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具能否有效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探索问题,起到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提高幼儿自我发现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作用,很大一部分因素取决于幼师对学具的设计与制作。
一、学具的设计与制作应的实用性
为了引导幼儿认识时钟的整点与半点,有的幼儿教师特意用画纸制作了可爱的猫头鹰钟、小企鹅钟,还涂上了鲜艳的色彩。结果,这些精致的小时钟一下子把幼儿的注意力全吸引住了,很多幼儿只专注于欣赏漂亮的时钟,把老师所讲的要求抛在脑后。而且用画纸做成的时钟质地太柔软,幼儿操作起来也不容易。这样一节课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反观另一种时钟,它是用硬纸皮做成的,钟面上只简单地标出时间的刻度,安上可以自由旋转的时针、分针,钟面背后安上两根支架。幼儿可以很方便地按老师的要求拨出相应的整点和半点。钟面背后的支架还能让幼儿在拨好时间后把时钟摆放在桌上,以便幼师及时检查幼儿掌握知识的情况,对答案正确的幼儿给予表扬,对答案不正确的给予个别辅导。
二、学具设计与制作的一物多用性
对于要投放到计算区里的学具,幼儿教师可以设计和制作在长短、数量、大小、颜色等方面都有差异的游戏棒或几何图形。这样,在活动中幼儿教师就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或者教导幼儿认识事物的长与短、大与小和不同的颜色,或者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物品分类,或者指导幼儿根据学具的数量、颜色等口编算式、口编应用题。如根据学具数量的不同可以编出算式4和2合起是6;根据学具颜色的不同可以编出“桌上原来有两根红色游戏棒,又拿来了三根蓝色游戏棒,总共有几根游戏棒”等应用题。
三、学具的设计和制作的层次性
在活动区中,根据活动主题所投放的操作材料应该具备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渐进式的层次性特征。如在主题为“认识奇妙的根”的科学区里,投放的操作材料应该既有适合能力稍差的幼儿进行直接观察的各类根的图片,又有适合能力较强的幼儿进行触摸、探究的多种已经种植好的实物,从而使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区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不至于出现由于“够不着”或“太容易”以致索然无味的现象。
四、学具的设计与制作的趣味性
学具不能只是单一的平面图画,它可以是立体的,也可以是可重叠的多层次的。同样一个平面的字卡或平面的小动物、小人物,如果幼儿教师在它们后面粘上一个纸圈,让幼儿可以把它套在手指上玩,就能够轻松地使一张普通的图片变成了好玩的纸偶。比起静止地观看图片,通过摆弄纸偶进行活动对于幼儿来说自然更加有趣。又如在帮助幼儿了解黄豆的生长过程的教学活动中,如果老师只是简单地把几张画有黄豆生长过程中的图片让幼儿观察,课堂就显得枯燥无味。但如果老师提供的是实物,让幼儿亲自培植黄豆、通过观察发现黄豆的生长变化,并要求幼儿把不同生长阶段的黄豆画下来,就能使幼儿得到了一系列主动参与活动的机会。
五、学具的设计与制作的巧妙性
教师可以把泡沫做成手机,用于娃娃家的活动中;把废弃的纸张揉成团,在体育活动中当成球踢或当作沙包用;在废旧的光碟上添上嘴巴、眼睛,把它制成娃娃的笑脸、哭脸、怒脸等,既能装饰课室墙面,又能让幼儿认识了人的表情;把易拉罐做成小花盆当吊饰,美化课室环境;用塑料罐做成飞机供幼儿游戏等等。
除了自身要积极对废旧材料进行巧思妙想、使其变废为宝外,教师还应鼓励和指导幼儿参与到收集废旧材料、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玩具和学具的过程中,同时大力挖掘家长资源,让家长也参与其中,使收集到的废旧材料更丰富多样。一方面,通过收集材料、设计制作学具,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也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在实践中,幼儿亲身体验到“废品只是摆错位置的资源”的道理,明白只要自己多动脑、多动手,生活中的很多废旧物品都可以变成美的、有用的东西,于是在生活中便不会随意浪费生活和学习用品,形成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这一过程还能创造家园互动的机会,使教师、幼儿、家长共同体验收集、制作的乐趣,有力增强家园之间的配合与沟通。
责任编辑 邱 丽
一、学具的设计与制作应的实用性
为了引导幼儿认识时钟的整点与半点,有的幼儿教师特意用画纸制作了可爱的猫头鹰钟、小企鹅钟,还涂上了鲜艳的色彩。结果,这些精致的小时钟一下子把幼儿的注意力全吸引住了,很多幼儿只专注于欣赏漂亮的时钟,把老师所讲的要求抛在脑后。而且用画纸做成的时钟质地太柔软,幼儿操作起来也不容易。这样一节课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反观另一种时钟,它是用硬纸皮做成的,钟面上只简单地标出时间的刻度,安上可以自由旋转的时针、分针,钟面背后安上两根支架。幼儿可以很方便地按老师的要求拨出相应的整点和半点。钟面背后的支架还能让幼儿在拨好时间后把时钟摆放在桌上,以便幼师及时检查幼儿掌握知识的情况,对答案正确的幼儿给予表扬,对答案不正确的给予个别辅导。
二、学具设计与制作的一物多用性
对于要投放到计算区里的学具,幼儿教师可以设计和制作在长短、数量、大小、颜色等方面都有差异的游戏棒或几何图形。这样,在活动中幼儿教师就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或者教导幼儿认识事物的长与短、大与小和不同的颜色,或者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物品分类,或者指导幼儿根据学具的数量、颜色等口编算式、口编应用题。如根据学具数量的不同可以编出算式4和2合起是6;根据学具颜色的不同可以编出“桌上原来有两根红色游戏棒,又拿来了三根蓝色游戏棒,总共有几根游戏棒”等应用题。
三、学具的设计和制作的层次性
在活动区中,根据活动主题所投放的操作材料应该具备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渐进式的层次性特征。如在主题为“认识奇妙的根”的科学区里,投放的操作材料应该既有适合能力稍差的幼儿进行直接观察的各类根的图片,又有适合能力较强的幼儿进行触摸、探究的多种已经种植好的实物,从而使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区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不至于出现由于“够不着”或“太容易”以致索然无味的现象。
四、学具的设计与制作的趣味性
学具不能只是单一的平面图画,它可以是立体的,也可以是可重叠的多层次的。同样一个平面的字卡或平面的小动物、小人物,如果幼儿教师在它们后面粘上一个纸圈,让幼儿可以把它套在手指上玩,就能够轻松地使一张普通的图片变成了好玩的纸偶。比起静止地观看图片,通过摆弄纸偶进行活动对于幼儿来说自然更加有趣。又如在帮助幼儿了解黄豆的生长过程的教学活动中,如果老师只是简单地把几张画有黄豆生长过程中的图片让幼儿观察,课堂就显得枯燥无味。但如果老师提供的是实物,让幼儿亲自培植黄豆、通过观察发现黄豆的生长变化,并要求幼儿把不同生长阶段的黄豆画下来,就能使幼儿得到了一系列主动参与活动的机会。
五、学具的设计与制作的巧妙性
教师可以把泡沫做成手机,用于娃娃家的活动中;把废弃的纸张揉成团,在体育活动中当成球踢或当作沙包用;在废旧的光碟上添上嘴巴、眼睛,把它制成娃娃的笑脸、哭脸、怒脸等,既能装饰课室墙面,又能让幼儿认识了人的表情;把易拉罐做成小花盆当吊饰,美化课室环境;用塑料罐做成飞机供幼儿游戏等等。
除了自身要积极对废旧材料进行巧思妙想、使其变废为宝外,教师还应鼓励和指导幼儿参与到收集废旧材料、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玩具和学具的过程中,同时大力挖掘家长资源,让家长也参与其中,使收集到的废旧材料更丰富多样。一方面,通过收集材料、设计制作学具,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也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在实践中,幼儿亲身体验到“废品只是摆错位置的资源”的道理,明白只要自己多动脑、多动手,生活中的很多废旧物品都可以变成美的、有用的东西,于是在生活中便不会随意浪费生活和学习用品,形成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这一过程还能创造家园互动的机会,使教师、幼儿、家长共同体验收集、制作的乐趣,有力增强家园之间的配合与沟通。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