学生,晚上18:00才会关上教室回家。而学校正规上课的时间是从上午8:00~15:00,但第56号教室的学生大部分都自愿提早上课,自觉地做着语法作业。他们喜欢语法,认为学习正确书写这个新语言(英语)的规则是很有价值的事情;置身于第56号教室和谐、温馨、优良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感到自在、不怕犯错、没有人嘲笑和斥责他们,俨然已成为孩子向往的天堂。他努力使自己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更长,在非正式上课时间里指导学生语法练习。正如他所说:“我要我的学生有精确表达思想的能力,我要他们善于写作,不是因为考试,而是因为好的写作能力令他们终生受用。”
“在课堂上,孩子们有30分钟的时间回答20个问题。我大约用5分钟教授语法技巧,在确认孩子听懂了以后,大概还剩余23分钟让他们答题,只要是在课堂上没完成的,都算家庭作业。”雷夫老师说,“知道用上课时间全部写完比较好,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同学和老师,而且在教室写出来的作业比在家里写的质量高”。雷夫老师有效运用课堂时间,既完成了自己的教学要求,又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高质量的家庭作业。雷夫老师在课堂上的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付出,让我震撼和收获。正如雷夫老师所说:我能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
二、因材施教,让学生个性化地发展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特色的一个体现。朱熹对此的注释是:“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真正吸收并灵活运用的甚少,部分教师认为学校教育面对的是大容量的班级授课,要实行“因材施教”有很大困难,往往寄托家庭教育去实行“因材施教”。对此,让我们来看看雷夫老师的成功经验及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雷夫老师清楚地认识到,在课堂上带读的书本难度太高了,不同阅读能力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阅读问题,继而影响全部的阅读教学进度。对此,雷夫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首先,我会经常解释教材,让落后的学生跟上进度,还会事先帮阅读程度只有初级的学生准备特别简单的段落,让他们在课程开始前便赢在起跑点上。二是让个别学生阅读合乎自己程度的书籍。”雷夫老师让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阅读特别简单的段落,并在同学面前阅读,使他们感受到阅读成就的喜悦,消除不安的情绪,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进步,自信心也一天比一天更强。雷夫老师真的做到了“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个性差异,施以不同的教育资源,让学生真正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雷夫老师的教育实践表明:教育教学要深入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群体的认知规律、身心特点和心理变更,研究具体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态势和学习方法等;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
三、教给孩子终其一生受用的技能
20世纪60年代发展以来,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开始探讨学校教育究竟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一般认为,学校教育主要针对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获得知识技能的提升,即智力的发展。较少针对学生如何学会做事,或者进行德育。对此,雷夫老师的教育理念及成功经验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以下为雷夫老师的精辟见解与经典案例:
“我想教给孩子终其一生都派得上用场的技能”“整理事物”“安排事情的技巧”等就是其中之一。
“要帮助孩子出人头地,就要拿能让他们终身受用的课堂来挑战他们。”
建立56号教室的经济制度:首先,第56号教室的学生都会在开学第一天申请一份工作;如教室管理员、银行、球具管理人、办公室信差、店员、警官等各种职业,每一份工作的薪资都有少许差异,孩子们把薪水存在银行,但他们必须存钱来支付使用课室桌椅的费用……并且座位越靠前就越昂贵,学生可以用租金的3倍买下座位的产权,并拥有出租的权利;额外的工作或参加管弦乐团可以领取资金;未能按时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会被罚款;月底有一场拍卖会,竞卖文具用品等。
雷夫老师的实践证明:这套经济制度得到了学生、家长和其他老师的支持和认可。雷夫老师也清楚地认识到,推行这套经济制度,不在于用这套经济制度当作控制学生的机制,而在于培养学生的组织与规划能力,拥有“储蓄”的观念,形成节约使用每一分钱的意识,让学生在面对事情时把握“延迟享乐”的原则,勤奋刻苦,学会等待使自己的收获最大化。
由此,反观我们的基础教育,现行的教育较多地倾向于应试教育,偏重智力方面的培养,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论英雄,而忽略了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的培养。或许这正是我们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因所在吧!然而,多年过去了,不能说素质教育的目标完全未实现,但其效果也并不明显。就当下形势来看,我国的教育模式仍是应试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存在两大明显的失误,同样也是应试教育的典型表现,即素质片面化和素质应试化。 再来看看雷夫老师眼中那些算得上孩子一生受用的技能是什么,是懂得安排和分配时间、学会等待、养成“储蓄”观念、延迟享乐;通过旅行,让学生懂得怎么“生活”,提早认识“大学环境”,适应大学生活,懂得如何处理金钱、人际关系、寂寞、难以相处及失落感,把未来独立生活时所需要的技能教给第56号教室的学生等。对于我们的专业教师来说,教会孩子们学会课本的知识似乎是一个简单的工作,但要拿出能让他们终身受用的课堂来挑战他们,却是我们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四、标准化测验不再让学生“害怕”
在我们的印象中,美国不是一个“应试教育”的国家,他们学习的知识较为简单、课程很轻松、考试压力也没有我们大。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从雷夫老师列出的一长串每周、每学期、每年学生需要参加的各级各类考试来看,美国学生面临的考试压力同样不小,况且报纸每年至少会刊出一次标准化测验结果,测试程序不合理,测试过程不公正、作弊、泄题等现象也同样在美国发生。下面我们来看看雷夫老师从教过程中遇到的真实情况:
“标准化测验已经成为本校的梦魇。在沉重的测验包袱下,老师们再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好好教授学生应该精通的科目,孩子们因为参加测验而疲惫不堪,最后累得连自己的测验分数都不在乎了。这种情况衍生出许多悲哀的讽刺,其中最深刻的是:标准化测验旨在帮助孩子们成功,却在实际上加速了他们的失败。”
尽管雷夫老师看到了标准化测验的种种问题,但雷夫老师并不反对测验。他认为我们需要评估孩子们的学习情况,精确、公平、合理的测验能帮助家长、老师以及学生了解“已经精通”和“需要加强“的地方分别是哪些。正如第56号教室班训中的一条:“凡是值得做的事情,就得好好做”。因此,对于标准化测验,雷夫老师和学生都是认真对待的,但“认真”却有着雷夫老师独特的见解——我们不会花费大量时间准备特定的测验,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学会有效的读书方法。在第56號教室的学生准备考试前,雷夫老师让他的学生分享以前他们考不好的时候老师都是怎样发火的“恐怖故事”,这些已经过去的小故事,常常让学生捧腹大笑,这么做也有利于营造一种轻松、亲切的师生交流氛围。接着,他会告诉学生测验只是一项测量工具,如果他们在某次测验中表现不佳,只能说明“他们还不了解应试的技巧”,而雷夫老师很愿意再次为他的学生讲解应试技巧,让学生感到“信任”,并用实际行动向学生证明雷夫老师是不会放弃他们,也不会因为某一次测验的分数而生他们的气。其次,雷夫还给他们思考一些问题:要是他们某次数学没有考好,会有什么实际结果?他们就没有很好的未来?父母是不是不爱他们?第二天太阳是不是照样升起?当他们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时,他们已经做到了道德第四阶段所要求的,他们读书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他们做好了准备,对考试有了正确的认识,而且心情很放松,在考场上也有出色的表现。
尽管第56号教室的学生在标准化测验的成绩都很好。但雷夫老师时刻提醒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在标准化测验上。“品格”“诚信”“道德”与“胸襟”的培养要比提高分数困难和重要得多,比起自己的学生会考试,成绩好,能进入加州大学、西北大学以及圣母大学就读的学子,让雷夫更值得称赞的是学生的价值观,更为他们在俄勒冈州帮陌生人捡拾垃圾的行为感到骄傲。
对于许多中小学教师来说,雷夫老师实在是一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好榜样。他做了常人所未能做的事情,克服了常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难,达到了常人未能达到的成就。一间教室的容量可能很有限,但他教给学生的却是无限的未来。
总而言之,教室是教师能够有所作为,并且应当有所作为的地方。我们有责任在教室里创造“奇迹”,让学生终身受益,这更需要广大教师去自觉践行。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梁秋英,孙刚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9(11):90-91.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62.
[3]胡锐.当下的应试教育[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