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小学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审题也是一种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能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他们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夯实了基础。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将这种良好习惯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甚至会令学生终身受益。老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能力,才能让他们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游刃有余。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批改试卷及作业时,经常能看到一些非常简单的数学题目,学生多次做错了,发给他们让他们订正,一会儿就订正完了,而且订正的结果是完全正确。其实,这也是家长向教师倾述的主要话题之一。闲谈中我们经常会给这些孩子戴上粗心、马虎等“帽子”并给予批评。事后,静下心来思考到底是不是粗心、马虎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显露出来的却是学生审题能力的欠缺。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做题的正确率呢?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明确审题的重要性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刚踏进小学的大门。由于他们年龄小,识字少,理解能力较差,解题时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我认为即使是低年级的孩子,也应该让他们认清审题的重要性,加強学生的责任感。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认真读题的榜样作用,同时尽可能留给学生充裕的审题时间。可让学生自读、同桌读、指名读、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读,从而理解题意。学生做错了,批改后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在了哪儿?为什么会做错?使学生知道自己是因审题不认真而答错题目,知道不认真审题的弊端和危害,从内心重视审题,让他们体会认真审题的重要性。
二、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
我认为,审题不是简单的读一读题目要求就可以了,应该交给他们一些审题的技巧和方法,结合几年的数学教学经验,我总结了如下几种方法。
1.培养学生读题的习惯
上课时,每遇到一个新题型,都不要急于让学生做题。而是要让学生把题目反复读几遍,让学生说说从读题中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让我们求什么?它属于什么样的类型?做这类题的步骤是什么?做题时应该注意什么?时间长了,学生自然就会在做题前想一想,并主动思考了。
2.在题目边做批注
要想让学生按照您的要求去读题审题,那就要有一套监控学生的手段。平时我要求学生在读题时,把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圈画出来。比如,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多一些等一系列词,这样有助于学生对题目进行思考和分析,而我们看到他们画的重点词和标注,就可以知道他们是怎样想的,即使题做错了,也知道他们分析到底错在了哪里,是不是认真分析了,这样老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的情况就会一目了然。
3.简单书写思考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不同的题型,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做题时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并在题目中写出简要的思考过程,这样老师就能督促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做的。
(1)计算的题目
在做口算的题目时,如遇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时,要求学生在先算的下面画横线,并写出结果。如:12–9+8在12-9下面画横线,并写出结果3,接着再计算3+8等于多少。
在做竖式计算的题目时,经常出现学生把数和运算符号抄错的情况。针对他们的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做题前先将算式读一遍,再写竖式。写完后边读边比较,看看与横式一样不一样,一样再进行计算,算完后进行验算,这样错误率就明显降低了。
做等式填数的计算题时,学生看到那么多的数和算式,举手无措。针对这种情况,我先让学生观察并提问:“等号表示什么?要想两边一样,那么他们的什么就要一样?”学生说: “得数。”“那么现在我们能算出哪边的得数呢?”学生一眼便可看出所有数都告诉我们的,我们能算出得数。这时,我会让他们试着先算出得数看看,并要求学生将算出来的得数写在算式的上面。以后再遇到这类题型,即使再多的步骤,学生也会先算一算再填空了。也就不会再问我了,知道應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比较大小的题目
在做比较大小的题目时,我要求先让学生在圆圈两边的算式下面画横线,再计算出结果,并写在横线的下面。算完得数后,看看两边的得数再进行比较。
(3)单位不统一的题目
单位不统一的题目学生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让学生做题时,让他们先看看两边的单位一样不一样,一样就可以直接比较并填空了;如果不一样,就要求学生先统一单位并将统一后的情况也写在上面,然后将统一好的单位再和原来的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做起来就不会出现不会乱写,只有自己动脑思考了。
(4)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我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把条件和问题标出来,并将对解题有直接关系的条件用一条曲线连起来。画完再做题。这样老师一看便知道学生要根据哪个条件解决问题的了,这样学生的想法老师通过几个简单的符号就一目了然了。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逼着学生去想,去思考。
审题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有目的地渗透,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审题,做到“眼到、口到、笔到、心到”,渐渐地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审题也是一种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能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他们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夯实了基础。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将这种良好习惯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甚至会令学生终身受益。老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能力,才能让他们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游刃有余。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批改试卷及作业时,经常能看到一些非常简单的数学题目,学生多次做错了,发给他们让他们订正,一会儿就订正完了,而且订正的结果是完全正确。其实,这也是家长向教师倾述的主要话题之一。闲谈中我们经常会给这些孩子戴上粗心、马虎等“帽子”并给予批评。事后,静下心来思考到底是不是粗心、马虎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显露出来的却是学生审题能力的欠缺。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做题的正确率呢?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明确审题的重要性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刚踏进小学的大门。由于他们年龄小,识字少,理解能力较差,解题时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我认为即使是低年级的孩子,也应该让他们认清审题的重要性,加強学生的责任感。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认真读题的榜样作用,同时尽可能留给学生充裕的审题时间。可让学生自读、同桌读、指名读、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读,从而理解题意。学生做错了,批改后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在了哪儿?为什么会做错?使学生知道自己是因审题不认真而答错题目,知道不认真审题的弊端和危害,从内心重视审题,让他们体会认真审题的重要性。
二、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
我认为,审题不是简单的读一读题目要求就可以了,应该交给他们一些审题的技巧和方法,结合几年的数学教学经验,我总结了如下几种方法。
1.培养学生读题的习惯
上课时,每遇到一个新题型,都不要急于让学生做题。而是要让学生把题目反复读几遍,让学生说说从读题中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让我们求什么?它属于什么样的类型?做这类题的步骤是什么?做题时应该注意什么?时间长了,学生自然就会在做题前想一想,并主动思考了。
2.在题目边做批注
要想让学生按照您的要求去读题审题,那就要有一套监控学生的手段。平时我要求学生在读题时,把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圈画出来。比如,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多一些等一系列词,这样有助于学生对题目进行思考和分析,而我们看到他们画的重点词和标注,就可以知道他们是怎样想的,即使题做错了,也知道他们分析到底错在了哪里,是不是认真分析了,这样老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的情况就会一目了然。
3.简单书写思考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不同的题型,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做题时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并在题目中写出简要的思考过程,这样老师就能督促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做的。
(1)计算的题目
在做口算的题目时,如遇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时,要求学生在先算的下面画横线,并写出结果。如:12–9+8在12-9下面画横线,并写出结果3,接着再计算3+8等于多少。
在做竖式计算的题目时,经常出现学生把数和运算符号抄错的情况。针对他们的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做题前先将算式读一遍,再写竖式。写完后边读边比较,看看与横式一样不一样,一样再进行计算,算完后进行验算,这样错误率就明显降低了。
做等式填数的计算题时,学生看到那么多的数和算式,举手无措。针对这种情况,我先让学生观察并提问:“等号表示什么?要想两边一样,那么他们的什么就要一样?”学生说: “得数。”“那么现在我们能算出哪边的得数呢?”学生一眼便可看出所有数都告诉我们的,我们能算出得数。这时,我会让他们试着先算出得数看看,并要求学生将算出来的得数写在算式的上面。以后再遇到这类题型,即使再多的步骤,学生也会先算一算再填空了。也就不会再问我了,知道應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比较大小的题目
在做比较大小的题目时,我要求先让学生在圆圈两边的算式下面画横线,再计算出结果,并写在横线的下面。算完得数后,看看两边的得数再进行比较。
(3)单位不统一的题目
单位不统一的题目学生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让学生做题时,让他们先看看两边的单位一样不一样,一样就可以直接比较并填空了;如果不一样,就要求学生先统一单位并将统一后的情况也写在上面,然后将统一好的单位再和原来的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做起来就不会出现不会乱写,只有自己动脑思考了。
(4)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我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把条件和问题标出来,并将对解题有直接关系的条件用一条曲线连起来。画完再做题。这样老师一看便知道学生要根据哪个条件解决问题的了,这样学生的想法老师通过几个简单的符号就一目了然了。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逼着学生去想,去思考。
审题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有目的地渗透,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审题,做到“眼到、口到、笔到、心到”,渐渐地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