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枯燥的学科,尤其是数学中的几何知识。几何知识的学习不仅是我们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让学生尽快地掌握理论严密的几何知识是我们每一名数学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几何教学
小学数学中的几何初步知识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四大领域之一的“几何与图形”的内容。它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受小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几何初步知识成了多数小学生学习的一大困难。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去化解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困难,提高几何初步知识的学习效率呢?
一、操作探究,深刻理解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是自主学习,动手实践,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亲自操作、自己实践,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去研究、发现知识。只有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会深刻,记忆才会持久。例如,在教学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应该先让学生动手描出图形的周长,再思考求周长的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描图形的周长这一操作,其实是在帮助他们理解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学生明确了周长的含义,不仅能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还能求三角形和其他由线段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只要条件充分。
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时,老师要把切割、剪拼等探究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经历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的是动手实践的经验,是加深对计算公式的理解与掌握,更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等多方面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切忌只用多媒体演示替代学生的探究活动。
再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课本介绍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时,提供的是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 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课本上图文并茂,只要学生看书就能接受这个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进行探究,收获超越课本所呈现的东西呢?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启发学生边动手操作边深入思考:(1)沿着高剪开,还会有别的情况吗?这时展开图各边跟圆柱有什么关系呢?(2)如果不沿着高来剪,还可以怎么剪?得到的是怎么样的图形,这时展开图的各部分跟圆柱又有什么关系呢?通过问题的启发,学生有更深入思考,探究就有意义、有价值了。最后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出不管侧面怎么展开,通过剪拼,最终还是得到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二、联系生活,丰富扩充知识
小学中的几何知识源于生活实际,可以说一切几何形体都能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小学数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我们要在充分利用好教材的同时,挖掘更多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学好几何知识。例如:低年级教学“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时,课堂上教师要切实让每个学生比划出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还应该启发学生用建立了的1厘米、1分米、1米的表象展开联想、推理等,来加深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的认识,并使学生能正确的运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高度可用厘米作单位来测量?我们在测量哪些物体时应该用米作单位。教师还可组织学生用尺子测量橡皮、课本或练习本的长、宽和测量铅笔的长度等活动;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高度及测量教室的长和宽等活动,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得以充分调动,对所学习的长度单位的表象一次又一次地刻画在大脑中,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都得到培养和发展。又如教学体积单位时,在学生明确棱长1厘米、1分米、1米的正方体,它们的体积分别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并用一个手指头、一个粉笔盒、教室的一个角来帮助建立了表象后,为防止学生误以为这些体积单位只能应用在正方体形状的物体测量上,我及时地补充了“一卷纸巾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教室中讲台桌的体积约0.85立方米,那么大还不够1立方米”。接着,我再启发学生从文具、水果、厨具、家用电器中分别找出用“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来计量的东西。学生表现很踊跃,他们借用“粉笔盒”、“一卷纸巾”、“教室的那一角”、“讲台桌”,在脑海深处比划着生活中的物体大小。学生在充分的联想中,不断丰富每个体积单位的大小和使用范围。
几何知识的教学,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在生活这个巨大的课堂中进行观察、发现,为学生创造积累知识、丰富经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学生的观察、类比、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几何直观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三、翻转学习,化解疑难知识
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为薄弱,理解一些组合图形或抽象的内容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帮助学生化解学习上的困难。例如五年级学生在学习“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一知识内容,大部分的学生深感困难。因此,我就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学生观看这方面的相关微课视频,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各种方法。对于那些接受能力不太理想的学生,我为他们提供视频的地址,示范打开视频的步骤和方法,让他们回家多看几遍,尽可能把知识弄懂。结果较多学生通过自觉的翻转学习,把难点知识学会了。对于那些学习几何知识感到较为吃力的学生,我们不防为他们提供一些相关的相关微课视频,要求家长配合督促其认真观看学习,想办法把几何初步知识学好,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本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能“授之予漁”,用“心”去教,就一定能引导好学生学好小学几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几何教学
小学数学中的几何初步知识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四大领域之一的“几何与图形”的内容。它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受小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几何初步知识成了多数小学生学习的一大困难。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去化解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困难,提高几何初步知识的学习效率呢?
一、操作探究,深刻理解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是自主学习,动手实践,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亲自操作、自己实践,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去研究、发现知识。只有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会深刻,记忆才会持久。例如,在教学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应该先让学生动手描出图形的周长,再思考求周长的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描图形的周长这一操作,其实是在帮助他们理解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学生明确了周长的含义,不仅能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还能求三角形和其他由线段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只要条件充分。
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时,老师要把切割、剪拼等探究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经历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的是动手实践的经验,是加深对计算公式的理解与掌握,更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等多方面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切忌只用多媒体演示替代学生的探究活动。
再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课本介绍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时,提供的是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 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课本上图文并茂,只要学生看书就能接受这个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进行探究,收获超越课本所呈现的东西呢?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启发学生边动手操作边深入思考:(1)沿着高剪开,还会有别的情况吗?这时展开图各边跟圆柱有什么关系呢?(2)如果不沿着高来剪,还可以怎么剪?得到的是怎么样的图形,这时展开图的各部分跟圆柱又有什么关系呢?通过问题的启发,学生有更深入思考,探究就有意义、有价值了。最后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出不管侧面怎么展开,通过剪拼,最终还是得到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二、联系生活,丰富扩充知识
小学中的几何知识源于生活实际,可以说一切几何形体都能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小学数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我们要在充分利用好教材的同时,挖掘更多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学好几何知识。例如:低年级教学“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时,课堂上教师要切实让每个学生比划出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还应该启发学生用建立了的1厘米、1分米、1米的表象展开联想、推理等,来加深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的认识,并使学生能正确的运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高度可用厘米作单位来测量?我们在测量哪些物体时应该用米作单位。教师还可组织学生用尺子测量橡皮、课本或练习本的长、宽和测量铅笔的长度等活动;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高度及测量教室的长和宽等活动,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得以充分调动,对所学习的长度单位的表象一次又一次地刻画在大脑中,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都得到培养和发展。又如教学体积单位时,在学生明确棱长1厘米、1分米、1米的正方体,它们的体积分别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并用一个手指头、一个粉笔盒、教室的一个角来帮助建立了表象后,为防止学生误以为这些体积单位只能应用在正方体形状的物体测量上,我及时地补充了“一卷纸巾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教室中讲台桌的体积约0.85立方米,那么大还不够1立方米”。接着,我再启发学生从文具、水果、厨具、家用电器中分别找出用“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来计量的东西。学生表现很踊跃,他们借用“粉笔盒”、“一卷纸巾”、“教室的那一角”、“讲台桌”,在脑海深处比划着生活中的物体大小。学生在充分的联想中,不断丰富每个体积单位的大小和使用范围。
几何知识的教学,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在生活这个巨大的课堂中进行观察、发现,为学生创造积累知识、丰富经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学生的观察、类比、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几何直观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三、翻转学习,化解疑难知识
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为薄弱,理解一些组合图形或抽象的内容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帮助学生化解学习上的困难。例如五年级学生在学习“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一知识内容,大部分的学生深感困难。因此,我就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学生观看这方面的相关微课视频,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各种方法。对于那些接受能力不太理想的学生,我为他们提供视频的地址,示范打开视频的步骤和方法,让他们回家多看几遍,尽可能把知识弄懂。结果较多学生通过自觉的翻转学习,把难点知识学会了。对于那些学习几何知识感到较为吃力的学生,我们不防为他们提供一些相关的相关微课视频,要求家长配合督促其认真观看学习,想办法把几何初步知识学好,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本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能“授之予漁”,用“心”去教,就一定能引导好学生学好小学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