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们在审视当前学校德育现状时,却发现它始终面临着许多困境,如德育目标过于抽象,不易理解操作;德育内容针对性弱,脱离生活实际;德育活动时政性强,缺少长远规划;德育途径较为单一,缺乏个性创造;德育评价注重外在,忽视内心体验。学校德育如何从原有的模式中突围出来,提高德育实效是我们面临的难点和关键点。
可喜的是,区域内学校的主动发展意识比较强,对学校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比较迫切,而且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这为铸就学校德育特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4年,我们提出了区域推进“德育项目工程”建设的思路,坚持“系统规划,项目推进”的区域特色创建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德育特色的内涵发展。
一、深度挖掘,开发学校德育样式
要形成学校特色,专家的引领无法照搬,别人成功的经验也不能简单移植,必须基于学校、生成于学校,并发展于学校。因此,我们立足促进区域内学校德育特色建设的统筹协调,加大经费投入,为各学校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设备等,不断增强学校创建特色的“硬实力”; 而学校则从传统底蕴、工作优势、周边资源等校情出发选择创建特色的具体领域,丰富内涵,形成校本特色。
(一)传统样式推陈出新
一个学校真正有价值、有魅力、能流传下来的东西,很大一部分就是学校的文化沉淀。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鼓励区域内的每一所学校向历史要财富,认清自己的生态环境和定位、特点和优势,运用教育策划的谋略,找寻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和状态。
伴随着学校追溯历史、传承历史的步伐,一批烙有传统印痕的德育项目“生长”出来:博爱小学确立了主题为“小学当作大学办”的博爱乐园特色项目;北环路小学确立了“为每一位学生、教师的成功奠基”的成功教育特色项目;清凉小学确立了“为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谐发展创设最佳教育生态”的生态教育特色项目;以及兰陵小学的“乒乓”、延陵小学的“创编游戏,欢乐大课间”、中山路小学“琴棋书画”等等。学校从寻找文化“源”中发现了德育的项目,我们从学校的德育项目中看到了历史文化的力量,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新生……
(二)新鲜样式呈现精彩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区各校现代教育技术硬件已逐步完善。全区中小学已全部完成“班班通”,所有学校完成闭路电视工程,接入10M光纤宽带,各校均通过了常州市一级校园网评估。于是,借助网络环境拓展出来的新型平台,学校开发出了德育项目的新鲜样式,如:怡康小学“车、船、航三模育人”、浦前小学的“TV社团 美德校园”、红梅实验小学的“班级网站”特色项目;还创生了与之相配套的网络环境下的德育评价体系——“天禾学生成长电子记录袋”。
这些德育项目新鲜样式的开发,实现了穿越时空的无障碍交流,让学生灵动的才艺、飞扬的个性得以展示,让学生拥有了现实教室以外的精神家园,更让学生获得了自信和成功的德育关怀。这些德育特色项目的创建,进一步丰富了德育资源与途径,提高了德育成效。
二、建章立制,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每一所学校的德育工作都可以从一种或多种优势项目切入,持之以恒,发展成为学校优势,最终成为德育品牌。但任何项目的建立和实施如果离开了制度的保障和制约,薄弱学校的项目可能落空,优秀项目也有可能流产,那么就很有可能出现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从机制上切入,有利于学校的主动思考、长远规划和稳步实施。学校德育的项目制凸显了三大特点:其一,明确创建流程:年年开评,三年过关,为全区所有学校的参与提供了时间保障。其二,形成创建模式 :由学校整体设计、分年段实施、螺旋上升、形成品牌,促进校园文化的系统化建设。其三,营造“文化伴着学校走”的氛围:学校要调整项目需要递交调整申请书,且实践1年后方可参评,为学校德育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通过2004年起至今七年多的实践,德育项目已逐步显现出实效。目前,有特色的德育活动已在各校蓬勃地开展起来,涵养并积淀了校园文化,校校有项目,项目个个成体系,德育活动次次有亮点,真正丰富了校园生活,有力提升了区域整体的德育效益。
三、分步规划,实现项目螺旋生长
项目制德育活动援引于企业的管理模式,这一模式的最大特色就是规划性,因此抓“规划”是项目制德育活动的核心内容。2004年,我们提出了围绕同一项目分三个阶梯制定九年长远规划的要求。
第一阶段:区属各学校创建具有校本特点的“德育特色项目”。三年的“德育特色项目”创建过程中,各校总结和梳理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已有的典型经验,有针对性地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形成学校“德育特色项目”。
第二阶段:学校原有“德育特色项目”通过有效实施,提升为“德育示范项目”。各中小学以原认定的学校“德育特色项目”为基础,在有效实施中完善,在动态生成中改良,在此基础上申报“学校德育示范项目”。各中小学如对学校原“德育特色项目”有调整(项目主体),需填写项目调整申报表,并于实施一年后再行申报“学校德育示范项目” ,减少人为因素等造成的德育工作的随意性,为学校德育特色的持续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第三阶段:对学校“德育示范项目”进行综合评估,在此基础上培育区“德育品牌项目”。德育项目的创建工作年年开评,学校自主申报参评。每年的评审过程对于区域各校来说都是一次“德育研究盛会”,参评学校的德育成果展示,与专家之间的答辩、对话,各校德育理念的整理与陈述,同行间的交流讨论……让参评学校与观摩学校都受益匪浅。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连贯而循序渐进的过程,各年龄段学生特点也较为突出,因此我们设计一个时间段完成基础项目,前一个基础项目的达成成果作为另一个有延续性的更高层次项目的开始。在这样的序列项目推进过程中,学校的德育工作扎实有效,德育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在每个阶段的具体实施中,我们又按照“行动研究法”的研究策略精心设计,引导区域各校(园)分段实施,每一阶段有设计、有实践、有反思、有提升、有评价、有推广,螺旋上升、稳步推进。(如下图)
四、融入课程,深化学校特色内涵
一般而言,项目的实施是有阶段性的,而这与学校教育持续、长程的特点相背离。如何让项目为学校德育长期服务?一个答案:融入课程。因为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最经常、最有生命力的教育载体;真正的项目特色只有融入课程才会具有内涵,才会成为学校个性和稳定的风貌,才会为全体师生所认可、所接受。课程,特别是校本课程就是烙有学校特色的长期性教育项目。
如:兰陵小学是一所普通学校,校舍简陋,但其乒乓特色却名扬市内外,学校考虑用国球精神作为德育项目的核心,形成“国球耀童心”的乒乓德育课程,让在兰陵小学生活成长的师生都具备“有毅力、敢拼搏、善合作”的品格和独特气质。再如,博爱小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老校,学校构建了“做一个可爱的博爱人”为核心的德育校本课程,下设“博爱奥斯卡”、“博爱诺贝尔”、“博爱吉尼斯”、“博爱家长智囊团”四个子项目组,开发了30多个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所有活动均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由学生策划,项目开展由学生组织,开展过程全体参与。从合作、创新、个性展现等不同侧面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自主管理、自主体验、自主成长。
五、交流展示,彰显德育文化魅力
我们在德育项目制管理中引入了“目标导向、交流推进”的策略。“目标导向”是指我们让学校经常对照规划总结、梳理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果,分析、审视学校德育工作的缺失,盯住難点、立足基点,把德育发展的目标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建设中。“交流推进”就是指将不同学校的项目组汇聚起来成为一个大型团队,切蹉思想,讨论做法,互勉共进。形式如材料互览、集体调研、沙龙研讨等等,及时辐射新的做法,积累好的案例,敦促各校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做到“且行且思”,一年小进步,三年大改观。
实施“德育项目工程”以来,区域各校(园)通过多次深入地交流,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途径、载体、评价等多个方面切入,攻坚克难、创新实践,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红梅东村小学的《家校接力·爱的传递》项目破解了家校合作的难题,拓展了家庭教育的途径,初步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可喜局面;清凉小学的《“星级少年”评定》项目从未成年人的评价改革入手,变革评价的主体、方式、内容、时间等要素,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促使星级少年在体验中主动健康地成长。
我们欣喜地看到,以“融合、多元”为特征的区域教育文化为“德育项目工程”的创建注入了全新的理念和活力,而“德育项目工程”的成功实施也进一步丰厚了天宁区域教育文化的内涵。体现个性的实践项目、校本开发的德育课程、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富有实效的德育体验……一批有影响力、推广性强的项目在全国、省、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评比中屡获殊荣,区域内的一批学校成为“常州市首批德育特色学校”。
我们始终认为,从德育特色项目到示范项目,最后形成品牌项目,是发展、积淀、形成的过程。区域“德育项目工程”的创建,全面挖掘区域学校德育内涵,推动学校德育项目外延不断扩大,内涵不断提升,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全面融合形成合力,推动了学校的不断发展,整体提升了区域德育品质。
责任编辑/闫益佳
可喜的是,区域内学校的主动发展意识比较强,对学校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比较迫切,而且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这为铸就学校德育特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4年,我们提出了区域推进“德育项目工程”建设的思路,坚持“系统规划,项目推进”的区域特色创建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德育特色的内涵发展。
一、深度挖掘,开发学校德育样式
要形成学校特色,专家的引领无法照搬,别人成功的经验也不能简单移植,必须基于学校、生成于学校,并发展于学校。因此,我们立足促进区域内学校德育特色建设的统筹协调,加大经费投入,为各学校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设备等,不断增强学校创建特色的“硬实力”; 而学校则从传统底蕴、工作优势、周边资源等校情出发选择创建特色的具体领域,丰富内涵,形成校本特色。
(一)传统样式推陈出新
一个学校真正有价值、有魅力、能流传下来的东西,很大一部分就是学校的文化沉淀。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鼓励区域内的每一所学校向历史要财富,认清自己的生态环境和定位、特点和优势,运用教育策划的谋略,找寻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和状态。
伴随着学校追溯历史、传承历史的步伐,一批烙有传统印痕的德育项目“生长”出来:博爱小学确立了主题为“小学当作大学办”的博爱乐园特色项目;北环路小学确立了“为每一位学生、教师的成功奠基”的成功教育特色项目;清凉小学确立了“为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谐发展创设最佳教育生态”的生态教育特色项目;以及兰陵小学的“乒乓”、延陵小学的“创编游戏,欢乐大课间”、中山路小学“琴棋书画”等等。学校从寻找文化“源”中发现了德育的项目,我们从学校的德育项目中看到了历史文化的力量,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新生……
(二)新鲜样式呈现精彩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区各校现代教育技术硬件已逐步完善。全区中小学已全部完成“班班通”,所有学校完成闭路电视工程,接入10M光纤宽带,各校均通过了常州市一级校园网评估。于是,借助网络环境拓展出来的新型平台,学校开发出了德育项目的新鲜样式,如:怡康小学“车、船、航三模育人”、浦前小学的“TV社团 美德校园”、红梅实验小学的“班级网站”特色项目;还创生了与之相配套的网络环境下的德育评价体系——“天禾学生成长电子记录袋”。
这些德育项目新鲜样式的开发,实现了穿越时空的无障碍交流,让学生灵动的才艺、飞扬的个性得以展示,让学生拥有了现实教室以外的精神家园,更让学生获得了自信和成功的德育关怀。这些德育特色项目的创建,进一步丰富了德育资源与途径,提高了德育成效。
二、建章立制,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每一所学校的德育工作都可以从一种或多种优势项目切入,持之以恒,发展成为学校优势,最终成为德育品牌。但任何项目的建立和实施如果离开了制度的保障和制约,薄弱学校的项目可能落空,优秀项目也有可能流产,那么就很有可能出现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从机制上切入,有利于学校的主动思考、长远规划和稳步实施。学校德育的项目制凸显了三大特点:其一,明确创建流程:年年开评,三年过关,为全区所有学校的参与提供了时间保障。其二,形成创建模式 :由学校整体设计、分年段实施、螺旋上升、形成品牌,促进校园文化的系统化建设。其三,营造“文化伴着学校走”的氛围:学校要调整项目需要递交调整申请书,且实践1年后方可参评,为学校德育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通过2004年起至今七年多的实践,德育项目已逐步显现出实效。目前,有特色的德育活动已在各校蓬勃地开展起来,涵养并积淀了校园文化,校校有项目,项目个个成体系,德育活动次次有亮点,真正丰富了校园生活,有力提升了区域整体的德育效益。
三、分步规划,实现项目螺旋生长
项目制德育活动援引于企业的管理模式,这一模式的最大特色就是规划性,因此抓“规划”是项目制德育活动的核心内容。2004年,我们提出了围绕同一项目分三个阶梯制定九年长远规划的要求。
第一阶段:区属各学校创建具有校本特点的“德育特色项目”。三年的“德育特色项目”创建过程中,各校总结和梳理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已有的典型经验,有针对性地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形成学校“德育特色项目”。
第二阶段:学校原有“德育特色项目”通过有效实施,提升为“德育示范项目”。各中小学以原认定的学校“德育特色项目”为基础,在有效实施中完善,在动态生成中改良,在此基础上申报“学校德育示范项目”。各中小学如对学校原“德育特色项目”有调整(项目主体),需填写项目调整申报表,并于实施一年后再行申报“学校德育示范项目” ,减少人为因素等造成的德育工作的随意性,为学校德育特色的持续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第三阶段:对学校“德育示范项目”进行综合评估,在此基础上培育区“德育品牌项目”。德育项目的创建工作年年开评,学校自主申报参评。每年的评审过程对于区域各校来说都是一次“德育研究盛会”,参评学校的德育成果展示,与专家之间的答辩、对话,各校德育理念的整理与陈述,同行间的交流讨论……让参评学校与观摩学校都受益匪浅。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连贯而循序渐进的过程,各年龄段学生特点也较为突出,因此我们设计一个时间段完成基础项目,前一个基础项目的达成成果作为另一个有延续性的更高层次项目的开始。在这样的序列项目推进过程中,学校的德育工作扎实有效,德育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在每个阶段的具体实施中,我们又按照“行动研究法”的研究策略精心设计,引导区域各校(园)分段实施,每一阶段有设计、有实践、有反思、有提升、有评价、有推广,螺旋上升、稳步推进。(如下图)
四、融入课程,深化学校特色内涵
一般而言,项目的实施是有阶段性的,而这与学校教育持续、长程的特点相背离。如何让项目为学校德育长期服务?一个答案:融入课程。因为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最经常、最有生命力的教育载体;真正的项目特色只有融入课程才会具有内涵,才会成为学校个性和稳定的风貌,才会为全体师生所认可、所接受。课程,特别是校本课程就是烙有学校特色的长期性教育项目。
如:兰陵小学是一所普通学校,校舍简陋,但其乒乓特色却名扬市内外,学校考虑用国球精神作为德育项目的核心,形成“国球耀童心”的乒乓德育课程,让在兰陵小学生活成长的师生都具备“有毅力、敢拼搏、善合作”的品格和独特气质。再如,博爱小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老校,学校构建了“做一个可爱的博爱人”为核心的德育校本课程,下设“博爱奥斯卡”、“博爱诺贝尔”、“博爱吉尼斯”、“博爱家长智囊团”四个子项目组,开发了30多个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所有活动均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由学生策划,项目开展由学生组织,开展过程全体参与。从合作、创新、个性展现等不同侧面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自主管理、自主体验、自主成长。
五、交流展示,彰显德育文化魅力
我们在德育项目制管理中引入了“目标导向、交流推进”的策略。“目标导向”是指我们让学校经常对照规划总结、梳理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果,分析、审视学校德育工作的缺失,盯住難点、立足基点,把德育发展的目标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建设中。“交流推进”就是指将不同学校的项目组汇聚起来成为一个大型团队,切蹉思想,讨论做法,互勉共进。形式如材料互览、集体调研、沙龙研讨等等,及时辐射新的做法,积累好的案例,敦促各校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做到“且行且思”,一年小进步,三年大改观。
实施“德育项目工程”以来,区域各校(园)通过多次深入地交流,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途径、载体、评价等多个方面切入,攻坚克难、创新实践,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红梅东村小学的《家校接力·爱的传递》项目破解了家校合作的难题,拓展了家庭教育的途径,初步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可喜局面;清凉小学的《“星级少年”评定》项目从未成年人的评价改革入手,变革评价的主体、方式、内容、时间等要素,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促使星级少年在体验中主动健康地成长。
我们欣喜地看到,以“融合、多元”为特征的区域教育文化为“德育项目工程”的创建注入了全新的理念和活力,而“德育项目工程”的成功实施也进一步丰厚了天宁区域教育文化的内涵。体现个性的实践项目、校本开发的德育课程、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富有实效的德育体验……一批有影响力、推广性强的项目在全国、省、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评比中屡获殊荣,区域内的一批学校成为“常州市首批德育特色学校”。
我们始终认为,从德育特色项目到示范项目,最后形成品牌项目,是发展、积淀、形成的过程。区域“德育项目工程”的创建,全面挖掘区域学校德育内涵,推动学校德育项目外延不断扩大,内涵不断提升,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全面融合形成合力,推动了学校的不断发展,整体提升了区域德育品质。
责任编辑/闫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