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常态提高多声部歌曲教学有效性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3386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唱好歌曲,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合唱在小学音乐课中表现为多声部歌曲教学。多声部歌曲泛指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歌曲。现实中,很多小学音乐教师对于多声部歌曲教学有畏难心理,而对小学生而言,和谐动听的多声部音乐不仅可以引导他们进入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还能培养他们良好的音乐感,陶冶情操。因此,提高多声部歌曲教学的有效性是小学音乐课堂亟须解决的问题。那么,音乐教师该如何把握和推进多声部歌曲教学呢?
  一、坚持弱声歌唱打好和声基础
  著名音乐教育家、合唱指挥家杨鸿年教授对多声部训练最基本的要求是:齐、准、合。要达到这一要求,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弱声歌唱。品川三郎先生在《儿童歌唱发声》中提到:“童声的必要音量和充实感只有经过弱声发声阶段,使儿童的声带及其附属器官充分调整好之后,再慢慢地予以加强,才能够获得。”弱声可以使歌唱器官松弛,长期坚持就可以形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当然弱声歌唱绝非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一旦学生有了良好的歌唱习惯和较好的歌唱能力后,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正确地扩大音量,进而获得美好的头声与较为纯正的音色,为更好地完成多声部和声奠定良好的基础,为音色的和谐扫清了障碍。
  二、重视节奏训练建立声部概念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就把节奏训练放在第一位。如果学生都没把常用的节奏型掌握得很好,那么多声部训练就是一句空话。节奏训练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一是单声部节奏训练。最开始的节奏训练可以结合语言来进行,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更为容易、生动。笔者把生活中的短语贯穿在节奏型教学中,如“老师好”让学生用"XX x”节奏来说,再让他们举例说说这种类型的短语。学生会说出很多,如“蓝天蓝”、“白云白”等。当一个小节的节奏型完成后,再引导他们用"XX|XXX"来进行练习。并用模仿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说短语的同时注意表现出2/4的强弱规律,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教师也可以将常用的时值为一拍、两拍的节奏型制作成节奏卡片,灵活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二是多声部节奏训练。在单声部节奏训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二声部或三声部节奏的参与,使学生建立起多声部的概念。如在一年级歌曲《理发师》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用三声部节奏来表现理发店里的声音,如剪刀“kaca kaca”、吹风机“wu—”、喷雾“cici”,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感受多声部的美。
  三、坚持常规训练培养和声意识
  多声部歌唱训练要有良好的开头,而且进入得越早越好。但不是说一开始就要进行多声部合唱,而是从单音的训练开始。一年级的常规训练主要是结合应用最广的自然七声音阶,让学生能听琴唱准每一个单音,感受全音与半音。到二年级时,将师生课堂问好旋律的最后一个音做一些改变,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边唱“do”,一边唱“mi”,让学生感受大三度音程,慢慢地还可以加入“sol”,感受大三和弦。仅一句师生问好就能让学生感受到多姿多彩的和声世界。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利用柯达伊手势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和声音程练习。如图:
  


  将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手势,两边都唱“do”,再唱“mi”,经过几次能准确地唱两音音高后,再采用一边保持不变,一边唱“mi”,交替练习。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再循序渐进地加入四度、五度等其他和声音程及大小三和弦的练习。有了这些基础,学生就能较好、较快地完成多声部歌曲的学习了。
  四、直面多声歌曲强化和声实践
  在坚持了以上的课堂常规训练后,教师可以用随之而来的多声部教材内容来强化实践。如三年级《美丽的黄昏》《嘹亮歌声》均属于较为简练的二声部合唱歌曲。三年级时实现这两首歌曲的教学目标,既巩固了之前学习的《两只老虎》这一轮唱形式,又为更高年级的二声部乃至多声部合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重现分部练习巩固和声方法
  多声部歌曲教学实践会遇到很多困难,当然也有很多解决的方法,但是必须运用的一个手段就是分声部练习。这里提到的“巩固和声方法”,其实指的就是让声部和谐的方法。不同的作品,其难点不尽相同,有的出现在节奏方面,有的出现在和声音程上,只要我们能准确找出难点所在,又能在分声部训练中放缓学生学习的坡度,其训练结果自然不同。如《让我们荡起双桨》,一乐段为齐唱,无需花大力气,二部合唱的前半部分属节奏统一的三度和声音程,难度不太大,而最后一句则既有节奏的变化,又含六度、五度、四度的和声音程,这就需要通过分声部练习,再加上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之间配合的范唱等手段来练唱,引导学生倾听其他声部等方法来实现合唱的和谐。
  六、借助器乐参与提高和声质量
  器乐进课堂是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全国各地中小学进课堂的乐器主要有竖笛、口琴、口风琴等。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八孔竖笛。八孔竖笛有固定的音高,它对学生音高感和音准的培养是十分有帮助的。在长期的竖笛练习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在听觉上慢慢形成固定的音高感。在高年级的部分歌曲中,学生多声部合唱的音准把握较差,笔者通过引入竖笛吹奏来辅助多声部歌曲学习。结果发现,学生歌唱声部更为准确,学生竖笛吹奏则更加完美,这两者之间产生了相互促进的正面影响,乐器的参与成为提高音准的最佳手段之一。
  七、选编多声歌曲加强和声创作
  铃木镇一先生说过,“要在孩子‘喜欢’或‘会做’的情况下来培养能力”。因此,这里提到的“选”,是选择学生喜欢或会唱的歌曲。而“编”则包含了三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教师创作。在三年级多声部歌曲学习刚开始时,笔者选择了一、二年级已学过的、学生又非常喜欢而且熟悉的歌曲,将其改编创作成二声部歌曲让学生演唱。由于学生学过、喜欢而又有亲切感,因此学习的难度相对小了。对于歌曲中出现的和声音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单声部原作与经过改编创作的二声部和声效果之间的差异来教学和练习。其二是师生共创作。教师通过示范,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由师生共同完成一些歌曲的改编。这样,学生不仅能唱自己喜欢的、改编创作的歌曲,还能巩固之前课堂常规训练中了解、掌握的音程,加深对多声部歌曲的认识。这种方法既降低了难度,又使他们倍感亲切,所以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其三是学生创作。在小学五、六年级时,因为有了之前师生共同创作的实践经验,学生可以在学唱单声部歌曲之时或之后,选出自己喜欢的部分或一些聆听歌曲中喜欢的段落,自己进行二声部创作,并演唱或用竖笛吹奏。由于是自己创作、改编的乐段,学生会有十分高涨的热情和激情去进行和声练习,而好的学习效果也会使艺术的感染力常驻学生心中,促使学生再次进行和声创作。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发现,对于多声部歌曲的教学不仅要循序渐进,还要善于运用其他的辅助手段和发现可供完善发展教学的途径。以上方法的运用可以使多声部音乐教学不再枯燥,不再单一。
其他文献
姚天勇 江苏省南通中学校长、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物理特级教师,从教三十余年,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理念,致力于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了江苏省南通中学“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以实为要的教学态度,以导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活为长的教学风格”这一教学特色,曾在各级教育期刊上发表数十篇论文著作。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与文化的结晶,自物理的最初萌芽起,到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再到物理学推动人类认识自
湖北省武汉市吴家山第三中学创建于1997年8月,占地面积30977平方米。建筑面积14304平方米;现有4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978人。教职工186人。其中专任教师176人。具有中高级职称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尤其是小学,更加琐碎繁杂。不过,若想有效地开展工作,概括地讲,需做到“两多”。  一、多看一眼  班主任每天到自己班级保洁区、教室巡视一下,与科任教师交流一下班内学生学习情况。翻看一下学生的作业本,本是很寻常的事情。因此,很多人认为它不值得一提。问题是,他们没有看到班主任的这些活动正是展示自己个人魅力的有效载体,是自己走向成熟班主任的必由之路。走走、看看,不难!难就难在“多看一
近日,安徽省阜阳市教育局邀请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考试中心原主任戴家干,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安徽江淮汽车集团
日前,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林梓小学隆重举行全国首家“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成立九周年纪念活动暨“留守儿童生活体验馆”揭馆仪式。
近日,山西省稷山县教育局成立了以教研室专职教研员和一线优秀教师共同组建的各学科工作室。
日常生活中常识往往比知识更重要,人们通常在评价一个人是否有文化、有知识时,更多的实际上是看他是否具备生活常识,而不是具备多么高深的专业知识。基于此,我们要在教育中,教会学
本文报道日本血吸虫成虫细胞培养条件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日本血吸虫的成虫细胞,在合成培养基RPMI-1640和5%的小牛血清、台成培养基TC-199和10%或20%的小牛血清培养液中,在
文化是内在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深刻影响人的行为方式而难以直接把握的深层的智像。学校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弥漫在学校每个角落的课程资源,对课程和学生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深远持久的作用。对于地区民族学校来说,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是实现良好教育的前提和保障,是遵循教育规律的正确设想。学校文化要体现民族文化特色,是办学特色的一个生长点。教育者要积极建构优秀的学校文化,加深和增厚学校的文化底蕴,让课程在丰富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