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转变语文教育观念
首先,观念上要变语文教育是继承传统文化知识的事业为在继承的基础上推动创新的事业,要从追求教学质量的提高转变为追求教育质量的提高。其次,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考试分数,还要看思想品质、身体素质、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行为习惯、学习热情、方法技能、科学精神等综合素质。再次,对“知识”定义的认识要转变传统观念,即认为“书本上的才叫知识,在课堂上学到的才叫知识”的观念。课堂的时空要无限扩大,树立“大语文”教育思想。最后,应有主动发展的观念。人的创造能力,本质上来说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适宜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主动发展出来的。传统语文教育视学生为知识的容器,老师们也常以“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应有一桶水”自勉,这种接受型教育是以农业社会和传统工业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为其社会基础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可以应付人一生就业和谋生的需要,教育的实质就是学校“充电”,社会“放电”。而创造性语文教育以“教师带领学生去找水”来描绘,更合适所谓的教学活动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教师正确地、恰当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实现教学过程的积极化。只有学生学会自己“找水”,才有喝不完的水。
二、善于挖掘创造教育因素
语文教学在创造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需要教师善于挖掘、设计。首先,教师应以自身的创新精神感染、带动学生。其次,创造教育的契机有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需要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巧妙捕捉。再次,创造有利的切入点。如讲读《驿路梨花》,执教者可以要求学生转换角色,以“我”是梨花姑娘或瑶族老人的身份讲述故事情节。角色变换,是一种全新的练习,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优秀教师独到的解读、点染往往给人全新的感觉,说到底就是他们选择了一个恰当的切入点,而平庸的教师往往受教参所累,忽视了这一点。
三、大胆改革教学内容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教材改革的有益探索,在国家教材改革还不完善的时候,我们应有胆识改革(或曰改造)教学内容,使之与时代要求相吻合。叶圣陶先生早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着眼点最终还应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我们已有了选择使用什么版本的自由,那么也可以说,确定教什么内容,哪些课文需要学,哪些课文宁可舍弃,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权利。另一方面,我们现行的教材是砍去头尾的鱼:砍去鱼头,不探寻来龙去脉;砍去鱼尾,不讲实际应用;只剩中段——定义、定理、公理,枯燥无味。教材严重脱离实际,最新的人类文明成果在教材中得不到反映。随着时代的进步,各学科交叉融合趋势越来越在语文学科中显示出来。我们提倡“百科全书式”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广蓄知识,开阔眼界,渗透前沿的人类文明文化知识,为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四、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语文教学是活生生的,是血肉丰满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应当像两座山之间的回音,师生关系是动态的“相互主体渐变的关系”。教学中要注意心灵的沟通,教师要加强感情投入,要相信学生,尊重理解学生,努力创设一种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发扬教学民主思想,使学生心灵开放,让他们觉得课堂就是犯错误的地方。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尝试体验阅读、操作、表演、编辑、改造组合等活动。
五、回归自然常态的阅读
我们痛感现在的中学生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识字量少,阅读量少,写作量少。课堂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繁琐的分析和频繁的提问占去了。缺少阅读对语文教学是不幸,对学生能力的养成是巨大的障碍。读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弄懂语词的含义和文法的规律,更要紧的是青少年通过阅读文学获得一种少男少女对善与美的把握和领悟,培养起对人类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这是靠心灵对心灵的呼唤,靠感情对感情的激发,靠智慧对智慧的启迪,决不是靠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我们提倡让孩子成为读书人,而不能成为习题人。阅读教学中建议教师多一些熏陶,少一些建议,少一些指导,多一些品味揣摩,少设置一串问题,刨根问底地解决“为什么”。向学生推荐部分必读书目,让学生自由阅读。为保障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有的省市还尝试在中考中加试“文学阅读”,以建立良好的导向。
六、改革评价机制
创造性语文教学,需要有全新的评价模式。如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过去我们评价一堂课往往说这堂课老师讲得怎样,现在我们更多的是看学生学得怎样。对学生的评价,唯分数的排队只能激励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可能把另一部分学生推到厌学、拒学的边缘,应看到“孩子的智力差异并不比体力小”,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注重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方法手段多样化,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谁拥有更多创新性人才,谁就能占据制高点,谁就能赢得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胜利。新世纪呼唤创造性语文教育,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点滴收获,这只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初步探索,我们愿再接再厉,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再创佳绩。
(责任编辑 周侯辰)
首先,观念上要变语文教育是继承传统文化知识的事业为在继承的基础上推动创新的事业,要从追求教学质量的提高转变为追求教育质量的提高。其次,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考试分数,还要看思想品质、身体素质、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行为习惯、学习热情、方法技能、科学精神等综合素质。再次,对“知识”定义的认识要转变传统观念,即认为“书本上的才叫知识,在课堂上学到的才叫知识”的观念。课堂的时空要无限扩大,树立“大语文”教育思想。最后,应有主动发展的观念。人的创造能力,本质上来说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适宜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主动发展出来的。传统语文教育视学生为知识的容器,老师们也常以“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应有一桶水”自勉,这种接受型教育是以农业社会和传统工业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为其社会基础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可以应付人一生就业和谋生的需要,教育的实质就是学校“充电”,社会“放电”。而创造性语文教育以“教师带领学生去找水”来描绘,更合适所谓的教学活动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教师正确地、恰当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实现教学过程的积极化。只有学生学会自己“找水”,才有喝不完的水。
二、善于挖掘创造教育因素
语文教学在创造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需要教师善于挖掘、设计。首先,教师应以自身的创新精神感染、带动学生。其次,创造教育的契机有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需要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巧妙捕捉。再次,创造有利的切入点。如讲读《驿路梨花》,执教者可以要求学生转换角色,以“我”是梨花姑娘或瑶族老人的身份讲述故事情节。角色变换,是一种全新的练习,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优秀教师独到的解读、点染往往给人全新的感觉,说到底就是他们选择了一个恰当的切入点,而平庸的教师往往受教参所累,忽视了这一点。
三、大胆改革教学内容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教材改革的有益探索,在国家教材改革还不完善的时候,我们应有胆识改革(或曰改造)教学内容,使之与时代要求相吻合。叶圣陶先生早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着眼点最终还应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我们已有了选择使用什么版本的自由,那么也可以说,确定教什么内容,哪些课文需要学,哪些课文宁可舍弃,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权利。另一方面,我们现行的教材是砍去头尾的鱼:砍去鱼头,不探寻来龙去脉;砍去鱼尾,不讲实际应用;只剩中段——定义、定理、公理,枯燥无味。教材严重脱离实际,最新的人类文明成果在教材中得不到反映。随着时代的进步,各学科交叉融合趋势越来越在语文学科中显示出来。我们提倡“百科全书式”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广蓄知识,开阔眼界,渗透前沿的人类文明文化知识,为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四、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语文教学是活生生的,是血肉丰满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应当像两座山之间的回音,师生关系是动态的“相互主体渐变的关系”。教学中要注意心灵的沟通,教师要加强感情投入,要相信学生,尊重理解学生,努力创设一种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发扬教学民主思想,使学生心灵开放,让他们觉得课堂就是犯错误的地方。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尝试体验阅读、操作、表演、编辑、改造组合等活动。
五、回归自然常态的阅读
我们痛感现在的中学生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识字量少,阅读量少,写作量少。课堂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繁琐的分析和频繁的提问占去了。缺少阅读对语文教学是不幸,对学生能力的养成是巨大的障碍。读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弄懂语词的含义和文法的规律,更要紧的是青少年通过阅读文学获得一种少男少女对善与美的把握和领悟,培养起对人类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这是靠心灵对心灵的呼唤,靠感情对感情的激发,靠智慧对智慧的启迪,决不是靠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我们提倡让孩子成为读书人,而不能成为习题人。阅读教学中建议教师多一些熏陶,少一些建议,少一些指导,多一些品味揣摩,少设置一串问题,刨根问底地解决“为什么”。向学生推荐部分必读书目,让学生自由阅读。为保障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有的省市还尝试在中考中加试“文学阅读”,以建立良好的导向。
六、改革评价机制
创造性语文教学,需要有全新的评价模式。如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过去我们评价一堂课往往说这堂课老师讲得怎样,现在我们更多的是看学生学得怎样。对学生的评价,唯分数的排队只能激励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可能把另一部分学生推到厌学、拒学的边缘,应看到“孩子的智力差异并不比体力小”,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注重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方法手段多样化,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谁拥有更多创新性人才,谁就能占据制高点,谁就能赢得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胜利。新世纪呼唤创造性语文教育,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点滴收获,这只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初步探索,我们愿再接再厉,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再创佳绩。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