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提出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学”,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比较,在教材中、实验中、生活中寻找疑问,创设出探究的情境,以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从所探究的问题和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既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又能学会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强化,并获得情感体验。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呢?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从物理现象、物理实验、对事物的观察和比较中发现疑问,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进行猜想。学生的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探究活动中。例如,在摩擦力一节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设疑:“如何减小有害摩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出发,探究出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如在浮力的应用一节教学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我们提出“为什么铁块会沉入水中,而钢铁制成的轮船却会浮在水面?”这样的疑问让学生讨论,并鼓励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和理论论证的方法进行探究。结果,学生通过非常简单的实验就得出了结论,再通过理论的论证,使所学知识得到强化,并能灵活的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如在滑动变阻器一节的教学中。我们提出:假如给你一段电阻丝及一些必要的材料,你如何制作一个简单实用的变阻器?学生对这一问题很感兴趣,纷纷提出制作方案,讨论时还能相互指出别人方案的不足之处。通过交流与合作,一个相对完整的滑动变阻器得以“制作”成功。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相关的物理知识,也懂得了从物理规律到实用的发明创造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应用物理知识去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是今后我们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二、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
1、尽量创设探究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操作活动,把教材中、生活中、实验中的一些疑问结合所学物理知识加以探究,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的敏锐性。无论是小疑问还是大问题,都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并加以适当引导。课堂上一时无法得出结论的应鼓励学生课余进行探究,教师应起好组织协调作用,如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分配探究内容,协调对问题的讨论与论证,评价学生的探究方案等。
2、提供一定的内容进行探究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创设一定的情境,教师提出问题,并提供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去分析、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如:在杠杆的应用一节教学中,我通过阿基米德的一段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让学生分析他真能举起地球吗?然后再给出一些相关的数据,让学生通过杠杆原理进行计算,再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进行生活中使用的杠杆的探究,得出杠杆的应用的三个种类,每一种类的特点、作用是什么?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轻松的学会了杠杆的应用原理。
3、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
初中物理课的探究性学习,主要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调查、文献研究来完成,教师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如研究照相机原理时,教师可提供照相机等实物,也可提供相应的凸透镜及光具座来让学生探究出物体成缩小实像的条件。又如在探究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时,可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文献,也可利用学校网络室,让学生去查阅最新科技信息,了解这一方面的最新科技动态。
三、给学生的探究精心指导、精心设计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备自身的一定的知识结构,教师应根据这些特点,确定探究方式和任务,探究的方式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创新精神,又要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知识结构相适应,不能超越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应精心设计出探究活动的结构来降低探究的能力要求,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不是一个探索失败者。过难的问题探究必然使学生无法得出结论,使学生丧失信心,失去探究的热情。
教师应对学生的探究方法、实验方法、信息的获取,事实的收集、数据的测量,数据的分析等探究环节精心指导,但又不能限制学生的灵活与自由的思想。当学生由于受知识、能力的局限,不能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时,教师应及时纠正避免形成错误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只要我们的教师指导得当,对学生的科学创新和终身学习都能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从物理现象、物理实验、对事物的观察和比较中发现疑问,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进行猜想。学生的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探究活动中。例如,在摩擦力一节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设疑:“如何减小有害摩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出发,探究出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如在浮力的应用一节教学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我们提出“为什么铁块会沉入水中,而钢铁制成的轮船却会浮在水面?”这样的疑问让学生讨论,并鼓励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和理论论证的方法进行探究。结果,学生通过非常简单的实验就得出了结论,再通过理论的论证,使所学知识得到强化,并能灵活的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如在滑动变阻器一节的教学中。我们提出:假如给你一段电阻丝及一些必要的材料,你如何制作一个简单实用的变阻器?学生对这一问题很感兴趣,纷纷提出制作方案,讨论时还能相互指出别人方案的不足之处。通过交流与合作,一个相对完整的滑动变阻器得以“制作”成功。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相关的物理知识,也懂得了从物理规律到实用的发明创造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应用物理知识去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是今后我们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二、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
1、尽量创设探究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操作活动,把教材中、生活中、实验中的一些疑问结合所学物理知识加以探究,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的敏锐性。无论是小疑问还是大问题,都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并加以适当引导。课堂上一时无法得出结论的应鼓励学生课余进行探究,教师应起好组织协调作用,如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分配探究内容,协调对问题的讨论与论证,评价学生的探究方案等。
2、提供一定的内容进行探究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创设一定的情境,教师提出问题,并提供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去分析、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如:在杠杆的应用一节教学中,我通过阿基米德的一段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让学生分析他真能举起地球吗?然后再给出一些相关的数据,让学生通过杠杆原理进行计算,再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进行生活中使用的杠杆的探究,得出杠杆的应用的三个种类,每一种类的特点、作用是什么?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轻松的学会了杠杆的应用原理。
3、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
初中物理课的探究性学习,主要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调查、文献研究来完成,教师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如研究照相机原理时,教师可提供照相机等实物,也可提供相应的凸透镜及光具座来让学生探究出物体成缩小实像的条件。又如在探究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时,可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文献,也可利用学校网络室,让学生去查阅最新科技信息,了解这一方面的最新科技动态。
三、给学生的探究精心指导、精心设计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备自身的一定的知识结构,教师应根据这些特点,确定探究方式和任务,探究的方式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创新精神,又要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知识结构相适应,不能超越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应精心设计出探究活动的结构来降低探究的能力要求,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不是一个探索失败者。过难的问题探究必然使学生无法得出结论,使学生丧失信心,失去探究的热情。
教师应对学生的探究方法、实验方法、信息的获取,事实的收集、数据的测量,数据的分析等探究环节精心指导,但又不能限制学生的灵活与自由的思想。当学生由于受知识、能力的局限,不能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时,教师应及时纠正避免形成错误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只要我们的教师指导得当,对学生的科学创新和终身学习都能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