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资项目的评价方法起源于以成本效益分析为核心的财务分析方法,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日渐成熟,并在投资项目决策科学化的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研究领域,投资项目评价方法一方面广泛吸引着项目管理实际工作者的关注,一方面也牵引着理论研究者的目光。但客观地讲,理论工作者所做的工作相比实践工作者的需求来说,显得有些滞后,这不是说理论成果太少,而是说对应用领域的冲击和启迪还不多,研究似乎是在一个小圈子内进行,建构了不少具有理论价值的复杂模型,但在实践领域显得曲高和寡。理论创新的方向与现实应用渐行渐远,方法与模型越来越高深,但真正的需求者也越来越不明就里,评价研究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迹象。
令人兴奋的是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我国著名管理专家、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陈通教授等的专著《基于有限理性下的投资项目评价研究》(以下简称《评价》)为读者奉献了一部理论视野开阔、兼具实践价值的力作,其新颖的视角和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有限理性的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研究”成果的结晶,此书从传统项目评价存在的理论缺陷出发,从评价实践中多指标并存的逻辑困境出发,对项目评价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全新的探讨,在许多方面富有新意。
研究视角有新突破
《评价》一书首先是一部研究性的专著,对项目评价的分析方式和考察内容都有新的突破。正如本书标题所反映的:本书的理论特点就是把“有限理性”引入到项目评价领域,跳出了传统视角。
从现有的关于项目评价的书籍看,大多数项目评价方法仍是以传统的“完全理性”理论作为基点,这种分析隐含地认为,“完全理性”决策者(通常)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依靠无所不知的信息,通过无所不能的缜密计算来实现,在项目评价指标中可体现为NPV最大化。当然,现实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NPV最大化往往可欲不可求,需要加上风险抵补对此问题进行修正。但是在评价指标的实践应用中,却并非NPV指标的一统天下,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理论上不正确的指标为什么得到了普遍应用?是实践滞后,还是理论基础存在问题?
针对此问题,有研究者也从“有限理性”理论中寻找资源,但总的说,是批判居多,构建鲜有。许多学者对传统方法的理论构架提出批评,并从有限理性角度提出一些项目评价与决策的有益探索,但要么是方法复杂并不适用,要么过分关注有限理性决策过程的模型化表达。
本书则在采用“有限理性”视角的同时,注意从其内涵中挖掘其在项目中的具体表现,把视角从概念落到了实处。许多细节具有可回味之处,这里试举一例。作者认为,“有限理性对项目的评价和决策的影响应该隐含着三层含义:首先,理性有限,表示项目活动中,人无法把握一些不确定因素,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后果;其次,人们力求理性,表示决策评价人会试图考察和理解这些不尽如人意的后果,并在评价中把未来项目活动中的有限理性后果考量进去;再次,力求理性,也不表明能够全部预期这些不尽如人意的后果,因此只能做机制性的对应安排。”这里“有限理性”的第一层含义是读者熟悉的,但进一步的第二层和第三层含义则是颇具深意的,大大扩展了“有限理性”的内容容量。同时,其递进的逻辑让人看到博弈论中“信息”含义的影子,反映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审慎的思考。
理论分析有新内容
《评价》一书以“有限理性”为特点,在理论分析上多有创见,令人印象深刻的学术创新主要包括:
考察了项目活动中的认知有限理性与利益有限理性,冲破了研究中仅仅关注认知有限理性的传统,扩展了分析范围。项目活动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除了人的认知能力的局限,不能把各种因素考虑周全之外,同时也源于项目活动是利益的创造、分配、影响的过程,会引起参与主体的冲突。项目活动总是由相关参与者共同完成,参与者之间的配合协调是项目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但由于各种原因,相关者的沟通常常不够顺畅,相互的配合与理解会发生问题,更重要的是相关参与者各自的利益诉求可能会发生冲突。由于项目参与者处在交互关系中,利益有限理性带来了不确定性。
不仅考察了决策活动中的有限理性,更把关注点放在决策活动后的有限理性,并把“决策后”有限理性问题纳入到“决策中”需要考察的范围。著者认为,从有限理性对决策的影响方式来看,项目活动有限理性可以划分为:决策中有限理性和决策后的有限理性。决策前后的有限理性之所以不同,不是人的行为模式有什么差异,而是决策的特点决定的。决策中的有限理性,直接影响决策活动,并且体现在目标、方案、决策行为等方面。但决策后的有限理性却不同,因为决策活动业已发生,后续出现的情况,对事前的决策本不构成影响,之所以会影响决策,是因为具有理性的人知道,后续的项目活动会出现各种源于有限理性的问题,需要在决策时将这些因素考量进去。因此,决策后有限理性对决策活动的影响,是一种间接的、事后进行预测并在事前进行考量的影响。
分析各种类型项目的管理实施形式,将其看作是对项目活动有限理性的治理形式,并使之融入到项目评价研究中。在项目的建设与运营阶段,不同的利益主体有各自的利益诉求,而且可以在各自“控制”的领域,采取某些自利行动。但这些个体理性的活动很可能会造成项目整体效益的损害,如何弱化不同利益主体的冲突,倡导协作、促进协同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工作。在项目实践中,人们设计了多种项目组织形式,如:建设自营、平行承包、项目总包、BOT等模式,以往多被看作具有分担风险、融资等功能,该书从治理角度出发,认为这是协调利益关系、保证项目集体理性的治理形式。
考察了七种类型项目的有限理性表现形式,为各种项目应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包奠定了基础。该书认为:不同项目中,有限理性的程度有所不同,表现方式也有很大差异,对于某些项目而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人的认知能力不足以应对,项目所受影响主要表现为认知方面的有限理性影响;而对另外一些项目而言,项目的利益纠葛问题突出,很难实现项目整体效益的最优化,表现为利益有限理性的影响。当然,还有很多项目,两种影响兼而有之。因此,有限理性下的项目评价需要区别不同情况,给出针对不同影响方式的有限理性评价方法包。
实践指向有新路径
项目评价是一个有着广泛应用领域、实践性指向性很强的领域。但对此领域的研究者来说,这却成为此类题材的困难之处:若做应用研究,由于此领域应用广泛,实用性方法长期受到关注,并很早成熟,研究者很难取得新的突破;若做理论研究,研究重点可能会偏重于决策方法的模型化,而决策评价是指向未来的预测性工作,其准确性往往并不取决于方法的精致性,因为数据的精度、重要因素的忽略远不如方法的偏差。因此,模型精致化指向的理论研究会造成理论与评价实践的严重脱节,只能成为专家的游戏,在小范围内孤芳自赏。而《评价》一书虽是一部理论性著作,却并不像许多同类书籍那样,把重点放在模型等技巧性工作上,而是指向项目评价实践,把项目评价有限理性的讨论主要放在因素梳理、影响方式分析上,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评价》探讨了有限理性在项目活动中的阶段性表现,区别了决策活动与决策后活动的有限理性影响,并总结了两种有限理性形式的特点,包括认知有限理性与学习的累积效应,利益有限理性与利益相关者博弈等,都是实践中的真问题。《评价》从项目实践出发,梳理了受到有限理性影响的七种项目类型,包括:公共项目、大型项目、跨企业项目、长周期项目、战略型项目、守成型项目、高科技项目等,对其有限理性的形式和对项目的影响方式做了细致的分析和评述,提醒项目评价者在对项目做技术性评价之外,要根据项目类型对有限理性的影响给予恰当的评价。其鲜明的实践指向相信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扬帆更需远航
《评价》的一大特色是强调项目评价不仅要进行“技术经济”的评价,也应该进行“组织经济”的评价,一个项目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標,不仅取决于方案的技术可行性,而且取决于项目被“谁”实施以及“如何”实施的组织性保障;也就是说同样一套项目方案的实施效果如何与项目活动的治理方式密切相关,事前的评价显然也应把此问题纳入考察范围之内。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而且也特别具有启发性。但是否就能由此说明传统项目评价存在缺陷呢?实际并不尽然。传统项目评价方法不把项目的组织管理影响考察在内,更多的是出于流程分工的原因,不是不考察,而是放在其他环节来考察,毕竟某一环节如果涉及过多的内容,可能失去清晰性和简洁性。另外,《评价》一书在评价方法部分也有一些值得更深入研究的地方。当然,作者在书中也强调其重点并不在于创立新的评价方法,只是给出一些参考性的方法,以示参照。
总之,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基于有限理性下的投资项目评价研究》,作为项目评价园地里的一株新葩,视角独特、构思别致、脉络清晰、观点鲜明、文笔流畅、分析深入,是一项理论水平较高的学术研究成果,它不仅对项目评价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评价实践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参考价值。(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导)
令人兴奋的是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我国著名管理专家、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陈通教授等的专著《基于有限理性下的投资项目评价研究》(以下简称《评价》)为读者奉献了一部理论视野开阔、兼具实践价值的力作,其新颖的视角和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有限理性的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研究”成果的结晶,此书从传统项目评价存在的理论缺陷出发,从评价实践中多指标并存的逻辑困境出发,对项目评价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全新的探讨,在许多方面富有新意。
研究视角有新突破
《评价》一书首先是一部研究性的专著,对项目评价的分析方式和考察内容都有新的突破。正如本书标题所反映的:本书的理论特点就是把“有限理性”引入到项目评价领域,跳出了传统视角。
从现有的关于项目评价的书籍看,大多数项目评价方法仍是以传统的“完全理性”理论作为基点,这种分析隐含地认为,“完全理性”决策者(通常)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依靠无所不知的信息,通过无所不能的缜密计算来实现,在项目评价指标中可体现为NPV最大化。当然,现实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NPV最大化往往可欲不可求,需要加上风险抵补对此问题进行修正。但是在评价指标的实践应用中,却并非NPV指标的一统天下,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理论上不正确的指标为什么得到了普遍应用?是实践滞后,还是理论基础存在问题?
针对此问题,有研究者也从“有限理性”理论中寻找资源,但总的说,是批判居多,构建鲜有。许多学者对传统方法的理论构架提出批评,并从有限理性角度提出一些项目评价与决策的有益探索,但要么是方法复杂并不适用,要么过分关注有限理性决策过程的模型化表达。
本书则在采用“有限理性”视角的同时,注意从其内涵中挖掘其在项目中的具体表现,把视角从概念落到了实处。许多细节具有可回味之处,这里试举一例。作者认为,“有限理性对项目的评价和决策的影响应该隐含着三层含义:首先,理性有限,表示项目活动中,人无法把握一些不确定因素,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后果;其次,人们力求理性,表示决策评价人会试图考察和理解这些不尽如人意的后果,并在评价中把未来项目活动中的有限理性后果考量进去;再次,力求理性,也不表明能够全部预期这些不尽如人意的后果,因此只能做机制性的对应安排。”这里“有限理性”的第一层含义是读者熟悉的,但进一步的第二层和第三层含义则是颇具深意的,大大扩展了“有限理性”的内容容量。同时,其递进的逻辑让人看到博弈论中“信息”含义的影子,反映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审慎的思考。
理论分析有新内容
《评价》一书以“有限理性”为特点,在理论分析上多有创见,令人印象深刻的学术创新主要包括:
考察了项目活动中的认知有限理性与利益有限理性,冲破了研究中仅仅关注认知有限理性的传统,扩展了分析范围。项目活动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除了人的认知能力的局限,不能把各种因素考虑周全之外,同时也源于项目活动是利益的创造、分配、影响的过程,会引起参与主体的冲突。项目活动总是由相关参与者共同完成,参与者之间的配合协调是项目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但由于各种原因,相关者的沟通常常不够顺畅,相互的配合与理解会发生问题,更重要的是相关参与者各自的利益诉求可能会发生冲突。由于项目参与者处在交互关系中,利益有限理性带来了不确定性。
不仅考察了决策活动中的有限理性,更把关注点放在决策活动后的有限理性,并把“决策后”有限理性问题纳入到“决策中”需要考察的范围。著者认为,从有限理性对决策的影响方式来看,项目活动有限理性可以划分为:决策中有限理性和决策后的有限理性。决策前后的有限理性之所以不同,不是人的行为模式有什么差异,而是决策的特点决定的。决策中的有限理性,直接影响决策活动,并且体现在目标、方案、决策行为等方面。但决策后的有限理性却不同,因为决策活动业已发生,后续出现的情况,对事前的决策本不构成影响,之所以会影响决策,是因为具有理性的人知道,后续的项目活动会出现各种源于有限理性的问题,需要在决策时将这些因素考量进去。因此,决策后有限理性对决策活动的影响,是一种间接的、事后进行预测并在事前进行考量的影响。
分析各种类型项目的管理实施形式,将其看作是对项目活动有限理性的治理形式,并使之融入到项目评价研究中。在项目的建设与运营阶段,不同的利益主体有各自的利益诉求,而且可以在各自“控制”的领域,采取某些自利行动。但这些个体理性的活动很可能会造成项目整体效益的损害,如何弱化不同利益主体的冲突,倡导协作、促进协同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工作。在项目实践中,人们设计了多种项目组织形式,如:建设自营、平行承包、项目总包、BOT等模式,以往多被看作具有分担风险、融资等功能,该书从治理角度出发,认为这是协调利益关系、保证项目集体理性的治理形式。
考察了七种类型项目的有限理性表现形式,为各种项目应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包奠定了基础。该书认为:不同项目中,有限理性的程度有所不同,表现方式也有很大差异,对于某些项目而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人的认知能力不足以应对,项目所受影响主要表现为认知方面的有限理性影响;而对另外一些项目而言,项目的利益纠葛问题突出,很难实现项目整体效益的最优化,表现为利益有限理性的影响。当然,还有很多项目,两种影响兼而有之。因此,有限理性下的项目评价需要区别不同情况,给出针对不同影响方式的有限理性评价方法包。
实践指向有新路径
项目评价是一个有着广泛应用领域、实践性指向性很强的领域。但对此领域的研究者来说,这却成为此类题材的困难之处:若做应用研究,由于此领域应用广泛,实用性方法长期受到关注,并很早成熟,研究者很难取得新的突破;若做理论研究,研究重点可能会偏重于决策方法的模型化,而决策评价是指向未来的预测性工作,其准确性往往并不取决于方法的精致性,因为数据的精度、重要因素的忽略远不如方法的偏差。因此,模型精致化指向的理论研究会造成理论与评价实践的严重脱节,只能成为专家的游戏,在小范围内孤芳自赏。而《评价》一书虽是一部理论性著作,却并不像许多同类书籍那样,把重点放在模型等技巧性工作上,而是指向项目评价实践,把项目评价有限理性的讨论主要放在因素梳理、影响方式分析上,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评价》探讨了有限理性在项目活动中的阶段性表现,区别了决策活动与决策后活动的有限理性影响,并总结了两种有限理性形式的特点,包括认知有限理性与学习的累积效应,利益有限理性与利益相关者博弈等,都是实践中的真问题。《评价》从项目实践出发,梳理了受到有限理性影响的七种项目类型,包括:公共项目、大型项目、跨企业项目、长周期项目、战略型项目、守成型项目、高科技项目等,对其有限理性的形式和对项目的影响方式做了细致的分析和评述,提醒项目评价者在对项目做技术性评价之外,要根据项目类型对有限理性的影响给予恰当的评价。其鲜明的实践指向相信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扬帆更需远航
《评价》的一大特色是强调项目评价不仅要进行“技术经济”的评价,也应该进行“组织经济”的评价,一个项目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標,不仅取决于方案的技术可行性,而且取决于项目被“谁”实施以及“如何”实施的组织性保障;也就是说同样一套项目方案的实施效果如何与项目活动的治理方式密切相关,事前的评价显然也应把此问题纳入考察范围之内。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而且也特别具有启发性。但是否就能由此说明传统项目评价存在缺陷呢?实际并不尽然。传统项目评价方法不把项目的组织管理影响考察在内,更多的是出于流程分工的原因,不是不考察,而是放在其他环节来考察,毕竟某一环节如果涉及过多的内容,可能失去清晰性和简洁性。另外,《评价》一书在评价方法部分也有一些值得更深入研究的地方。当然,作者在书中也强调其重点并不在于创立新的评价方法,只是给出一些参考性的方法,以示参照。
总之,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基于有限理性下的投资项目评价研究》,作为项目评价园地里的一株新葩,视角独特、构思别致、脉络清晰、观点鲜明、文笔流畅、分析深入,是一项理论水平较高的学术研究成果,它不仅对项目评价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评价实践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参考价值。(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