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指出:“人性最深层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上的阳光。”中小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教导与呵护,更需要教师的赏识、赞美与鼓励。
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威廉。詹姆斯等教育前辈是赏识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和先行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作为教师,除了关心爱护学生外,还应该学会尊重、赏识学生,如同赏识自己的职业一样,让学生沐浴在赏识的阳光下。”他强调:“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我国老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个“四块糖果”赏识教育案例,成为我国赏识教育的佳话和典范。
近些年,“赏识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高度重视和积极效应,许多教师把赏识教育作为最为重要的教育思想方法去积极实践。本人在一线工作了二十多年,并且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赏识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有一些不成熟的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赏识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赏识教育就是在这种心态和思维方式指导下的一套教育理念。教师要不断钻研、深入学习、认真体会、不断积累来掌握赏识这一有效手段,并在合适的时机、适当的场合发挥最大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找到学生的闪光点
要赏识学生,首先是要发现学生言行的闪光点和潜质特长。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仔细留意观察学生,全方位深入学生职中,更多的“零距离”接触学生,更多的关爱学生,与学生互动互信成为朋友,才能更好地了解认识学生的长处和潜质。除了留意教育教学过程,与学生交谈,向家长或同学侧面了解等方式,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也是十分必要的观察了解途径。当然,融于学生之中与学生互动只是形式,教师更应着眼于随时随地留意观察思考“这个学生有哪些优点,哪方面最聪明更能干”,否则,了解学生是空洞的,赏识学生只是纸上谈兵。
赏识学生,教师一定要梳理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发展潜质的意识和指导思想。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一次谈到他的’赏识观”颇为感慨。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其学习的紧张程度可想而知。可无论那所学校,总有部分“后进”的学生让老师头痛不已。由于不爱学习,他们多次受到老师的批评甚至讽刺、挖苦。魏书生认为,这些学生面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尤其在自己听不懂也听不进去的情况下,还能坚持每天背着书包上学并肯于坐在教室八九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本身就很了不起,说明他们身上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而当他们面对老师的批评、挖苦甚至于情急之下的“拳脚”相待,过后还能真诚的问候“老师好”时,表现出的又是一种豁达宽广的胸怀品质!也正是由于魏书生善于从缺失处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因而是不同特点的学生都很喜欢并敬重他。
2、赏识从“心”开始
育人之道,爱心为先。赏识学生就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信心点燃信心,用希望托起希望,用真诚激发奋进!只有学生真情实意的赏识,才能得到学生从情感到行为的积极响应。
教师的爱心是赏识教育的原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把老师热爱学生视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先给孩子们”。他认为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正因为有爱,所以会有赏识的喜悦,“同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的!”教师倾注了爱,才会充满热情从事教育工作,而不仅仅是把教育当成一种职业或一种谋生的手段;才会理解、接受、运用’赏识”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息和爱心,才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正视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不足,才会有追求使每个学生更好地发展的精神和行为。
3、赏识要有针对性
所赏识褒扬学生的事情要准确,要恰到好处,要有针对性,不要滥用,不要过度,不会夸大和缩小。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如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等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歌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他的成就全赖他父亲教育有方。卡尔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世界教育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卡尔威特的教育》。书中说:“我对卡尔的夸奖并不是随意确定的。如果太随意,他就无法明确的知道我因为什么行为夸奖他。我总是在他变现良好行为给予时给予夸奖,并且告诉他是因为什么得到夸奖。”“如果当他学会了新的行为,并且理智的去实施这一行为时,我不是每次都给予夸奖,而是采取适当拉长夸奖的时间间隔,实施间断性或随机性的夸奖,这种夸奖要让他感到意外。
仔细读这两句话不难看出,夸奖的目的是行为,并且是孩子已经实施了的行为,有的放矢的夸奖非常明确。赏识要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不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该生本人起不到真正的激励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赏识的虚伪性,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度。同样赏识不能过度,这样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
在我们的教学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学习吃力的学生一旦有了些许进步,老师们就会打心眼里高兴,总觉得这样的学生受到一次表扬很不容易,免不了重重的夸奖一番,往往就忘了度的问题,容易夸大其实,表扬过了头,就容易使其飘飘然,觉得不费劲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褒扬,这样并不能激发学生以后的干劲。而“好学生”有了进步呢,老师就会认为好学生嘛,有了进步那是应该的,所以褒扬就会轻描淡写,缩小夸奖的力度,这样就会使好学生觉得自己努力了也不过如此,以后就会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所以,在对待学生的进步问题上,一定要做到准确的表扬学生,让谈们清清楚楚知道自己为什么受到表扬,该受到什么表扬,以帮助他们不断的提高自己。
4、赏识要恰当合适
学生在学习上,表现上有了进步,教师最好在当时当地给予表扬,使学生及时得到老师的赏识。如果时过境迁,脱离了当时的氛围,就会大打折扣,降低褒扬的作用。赏识教育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补课或缺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教育从两个方面达到教育目标:一是从外到内,营造环境,正向激励;二是从内到外,激发内因,完善自我。作为教师,褒扬学生要不拘一格,因时因事而异,充分展示出赏识的真正魅力。同时,赏识要因人的性格而合理操作,例:对胆小的学生要多鼓励、肯定,对调皮、好动的学生,既要适当赏识又要多提奋进的新要求,克服不足之处。赏识要实际,适度,因人而异。
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威廉。詹姆斯等教育前辈是赏识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和先行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作为教师,除了关心爱护学生外,还应该学会尊重、赏识学生,如同赏识自己的职业一样,让学生沐浴在赏识的阳光下。”他强调:“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我国老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个“四块糖果”赏识教育案例,成为我国赏识教育的佳话和典范。
近些年,“赏识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高度重视和积极效应,许多教师把赏识教育作为最为重要的教育思想方法去积极实践。本人在一线工作了二十多年,并且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赏识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有一些不成熟的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赏识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赏识教育就是在这种心态和思维方式指导下的一套教育理念。教师要不断钻研、深入学习、认真体会、不断积累来掌握赏识这一有效手段,并在合适的时机、适当的场合发挥最大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找到学生的闪光点
要赏识学生,首先是要发现学生言行的闪光点和潜质特长。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仔细留意观察学生,全方位深入学生职中,更多的“零距离”接触学生,更多的关爱学生,与学生互动互信成为朋友,才能更好地了解认识学生的长处和潜质。除了留意教育教学过程,与学生交谈,向家长或同学侧面了解等方式,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也是十分必要的观察了解途径。当然,融于学生之中与学生互动只是形式,教师更应着眼于随时随地留意观察思考“这个学生有哪些优点,哪方面最聪明更能干”,否则,了解学生是空洞的,赏识学生只是纸上谈兵。
赏识学生,教师一定要梳理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发展潜质的意识和指导思想。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一次谈到他的’赏识观”颇为感慨。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其学习的紧张程度可想而知。可无论那所学校,总有部分“后进”的学生让老师头痛不已。由于不爱学习,他们多次受到老师的批评甚至讽刺、挖苦。魏书生认为,这些学生面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尤其在自己听不懂也听不进去的情况下,还能坚持每天背着书包上学并肯于坐在教室八九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本身就很了不起,说明他们身上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而当他们面对老师的批评、挖苦甚至于情急之下的“拳脚”相待,过后还能真诚的问候“老师好”时,表现出的又是一种豁达宽广的胸怀品质!也正是由于魏书生善于从缺失处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因而是不同特点的学生都很喜欢并敬重他。
2、赏识从“心”开始
育人之道,爱心为先。赏识学生就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信心点燃信心,用希望托起希望,用真诚激发奋进!只有学生真情实意的赏识,才能得到学生从情感到行为的积极响应。
教师的爱心是赏识教育的原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把老师热爱学生视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先给孩子们”。他认为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正因为有爱,所以会有赏识的喜悦,“同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的!”教师倾注了爱,才会充满热情从事教育工作,而不仅仅是把教育当成一种职业或一种谋生的手段;才会理解、接受、运用’赏识”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息和爱心,才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正视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不足,才会有追求使每个学生更好地发展的精神和行为。
3、赏识要有针对性
所赏识褒扬学生的事情要准确,要恰到好处,要有针对性,不要滥用,不要过度,不会夸大和缩小。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如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等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歌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他的成就全赖他父亲教育有方。卡尔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世界教育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卡尔威特的教育》。书中说:“我对卡尔的夸奖并不是随意确定的。如果太随意,他就无法明确的知道我因为什么行为夸奖他。我总是在他变现良好行为给予时给予夸奖,并且告诉他是因为什么得到夸奖。”“如果当他学会了新的行为,并且理智的去实施这一行为时,我不是每次都给予夸奖,而是采取适当拉长夸奖的时间间隔,实施间断性或随机性的夸奖,这种夸奖要让他感到意外。
仔细读这两句话不难看出,夸奖的目的是行为,并且是孩子已经实施了的行为,有的放矢的夸奖非常明确。赏识要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不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该生本人起不到真正的激励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赏识的虚伪性,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度。同样赏识不能过度,这样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
在我们的教学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学习吃力的学生一旦有了些许进步,老师们就会打心眼里高兴,总觉得这样的学生受到一次表扬很不容易,免不了重重的夸奖一番,往往就忘了度的问题,容易夸大其实,表扬过了头,就容易使其飘飘然,觉得不费劲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褒扬,这样并不能激发学生以后的干劲。而“好学生”有了进步呢,老师就会认为好学生嘛,有了进步那是应该的,所以褒扬就会轻描淡写,缩小夸奖的力度,这样就会使好学生觉得自己努力了也不过如此,以后就会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所以,在对待学生的进步问题上,一定要做到准确的表扬学生,让谈们清清楚楚知道自己为什么受到表扬,该受到什么表扬,以帮助他们不断的提高自己。
4、赏识要恰当合适
学生在学习上,表现上有了进步,教师最好在当时当地给予表扬,使学生及时得到老师的赏识。如果时过境迁,脱离了当时的氛围,就会大打折扣,降低褒扬的作用。赏识教育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补课或缺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教育从两个方面达到教育目标:一是从外到内,营造环境,正向激励;二是从内到外,激发内因,完善自我。作为教师,褒扬学生要不拘一格,因时因事而异,充分展示出赏识的真正魅力。同时,赏识要因人的性格而合理操作,例:对胆小的学生要多鼓励、肯定,对调皮、好动的学生,既要适当赏识又要多提奋进的新要求,克服不足之处。赏识要实际,适度,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