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常想我跟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了十余年。从祖国的心脏北京聆听课改专家言语,到与湖南三湘四水的教育行政人员沟通;从母校华中师范大学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到去国家级贫困县的教师进修学校讲座;从与于永正、余映潮、湖南的许许多多特级教师对话,到湖南最好的学校以及老少边穷地区的课堂听课评课,对成千上万教师讲座、网上沟通……时光永远流逝,教育好似在不断翻新。和我一起最早经历课程改革的孩子们,已经成长为十六岁的翩翩少男少女。而十余年中,我不敢高声语,恐惊“教改人”。但是夜深时,挑灯时,依然的三湘四水的辗转时,我扪心自问,我们湖南能拿出什么?如果要对得起自己这不平常的十余年,我能做什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我们湖南最早进入课程改革的国家级实验区,2001年我在那里第一次听课改课 “闹元宵”(北师大教材)。那个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包元宵吃元宵的语文教师、那些将元宵端到我面前让我尝的孩子们现在何方?十余年改革,引发了开福教育人对固有的课程教学从观念到行为的彻底反思。改革十余年,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校园生活和精神状态,也深刻地改变着每一位教师的生存状态与发展方式。
今天来到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走过十年课改路,上过不少课改研究课的“华天”优秀教师获得者吴春花老师说:“我们通过读书与教书,拥有共同的语言,找到共同的话题,逐渐形成新的言语与精神密码,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这是我们专业成长中一个共同的家。”吴春花是成长于开福区这一片沃土的教师、副校长,是开福区名师工作室的骨干。她在课程改革中历练十余年,上过不少课改研究课,是新世纪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参与者。她说的学习共同体是开福区名师工作室:拥有十三张灿烂的笑脸,十三双专注的眸子,他们怀着对教育的顶礼膜拜,携手前行,为了学生,也为了自己。
勤学多思的“教师”
开福区像吴春花这样的老师很多。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新课改中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但是学生总是新来的,教学总是面临不断更新中的挑战。“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依北宋欧阳修之言,“读书自学研训”成为工作室所有成员的共同认识。
阅读系统而不盲目,犹如一个人需要营养搭配的膳食,专业领域的语文教育,拥有自己最合理的知识结构。工作室从本体性知识、专业知识、人类基本知识等三类知识结构给老师们推荐共读书籍。孙绍振的《名作细读》引领老师们用自己的智慧,揭示蕴藏在文字深处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奥秘;王荣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领着老师们“曲径通幽”,探寻语文教学背后的规律与价值;季羡林的《忆往述怀》让老师们的专业阅读置于更广阔的背景,更理性地审视一些更本源的问题。《梅琳对话》《叶嘉莹说初盛唐诗》《我爱吟诵》《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论语别裁》……一本书有多个思维角度,思维有了丰富有了高度,就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教学总目标。因此吴春花老师说:“一个人的精神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工作室共同的阅读,形成了我们这个团队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精神密码。”
读后的交流自然而然顺理形成:沙龙研讨、读书报告会、网络交流等活动成了工作室13位老师的便餐。工作室在新浪网上开的博客中,“读书感悟”专栏很受欢迎。2010年暑假,工作室成员陆续上传读书感悟,刘梅婷老师和吴春花老师坚持一天至少一篇读后感,一来二去,你来我往,连续多日记录自己的读书体会,自觉地潜心于教育专著的阅读,刘梅婷说:“虽然阅读理解艰辛,但自感精神敞亮,心灵充实。”
阅历和阅读同样重要,名师工作室注重搭建“请进来,走出去”的平台,扩大教师的教育视野。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铁芳教授、《湖南教育》杂志社黄耀红博士、对鲁迅教学颇有建树的刘发建老师、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李湘蓉研究员、长沙市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黄祖训老师均被请到工作室。专家从不同层面与一线老师平等对话,共同探讨语文教育的困惑与模式。工作室先后组织赴北京、扬州、杭州、深圳等地参加“儿童母语教育论坛”“优秀语文教师论坛”“千课万人”等活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专家研讨与智者对话,老师们谈笑间智升开慧眼云:“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丰富和悦纳自我,更要将独特的感悟、深刻的体会应用于自己的语文教学,并在同行中宣传推广,使更多的师生受益。”
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求新,“如春苗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名师工作室的教师们享受学习与思考,享受积累与创造,正如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狄德罗言:“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励志专业不断成长的“教师”
“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一年,我们是开福区的老师,走过了课改初期的激动和浮躁,逐渐变得沉静和稳健。”这是开福区名师工作室13位教师的共识。语文课程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须从源头上做起,这个源头就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关键就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在吴春花老师的带领下,根据自己的研究能力,工作室申报了“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文本,研究课堂,以不同文体的课文为案例,在研究中逐步明晰文本解读的一般方法和策略,这是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有效的扎实的研究工作。每次研讨,工作室每位成员二十分钟内独立解读一个文本。这是硬功夫,是教师对语言感受更敏锐,文本解读功力增强的磨砺。当大多数教师必须依靠教参走进课堂时,工作室的老师们已经习惯从课文众多的文本价值中,斟酌最适合学生语文学习的核心价值,已经习惯忘却教师的身份和教学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放松地来欣赏每一篇教材,获得独自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他们认为通过这样的尝试,可以找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文本、作者编者平等对话的切入口。
这一课题研究的结果是,工作室形成以“文本解读四维度”的实践策略,“文本解读三部曲”的实践方法。 “文本解读四维度” 即文体特征、结构特点、语言特色、美学主题等四个维度。对一个文本的解读,就是要从作者的思路上去把握,要分析整个作品的整体结构,感受文本的语言特色,然后思考作品的内涵是什么,它的人文价值在哪里,读出作品的意义来。“文本解读三部曲”即一个文本三次解读:第一次解读,完全凭借个人知识独立完成,不参看任何资料;第二次解读,查阅资料,整合思考,吸纳后形成新的解读;第三次解读,从语文及儿童的角度,对解读内容取舍,形成有效的教学提问或教学活动。工作室研究团队通过这样的文本解读的反复实践,达到教师本体知识、文学鉴赏、教学设计等语文专业素养的提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史宁中先生认为,“智慧是表现在过程中的,而表现在过程中的必须通过过程来教育”。 歌德曾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开福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没有做很多课题,但仅仅这样一个通过文本解读的课题研究,不仅仅关注的是语文文本的内容与涵义,或是文本的形式,它是一种关注方法与视角的过程研究,是一种让每一个老师去追求“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的表现智慧的过程,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升研究。
演绎不一样精彩的“教师”
课堂是学生从事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所在。 “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生命彼此成就、相互激活、共同生长的场所。”名师工作室的老师这样形容他们的课堂。的确如此,每次走进老师们的课堂,总能看到他们眉飞色舞的表情,听到优美动听的话语,欣赏到他们收放自如的课堂。一直以来,工作室吴春花老师醉心于课堂驾驭,更是想方设法让团队的每一位老师都潜心于课堂,在课堂的淬炼中不断成长。
“师徒同台秀”是工作室开展课堂研究的一种形式。工作室成员与年轻学员结为师徒,他们选取语文教材中的典型性的课文,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师徒二人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再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同台展示,研究新老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思路。例如,他们曾选择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一面五星红旗》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刘琨老师说:“这是一篇引发争议的文章,有人曾质疑这篇文章叙事的真实性,认为这篇课文通过虚构事实来表现爱国主义,属于典型的道德先行,说教空洞。面对这样有争议的文本,教师该如何把握?这便是工作室此次研讨要义所在。”语文名师工作室就是这样善于抓住争论点,抓住真问题进行研究探询。
“师徒同台秀”活动真实地呈现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以及同一文本不同解读的收获及所遇到的问题等,引导教师分享曾经的思考和取舍、经历的挫折和失败,还有许多成长的惊喜,等等。 近年来,工作室以《渔歌子》《乞巧》为例进行了古诗词的研究;以《草船借箭》为例开展了古典小说的深入研究;以《自然之道》《我不是最弱小的》为例,开展了记叙文研究;以《七颗钻石》《巨人的花园》开展了童话的研究……以不同文体为主题的文本解读及课例研究,避免了对问题的研究的表面化和肤浅化,把研究做到实处,做到深处,真正激励了优秀教师把强大的生命力释放出来,很好地发挥了对区市教育教学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湖南日报》《教师》报刊等对工作室的教学研究均有相关报道。
课堂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在这里,我们见证教师与学生生命拔节成长的过程。“师徒同台秀”,让每一次研究都唱响师生成长的声音。开福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真正享受着课堂成为生命生长的田园、生命创造的学园的无限乐趣。
让孩子拥有美好的“教师”
英国斯蒂文森有首诗《点灯的人》,诗中有个人叫李利,每天太阳落下后,就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那朦朦胧胧的、柔和的街光使每一个坐着喝茶的大人和小孩,感受到生活的完美。
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就像李利一样把一本本有趣也耐人寻味的书带到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兴致勃勃地阅读,让他们在一盏盏明灯中感受优秀、优雅和完美。陈宏老师每天送给孩子一个绘本故事,刘琨老师带领孩子们共同演绎童话剧本,谢早早老师和孩子们共读一本书,刘梅婷老师坚持日有所诵……他们把读书活动作为班级的一项日常活动。每天读书,每刻读书,用好书丰富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把孩子们培养成为浸润着书香的精神高贵的人。一本书是一个窗口,一本书是一个世界。建构儿童阅读的课程,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开福区语文名师们知道,教材之外太多的儿童读物有着远比它更有魔力的辽阔与新奇。“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这是工作室的老师们引以自豪的称号。
2010年开始,工作室成员们把在农村推广开展儿童阅读作为己任,因为他们希望把美好的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们希望看到更多的“点灯人”。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工作室多次开展 “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推广活动。工作室成员把读书指导课、读书讲座、儿童书籍送到了农村学校,足迹远至沅陵、邵东、湘乡。2010年下半年,工作室刘琨老师了解到距长沙200多公里的邵东县厂坪镇龙泉小学,是邵东县较偏僻的学校之一,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同一片蓝天下的他们无法同城里的孩子一样尽享沐浴知识,吮吸知识甘露,祖辈隔代抚养以生活照顾为主,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工作室联合长沙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小学部200804班,组织开展了“爱上阅读,书香伴孩子成长” 送书、送教下乡活动。那一天,邵东县火厂平镇联校、龙泉小学的师生手捧书籍,眼闪激动的泪光;工作室谢早早老师应邀执教的阅读指导课《爱心树》,刘梅婷老师《让孩子爱上阅读》的讲座,给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农村老师们送去了一缕亮光。大厦巍然,梁椽共举。捐一份书香,留一份真情。捐赠也许有限,但涓涓细流,可汇聚成海。对于充满求知欲的农村孩子来说,一本好书可能意味着一个梦想的起源、一个灿烂明天的开始。
普希金说:“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 工作室陈宏老师说:“孩子们读的那些故事,故事里的语句、词汇,故事里人物说的话,故事里含有的道理和感情……多多少少会留在他的记忆里,就像一棵树,阳光会洒下,雨水也会落到,有这些滋润,不知不觉间,叶子翠绿了,新的叶子不断从枝上窜出来了,花儿也盛开了……这都是不经意的,渐渐的。你不用去想,它们会来。”
十余年的课程改革,肯定构成了开福教育的独特性。这种特殊性体现在吴春花老师、开福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13位老师、许许多多开福教师的教育行为中。三年,开福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这支团队在行进中。吴春花老师主编的《诵读》丛书(一、二、三年级)由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刘梅婷老师的录像课《成吉思汗和鹰》获创新教育省级一等奖,谢早早老师在长沙市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中荣获特等奖,杨纯老师在长沙市星城杯竞赛中荣获第二名,陈宏老师在长沙市阅读教学竞赛中荣获第二名,刘琨老师被评为长沙市优秀语文教师。
当我对开福区名师工作室的采访结束时,我忽然想到我从事教师培训工作的特征,套用修改美国最有趣、最有影响力的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的话:“有的老师生活当中有很多困难,他们需要有一个非常的、不变的人在他们的生活当中,无论有什么事情都可能寻求帮助,并且这个人任何时间都愿意倾听。” “如果世界上还有一些教师想变成一些优秀人才,我永远都有这个热情去为他们争取机会。我告诉他们从来不能放弃,不能放弃。”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我们湖南最早进入课程改革的国家级实验区,2001年我在那里第一次听课改课 “闹元宵”(北师大教材)。那个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包元宵吃元宵的语文教师、那些将元宵端到我面前让我尝的孩子们现在何方?十余年改革,引发了开福教育人对固有的课程教学从观念到行为的彻底反思。改革十余年,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校园生活和精神状态,也深刻地改变着每一位教师的生存状态与发展方式。
今天来到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走过十年课改路,上过不少课改研究课的“华天”优秀教师获得者吴春花老师说:“我们通过读书与教书,拥有共同的语言,找到共同的话题,逐渐形成新的言语与精神密码,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这是我们专业成长中一个共同的家。”吴春花是成长于开福区这一片沃土的教师、副校长,是开福区名师工作室的骨干。她在课程改革中历练十余年,上过不少课改研究课,是新世纪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参与者。她说的学习共同体是开福区名师工作室:拥有十三张灿烂的笑脸,十三双专注的眸子,他们怀着对教育的顶礼膜拜,携手前行,为了学生,也为了自己。
勤学多思的“教师”
开福区像吴春花这样的老师很多。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新课改中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但是学生总是新来的,教学总是面临不断更新中的挑战。“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依北宋欧阳修之言,“读书自学研训”成为工作室所有成员的共同认识。
阅读系统而不盲目,犹如一个人需要营养搭配的膳食,专业领域的语文教育,拥有自己最合理的知识结构。工作室从本体性知识、专业知识、人类基本知识等三类知识结构给老师们推荐共读书籍。孙绍振的《名作细读》引领老师们用自己的智慧,揭示蕴藏在文字深处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奥秘;王荣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领着老师们“曲径通幽”,探寻语文教学背后的规律与价值;季羡林的《忆往述怀》让老师们的专业阅读置于更广阔的背景,更理性地审视一些更本源的问题。《梅琳对话》《叶嘉莹说初盛唐诗》《我爱吟诵》《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论语别裁》……一本书有多个思维角度,思维有了丰富有了高度,就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教学总目标。因此吴春花老师说:“一个人的精神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工作室共同的阅读,形成了我们这个团队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精神密码。”
读后的交流自然而然顺理形成:沙龙研讨、读书报告会、网络交流等活动成了工作室13位老师的便餐。工作室在新浪网上开的博客中,“读书感悟”专栏很受欢迎。2010年暑假,工作室成员陆续上传读书感悟,刘梅婷老师和吴春花老师坚持一天至少一篇读后感,一来二去,你来我往,连续多日记录自己的读书体会,自觉地潜心于教育专著的阅读,刘梅婷说:“虽然阅读理解艰辛,但自感精神敞亮,心灵充实。”
阅历和阅读同样重要,名师工作室注重搭建“请进来,走出去”的平台,扩大教师的教育视野。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铁芳教授、《湖南教育》杂志社黄耀红博士、对鲁迅教学颇有建树的刘发建老师、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李湘蓉研究员、长沙市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黄祖训老师均被请到工作室。专家从不同层面与一线老师平等对话,共同探讨语文教育的困惑与模式。工作室先后组织赴北京、扬州、杭州、深圳等地参加“儿童母语教育论坛”“优秀语文教师论坛”“千课万人”等活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专家研讨与智者对话,老师们谈笑间智升开慧眼云:“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丰富和悦纳自我,更要将独特的感悟、深刻的体会应用于自己的语文教学,并在同行中宣传推广,使更多的师生受益。”
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求新,“如春苗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名师工作室的教师们享受学习与思考,享受积累与创造,正如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狄德罗言:“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励志专业不断成长的“教师”
“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一年,我们是开福区的老师,走过了课改初期的激动和浮躁,逐渐变得沉静和稳健。”这是开福区名师工作室13位教师的共识。语文课程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须从源头上做起,这个源头就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关键就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在吴春花老师的带领下,根据自己的研究能力,工作室申报了“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文本,研究课堂,以不同文体的课文为案例,在研究中逐步明晰文本解读的一般方法和策略,这是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有效的扎实的研究工作。每次研讨,工作室每位成员二十分钟内独立解读一个文本。这是硬功夫,是教师对语言感受更敏锐,文本解读功力增强的磨砺。当大多数教师必须依靠教参走进课堂时,工作室的老师们已经习惯从课文众多的文本价值中,斟酌最适合学生语文学习的核心价值,已经习惯忘却教师的身份和教学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放松地来欣赏每一篇教材,获得独自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他们认为通过这样的尝试,可以找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文本、作者编者平等对话的切入口。
这一课题研究的结果是,工作室形成以“文本解读四维度”的实践策略,“文本解读三部曲”的实践方法。 “文本解读四维度” 即文体特征、结构特点、语言特色、美学主题等四个维度。对一个文本的解读,就是要从作者的思路上去把握,要分析整个作品的整体结构,感受文本的语言特色,然后思考作品的内涵是什么,它的人文价值在哪里,读出作品的意义来。“文本解读三部曲”即一个文本三次解读:第一次解读,完全凭借个人知识独立完成,不参看任何资料;第二次解读,查阅资料,整合思考,吸纳后形成新的解读;第三次解读,从语文及儿童的角度,对解读内容取舍,形成有效的教学提问或教学活动。工作室研究团队通过这样的文本解读的反复实践,达到教师本体知识、文学鉴赏、教学设计等语文专业素养的提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史宁中先生认为,“智慧是表现在过程中的,而表现在过程中的必须通过过程来教育”。 歌德曾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开福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没有做很多课题,但仅仅这样一个通过文本解读的课题研究,不仅仅关注的是语文文本的内容与涵义,或是文本的形式,它是一种关注方法与视角的过程研究,是一种让每一个老师去追求“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的表现智慧的过程,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升研究。
演绎不一样精彩的“教师”
课堂是学生从事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所在。 “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生命彼此成就、相互激活、共同生长的场所。”名师工作室的老师这样形容他们的课堂。的确如此,每次走进老师们的课堂,总能看到他们眉飞色舞的表情,听到优美动听的话语,欣赏到他们收放自如的课堂。一直以来,工作室吴春花老师醉心于课堂驾驭,更是想方设法让团队的每一位老师都潜心于课堂,在课堂的淬炼中不断成长。
“师徒同台秀”是工作室开展课堂研究的一种形式。工作室成员与年轻学员结为师徒,他们选取语文教材中的典型性的课文,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师徒二人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再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同台展示,研究新老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思路。例如,他们曾选择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一面五星红旗》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刘琨老师说:“这是一篇引发争议的文章,有人曾质疑这篇文章叙事的真实性,认为这篇课文通过虚构事实来表现爱国主义,属于典型的道德先行,说教空洞。面对这样有争议的文本,教师该如何把握?这便是工作室此次研讨要义所在。”语文名师工作室就是这样善于抓住争论点,抓住真问题进行研究探询。
“师徒同台秀”活动真实地呈现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以及同一文本不同解读的收获及所遇到的问题等,引导教师分享曾经的思考和取舍、经历的挫折和失败,还有许多成长的惊喜,等等。 近年来,工作室以《渔歌子》《乞巧》为例进行了古诗词的研究;以《草船借箭》为例开展了古典小说的深入研究;以《自然之道》《我不是最弱小的》为例,开展了记叙文研究;以《七颗钻石》《巨人的花园》开展了童话的研究……以不同文体为主题的文本解读及课例研究,避免了对问题的研究的表面化和肤浅化,把研究做到实处,做到深处,真正激励了优秀教师把强大的生命力释放出来,很好地发挥了对区市教育教学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湖南日报》《教师》报刊等对工作室的教学研究均有相关报道。
课堂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在这里,我们见证教师与学生生命拔节成长的过程。“师徒同台秀”,让每一次研究都唱响师生成长的声音。开福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真正享受着课堂成为生命生长的田园、生命创造的学园的无限乐趣。
让孩子拥有美好的“教师”
英国斯蒂文森有首诗《点灯的人》,诗中有个人叫李利,每天太阳落下后,就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那朦朦胧胧的、柔和的街光使每一个坐着喝茶的大人和小孩,感受到生活的完美。
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就像李利一样把一本本有趣也耐人寻味的书带到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兴致勃勃地阅读,让他们在一盏盏明灯中感受优秀、优雅和完美。陈宏老师每天送给孩子一个绘本故事,刘琨老师带领孩子们共同演绎童话剧本,谢早早老师和孩子们共读一本书,刘梅婷老师坚持日有所诵……他们把读书活动作为班级的一项日常活动。每天读书,每刻读书,用好书丰富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把孩子们培养成为浸润着书香的精神高贵的人。一本书是一个窗口,一本书是一个世界。建构儿童阅读的课程,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开福区语文名师们知道,教材之外太多的儿童读物有着远比它更有魔力的辽阔与新奇。“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这是工作室的老师们引以自豪的称号。
2010年开始,工作室成员们把在农村推广开展儿童阅读作为己任,因为他们希望把美好的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们希望看到更多的“点灯人”。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工作室多次开展 “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推广活动。工作室成员把读书指导课、读书讲座、儿童书籍送到了农村学校,足迹远至沅陵、邵东、湘乡。2010年下半年,工作室刘琨老师了解到距长沙200多公里的邵东县厂坪镇龙泉小学,是邵东县较偏僻的学校之一,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同一片蓝天下的他们无法同城里的孩子一样尽享沐浴知识,吮吸知识甘露,祖辈隔代抚养以生活照顾为主,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工作室联合长沙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小学部200804班,组织开展了“爱上阅读,书香伴孩子成长” 送书、送教下乡活动。那一天,邵东县火厂平镇联校、龙泉小学的师生手捧书籍,眼闪激动的泪光;工作室谢早早老师应邀执教的阅读指导课《爱心树》,刘梅婷老师《让孩子爱上阅读》的讲座,给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农村老师们送去了一缕亮光。大厦巍然,梁椽共举。捐一份书香,留一份真情。捐赠也许有限,但涓涓细流,可汇聚成海。对于充满求知欲的农村孩子来说,一本好书可能意味着一个梦想的起源、一个灿烂明天的开始。
普希金说:“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 工作室陈宏老师说:“孩子们读的那些故事,故事里的语句、词汇,故事里人物说的话,故事里含有的道理和感情……多多少少会留在他的记忆里,就像一棵树,阳光会洒下,雨水也会落到,有这些滋润,不知不觉间,叶子翠绿了,新的叶子不断从枝上窜出来了,花儿也盛开了……这都是不经意的,渐渐的。你不用去想,它们会来。”
十余年的课程改革,肯定构成了开福教育的独特性。这种特殊性体现在吴春花老师、开福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13位老师、许许多多开福教师的教育行为中。三年,开福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这支团队在行进中。吴春花老师主编的《诵读》丛书(一、二、三年级)由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刘梅婷老师的录像课《成吉思汗和鹰》获创新教育省级一等奖,谢早早老师在长沙市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中荣获特等奖,杨纯老师在长沙市星城杯竞赛中荣获第二名,陈宏老师在长沙市阅读教学竞赛中荣获第二名,刘琨老师被评为长沙市优秀语文教师。
当我对开福区名师工作室的采访结束时,我忽然想到我从事教师培训工作的特征,套用修改美国最有趣、最有影响力的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的话:“有的老师生活当中有很多困难,他们需要有一个非常的、不变的人在他们的生活当中,无论有什么事情都可能寻求帮助,并且这个人任何时间都愿意倾听。” “如果世界上还有一些教师想变成一些优秀人才,我永远都有这个热情去为他们争取机会。我告诉他们从来不能放弃,不能放弃。”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