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提出了让生活问题走进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作用,重点是如何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
关键词:生活问题 联系生活 注重实践 创设情景 问题意识
数学问题教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最终服务于生活。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并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处理:
一、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等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把学生培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
二、重视生活原型,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能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呢?我认为教师应创造条件,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讓他们从自己身边感兴趣的事物或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作为课堂教学研究与讨论的话题。例如:我在教学《交换律》时,上课一开始,我先请同桌同学交换一下位置,然后进行谈话:在数学学习中,观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今天上课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再提出疑问,这种数学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几个例子(算式)来说明吗?学生独立地举出了许多数学知识中加法和乘法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例子,如:62+367=367+62,32+68=68+32,19×24=24×19,128×8=8×125等等。本课教学根据同桌交换位置,位置变了但上课的人数不变.为《交换律》在生活中找到了原型。将它作为教学情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生活原型的提供必须服务于数学知识,必须有利于数学。
三、创设生活情景,增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知识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在教学有这样的题目: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一套上、下两册的书,他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2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那么他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从书?这道题目突破了常规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就要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对小学数学,能够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所以说用好数学也是一门技艺。在学习了“量长度”后,可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教师有一段铁丝,想用它来晾衣服,但不知它够不够长,请学生量一量这段铁丝实际有多长。要量出铁丝的长度,我们先要做什么?在测量时和得出数据后会碰到什么问题。在给出挂衣服地方的长度后,这条铁丝能不能用。在这样一个实际测量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兴趣,又培养了实际测量、计算能力以及估计、应用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应用,还会增强策略意识,如:在让学生动手数100根小棒时,用的方法很多,有二个二个地数,有五个五个地数,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在数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发现十个十个地数又快又不容易出错,因此在数较大的数时,许多学生选择了十个十个地数。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真正体现新课程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学文摘》2012年6月总第57期
2、《现代教育思想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数学教育》辽宁教育杂志社.2001期(7—8)
关键词:生活问题 联系生活 注重实践 创设情景 问题意识
数学问题教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最终服务于生活。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并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处理:
一、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等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把学生培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
二、重视生活原型,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能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呢?我认为教师应创造条件,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讓他们从自己身边感兴趣的事物或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作为课堂教学研究与讨论的话题。例如:我在教学《交换律》时,上课一开始,我先请同桌同学交换一下位置,然后进行谈话:在数学学习中,观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今天上课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再提出疑问,这种数学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几个例子(算式)来说明吗?学生独立地举出了许多数学知识中加法和乘法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例子,如:62+367=367+62,32+68=68+32,19×24=24×19,128×8=8×125等等。本课教学根据同桌交换位置,位置变了但上课的人数不变.为《交换律》在生活中找到了原型。将它作为教学情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生活原型的提供必须服务于数学知识,必须有利于数学。
三、创设生活情景,增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知识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在教学有这样的题目: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一套上、下两册的书,他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2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那么他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从书?这道题目突破了常规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就要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对小学数学,能够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所以说用好数学也是一门技艺。在学习了“量长度”后,可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教师有一段铁丝,想用它来晾衣服,但不知它够不够长,请学生量一量这段铁丝实际有多长。要量出铁丝的长度,我们先要做什么?在测量时和得出数据后会碰到什么问题。在给出挂衣服地方的长度后,这条铁丝能不能用。在这样一个实际测量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兴趣,又培养了实际测量、计算能力以及估计、应用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应用,还会增强策略意识,如:在让学生动手数100根小棒时,用的方法很多,有二个二个地数,有五个五个地数,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在数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发现十个十个地数又快又不容易出错,因此在数较大的数时,许多学生选择了十个十个地数。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真正体现新课程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学文摘》2012年6月总第57期
2、《现代教育思想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数学教育》辽宁教育杂志社.2001期(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