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索,逐步形成、掌握了一些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下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1 利用导语,设问质疑
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首先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导语。在讲授新知识前,适度设疑,创设情境,从而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产生兴趣。如讲“三国鼎立”时,提出“谁能说一下诸葛亮、曹操、张飞他们的故事”,可以马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为《三国演义》中的这些人物家喻户晓,使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兴趣也随之提高。
2 生动具体讲解史实、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2.1 故事化、通俗化的讲述例如,在讲述皇帝和尧舜禹的传说这一内容时,教师可据史实向学生讲述“三皇五帝”的故事。通过描述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既学得知识,又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同时也受到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2.2 把历史现象同一定的历史背景、环境联系起来历史现象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而遥远的。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把历史现象发生的时间、地点、自然、社会环境呈现于学生面前,为学生拓宽想象的时空,这对学生形成完
整、正确的历史概念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3 要善于为学生选择能揭示历史时代的事件本质的历史文献这样可以增强叙述的具体性,充实论段的说服力,帮助学生增进史实的时代感。例如,在教学“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这一课时,学生把我国北宋的民族英雄杨业与评书《杨家将》中的老令公杨继业混为一谈,产生误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一方面方面据史实介绍杨业其人其事,分析小说与史实的区别和联系;另一方面,选择部分历史文献资料向学生讲解,从而加深对杨业这一史实人物的认识,调动学生读史的积极性。
3 注意教学的启发诱导,再现“历史情景”,以激励学生自觉地探索问题
3.1 教师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提出,应该从历史学科所具有的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出发,坚持史论统一的原则,抓住教学中的实质问题,利用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矛盾,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持久的学习兴趣。
3.2 引用适当的诗歌、民谣,以增强叙述的形象性和真实感应该从历史学科所具有的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出发,坚持史论统一的原则,抓住教学中的实质问题,利用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持久的学习兴趣。
3.3 运用直观教学法,引发兴趣在历史课教学中,有些内容可以重新利用音(录音)像(录像、投影、幻灯)手段,再现历史现象产生的时间、地点、历史背景及其过程,给学生以充分的感性认识。例如在教学“三国鼎立”一课的“官渡之战”时,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官渡之战的始末,给学生以初步的认识。随后教师可选择表现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的音乐或战斗的呐喊声的录音带,边放录音边详细介绍战争的经过。其间,教师随着讲述,不断地变幻投影片(投影多为教师自制,可将战役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制作成投影)。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目睹刀光剑影激烈的战斗场面,听着教师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所做的精采描绘,感到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沙场。此举不仅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浓厚的兴趣,而且可以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去认识、分析历史,加深记忆,增强对历史本身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
3.4 教师要善于结合现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联系现实是为了说明现代事实的历史根源,或已经发展而表现出来的新特征。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
3.5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采取具体措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到“有疑必问”“有问必解”。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可以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以及必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让学生根据已积累的历史知识和教师提供的信息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养成勤动脑勤思考问题的习惯,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6 “走入历史”挖掘兴趣的深刻性所谓“走入历史”就是常说的“进入角色”。不过这一角色是在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再现历史现象、历史情景的角色。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体察、认识历史。从而阐述自己的见解,以达到深入掌握历史知识。挖掘学生兴趣的深刻性的目的欲使学生“走入历史”。教师必须在对教材认识分析、选择适当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设计教材,加强学生兴趣的持久性和深刻性。扮演角色,融入历史。把课堂变成一个历史小舞台,灵活运用课本知识,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入角色,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黄河中学)
1 利用导语,设问质疑
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首先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导语。在讲授新知识前,适度设疑,创设情境,从而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产生兴趣。如讲“三国鼎立”时,提出“谁能说一下诸葛亮、曹操、张飞他们的故事”,可以马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为《三国演义》中的这些人物家喻户晓,使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兴趣也随之提高。
2 生动具体讲解史实、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2.1 故事化、通俗化的讲述例如,在讲述皇帝和尧舜禹的传说这一内容时,教师可据史实向学生讲述“三皇五帝”的故事。通过描述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既学得知识,又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同时也受到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2.2 把历史现象同一定的历史背景、环境联系起来历史现象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而遥远的。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把历史现象发生的时间、地点、自然、社会环境呈现于学生面前,为学生拓宽想象的时空,这对学生形成完
整、正确的历史概念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3 要善于为学生选择能揭示历史时代的事件本质的历史文献这样可以增强叙述的具体性,充实论段的说服力,帮助学生增进史实的时代感。例如,在教学“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这一课时,学生把我国北宋的民族英雄杨业与评书《杨家将》中的老令公杨继业混为一谈,产生误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一方面方面据史实介绍杨业其人其事,分析小说与史实的区别和联系;另一方面,选择部分历史文献资料向学生讲解,从而加深对杨业这一史实人物的认识,调动学生读史的积极性。
3 注意教学的启发诱导,再现“历史情景”,以激励学生自觉地探索问题
3.1 教师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提出,应该从历史学科所具有的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出发,坚持史论统一的原则,抓住教学中的实质问题,利用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矛盾,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持久的学习兴趣。
3.2 引用适当的诗歌、民谣,以增强叙述的形象性和真实感应该从历史学科所具有的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出发,坚持史论统一的原则,抓住教学中的实质问题,利用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持久的学习兴趣。
3.3 运用直观教学法,引发兴趣在历史课教学中,有些内容可以重新利用音(录音)像(录像、投影、幻灯)手段,再现历史现象产生的时间、地点、历史背景及其过程,给学生以充分的感性认识。例如在教学“三国鼎立”一课的“官渡之战”时,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官渡之战的始末,给学生以初步的认识。随后教师可选择表现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的音乐或战斗的呐喊声的录音带,边放录音边详细介绍战争的经过。其间,教师随着讲述,不断地变幻投影片(投影多为教师自制,可将战役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制作成投影)。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目睹刀光剑影激烈的战斗场面,听着教师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所做的精采描绘,感到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沙场。此举不仅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浓厚的兴趣,而且可以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去认识、分析历史,加深记忆,增强对历史本身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
3.4 教师要善于结合现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联系现实是为了说明现代事实的历史根源,或已经发展而表现出来的新特征。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
3.5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采取具体措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到“有疑必问”“有问必解”。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可以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以及必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让学生根据已积累的历史知识和教师提供的信息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养成勤动脑勤思考问题的习惯,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6 “走入历史”挖掘兴趣的深刻性所谓“走入历史”就是常说的“进入角色”。不过这一角色是在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再现历史现象、历史情景的角色。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体察、认识历史。从而阐述自己的见解,以达到深入掌握历史知识。挖掘学生兴趣的深刻性的目的欲使学生“走入历史”。教师必须在对教材认识分析、选择适当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设计教材,加强学生兴趣的持久性和深刻性。扮演角色,融入历史。把课堂变成一个历史小舞台,灵活运用课本知识,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入角色,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黄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