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思想与苏轼诗词的超旷风格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rain1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诗词以其豪迈、超脱、旷达的风格,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刘熙载说:“东坡诗打通后壁说话,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叶燮评苏诗说:“其笔之超旷,等于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化。”这种风格的形成,有其思想根源。刘熙载认为“东坡则出于《庄》者十之八九”,就是说苏轼诗词的超旷风格是受道家(尤其是庄子)的影响所致。并且,苏轼《与子由弟书》云:“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以我观之,凡心尽处,胜解卓然。”佛家认为诸法性空,世间万物都是一真法界的体现,因而都是平等的,以“平等心”看待人生,则对一切众生皆不起怨憎亲和之意,消泯差别之见。而“任性随缘”之境又正是佛禅祖师谕人出世之法。黄州、惠州、儋州皆是东坡贬谪流放之地,苏轼能从被贬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以幽默的笔调将痛苦化解,又体现出佛家思想的痕迹。受佛道思想的影响,苏轼面对人生失意也能“任性逍遥,随缘放旷”,形成了超脱旷达的诗词风格。
  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逍遥放旷的诗词风格
  黄庭坚评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云:“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词云: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良禽择木而栖,择尽树枝终不止宿,显示了良禽的孤高自恃,也映射了词人不食人间烟火的飘逸。“不食人间烟火”,即是超凡脱俗。苏轼在很多作品中都表达了此意,正如他在《赤壁赋》中所抒发的奇思妙想:“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在给苏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也表达了超凡脱俗之意:“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抱朴子》云:“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飘然若仙,飞升入天,这正是道家所谓的“仙境”。又如《过大庾岭》诗:
  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授长生。
  在诗人看来,人世间的功名得失如同垢污,“今日岭上行”仿佛登临至仙境,一洗前垢,“身心洞清净”。超越人世间的功名得失,进入无尘垢的极乐仙境,这就是诗人“不食人间烟火”的飘逸。
  苏轼贬谪黄州,移情于山水。如这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集中用三组形象来表现自己的超旷风貌。一是“何妨吟啸且徐行”,二是“竹杖芒鞋轻胜马”,三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些都是他最具个性的放旷行为,自然也是他身形不乱、处世泰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他在其他诗词之中也多次写到这些形象,如《鹧鸪天》词云:“村舍外,古道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自得其乐。这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
  这种随缘放旷、忧乐两忘的胸怀,源于儒道两家“无待于外”的思想。韩愈《原道》云:“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儒家讲无待,道家也讲无待。《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苏轼的“无待于外”结合了儒道两家的思想。比如《行香子·述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此词或为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3)的作品。词人仕途失意,夜静人空,举酒欲饮,望月深思。他想到了诗仙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功名利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词人“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人生须臾,就像偶尔掠过墙缝的阳光,又像燧石间闪过的火花,或者是黄粱一梦中不切实际的经历。与其劳神费心追求虚浮的名利,不如远离官场退隐,做个诗酒为生、琴云为伴、超然物外的闲适隐者。但苏轼又不打算立即退隐,“几时归去”很难预料。这首《行香子》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闷情绪,在仕宦不被知遇和遭受各种打击时,随缘放旷常常是他自我解脱的方法。
  二、 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无差别”的人生态度
  《法界观门》是佛教华严宗的重要著作,它主张“圆融无碍”,宇宙间的一切,事事无碍法界,这就叫“法界平等”“无差别”。苏轼的不少诗词中都含有这种思想。如《和子由四首·送春》:“芍药樱花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又如《送刘寺丞赴余姚》:“我老人间万事休,君亦洗心从佛祖。手香新写法界观,眼净不觑登伽女。”
  和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含有法界平等、无差别的佛教思想。《〈无愁可解〉序》言:
  国工花日新作《越调·解愁》。洛阳刘几伯寿闻而悦之,戏作俚语之词。天下传咏,以谓几于达者。龙丘子(陈慥)犹笑之:“此虽免乎愁,犹有所解也。若夫游于自然而托于不得已,人乐亦乐,人愁亦愁,彼且恶乎解哉!”乃反其词,作《无愁可解》云。
  苏轼认为题目“解愁”说明作者心中仍有挥之不去的“愁”,就是想办法排解了,这算不上真正的旷达。与之相反,苏轼《无愁可解》词云:
  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来不识愁味,问愁何处来、更开解个甚底。万事从来风过耳,何用不着心里。你唤做展却眉头,便是达者,也则恐未。 此理,本不通言,何曾道、欢游胜如名利。道则浑是错,不道如何即是。这里原无我与你。甚唤做、物情之外?若须待醉了,方开解时,问无酒、怎生醉。
  达者本无愁,更何须解之!这显然要比《解愁》高出一个层次。真正的旷达应是“欢游胜如名利”,肯定求名求利,只是名利不如欢游;既然肯定名利,怎么说万事“不着心里”呢?这种“不着心里”的旷达就是空无、无差别。这种空无、无差别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一则著名的禅宗故事: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当时慧能在厨房舂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认为慧能禪解的悟性高于神秀,便将衣钵传与慧能。六祖慧能之所以既能“美”,又还能“了”,就在于他把一切都看成空无。   把一切都看成空无,是那个时代科场失意、仕途不顺的知识分子常用的一剂良药,也是苏轼把自己从红尘中引渡出来的精神舟楫。冲破俗世功名的束缚,在佛法中寻求宽慰,人间的一切烦忧都可以抛在脑后了。
  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梦境中的超脱
  苏轼年轻时意气风发,“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跌入人生的低谷,真正体会和领悟到了“人生如梦”,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如其《十拍子》:
  白酒新开九醖,黄花已过重阳。身外傥来都似梦,醉里无何即是乡。东坡日月长。 玉粉旋烹茶乳,金薤新捣橙香,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
  其中“傥来”和“无何乡”即源于《庄子》。《庄子·缮性》:“物之傥来,寄者也。”唐代成玄英解释说:“傥者,意外忽来者耳。”意谓荣华高位并非真性本命,不过是偶然得来或无意得来的暂寄之物。《庄子·逍遥游》:“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无何有之乡”即并不实际存在的乡土。苏词短短两句中,就借用了《庄子》的两个典故来表达“人生如梦,醉即吾乡”的思想,这就可知他深受道家的影响。又如《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文章太守”说的是欧阳修,平山堂就是他修建的。三过平山堂下,苏轼不免要回首往事,欧阳修在世时的种种情景或许会涌上心头。即使是十年不见,欧阳修对待苏氏父子的知遇之恩,也是难以忘怀的。重见此翁壁上旧迹,兼之佳人重唱醉翁词:“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欧阳修《朝中措》)不觉想起了白居易《自咏》之句:“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言正在进行中的事,也已是梦幻,又何必执着于功名得失?超旷的襟怀溢于言表。再看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故国神游”,正是神追周郎之得意与功业。然而,大江东去,千古英雄皆被淘尽,执着于此岂非可笑?回想自己多年来汲汲而为,不过赢得早生华发而已。人间种种经验、事实,岂有异于梦境?
  苏轼有些词虽未直接以“梦”抒其彻悟的人生感受,但其中透露的“人生如寄”“劳生有限”的情绪也十分强烈。如这首《点降唇》: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 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云飞乱,空有年年雁。
  “空花观”源于佛经。《圆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如彼病目见空中花。”“空花”即虚幻之花,亦即“一切皆空”之意。下片写汉武帝横渡汾水之典故,以“空有年年雁”作结,表达了一种世事无常的感受。
  “未转头时皆梦”,“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种超旷源于《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都不值得迷恋和追求,这就是“无住”。因此人应“远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放弃对现实功名的留恋和执迷。既然人生苦短,不如随遇而安。这是词人对历史的一种冷峻的拆解,是一种主体意识很强的观照,它并不是虚无的否定。刘熙载说得很透彻:“东坡诗善于空诸所有,又善于无中生有,机括实自禅悟中来。”
  又如《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这首词作于贬谪黄州期间,在菊花盛开的重阳节词人赏花为乐。“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这与苏轼在别的词中所发出的“人生如梦”“世事一场大梦”“未转头时皆梦”“古今如梦,何曾梦觉”等慨叹异曲同工,表现了苏轼后半生的人生态度。在苏轼看来,世间万事皆是梦境,转眼成空;荣辱得失、富贵贫贱,都是过眼云烟。既然这样,那么“竹杖芒鞋轻胜马”“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何必計较人生的得与失呢?超脱旷达的胸襟让失意的诗人释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进取与退隐、积极与消极的矛盾双重心理、佛儒相融的思想在苏轼诗词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从对以上诗词的分析可以看出,对苏轼而言,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乃是提升人生境界的必要手段,会使他自觉一种“高贵”与“上升”。苏轼在深刻地认识到了世间“万物难全”的规律的基础上,转而借佛老之眼看待和处理人生诸种问题。在那永远有种种缺憾和烦恼的人世中,苏轼尽力寻求可能获取的乐趣。虽然忧患经常来临,他却能一笑置之,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更懂得“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他或飘然若仙,或随缘放旷,或心念法界平等、无差别,或超脱于梦境,进而形成了超旷的诗词风格,以谐趣幽默的笔调化解人生苦痛。但苏轼没有变成一位浑浑噩噩或游戏人生的盲目乐观主义者,他成了我们熟悉的既忧患人生又热爱人生,既严肃执着又豁达乐观的“东坡居士”,亦足见其胸襟的宽广、人格的伟大。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单元拓展整合作为教育中的重点,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明确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做好教育创新工作。通过单元拓展整合,在制定读写结合策略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交际与表达能力,实现教育目标。  关键词:单元拓展整合 读写结合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2.049  在传统语文教育中,一些教师习惯读写分开教学,结合教材内容,一篇一
摘 要: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作文欣赏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本文认为,教师开展作文讲评课,需要遵循几个原则:先写后教,以生为本;作前观察,作后总结;作后讲评,重在鼓励;作后讲评,贵在赏识。  关键词:作文讲评 小學语文  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课例》一书,认为在语文作文教学时,应该淡化“作前指导”,强化“作后讲评”;而在“作后讲评”方面,他倡导“先写后
摘 要:在農村地区中学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于肤浅,只是带领学生进行理解与背诵,并没有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要想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师应该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水平,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并尝试进行古诗词创作。  关键词:农村地区 初中 古诗词创作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素养的提升,但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依然存在死记硬背,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现象。农村地区的初中生在
摘 要:初中学生写作素养的提升仅凭零散、机械的训练会费时甚巨,但收效甚微,亟待在体系建立与序列优化层面进行设计与探索。本文旨在从语文随笔写作角度切入,以培养学生积极情智为纲,以学会发现、学会热爱、学会思考三大板块为目,寻找培育学生写作素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 随笔写作 实践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8.024  写作教学应从关注写作
摘 要:初中语文是学习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作为语文老师,不仅要将教学的精力放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上,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可以得到全面发展。在讲解语文课程的时候,老师要设计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对语文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将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话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实践 学习能力  DOI:10.1224
摘 要:在现如今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构建法是较为普遍的手段。情境构建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将以往的历史知识和新的内容进行较好的承接。教师通过构建情景,可以让学生沉浸其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高中历史 情境构建 有效性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2.059  合乎情理的历史教学情境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带到指定的历史情
摘 要: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在此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显得很有必要,需要每一个任课教师在相关教学工作中投入大量精力。与此同时,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元素之间的紧密联系逐渐得到了广泛认可,为教师教学指引了科学方向。所以,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灵活引用生活策略,促进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策略 提高教
摘 要:小学语文写作课堂是检测学生对词语运用的重要板块,可加强学生的思维逻辑性,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写作课堂内,教师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文章比较空洞,作文质量难以提升,不利于增强学生的写作效率。因而,教师需灵活变化教学模式,逐步引导学生探寻写作世界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作课堂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
摘 要:在一个班级里,如果有一位非常好的班主任,整个班集体就会更加团结友爱,学习氛围也会更浓厚。班主任要热爱教师这份工作,并且要肩负起责任,利用自己真诚的爱去感化学生,爱护学生。这样,孩子们才能更加信任老师,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发展,老师也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  关键词:师爱 小学班主任 灵魂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2.067  作为班主任,首先
摘 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育领域当中,教学应该体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帮助学生成才。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学语文  在教学过程中,课本中已经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教学指导和帮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的渗透。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来谈谈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