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心理状态主要受外部客观事物的刺激和自身情感的调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心理因素常常处于前沿地位,牵引着学习行为,影响着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和意识调控正效应的产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接受来自于学校和教师的情感教育。
1 正确认识情感因素对人的思维具有激活、调节和导向功能,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智力将不仅仅包括自然智力和自知智力,现在已有人把情感划归智力范畴,称之为“情感智力”。教学实践证明:中学生的情感调控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成效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例如回答一个问题,情感调控好的学生表现得专心、细致,不仅回答圆满,而且始终很欢快;而情感调控稍差的学生就显得焦虑粗心,錯误率高。自信心强、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这有助于充分发挥智力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可见。知识的教学依赖于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情感较为脆弱,又处在社会的转型年代,面临着升学与就业的双重压力,这就要求他们应有较强的适应性,具备良好的情感调控能力、知难而进的精神、持之以恒的韧性和求异创新的闯劲,这是现代人适应环境、走向成功的必备品质。
2 克服学科教育专业化的倾向,唤起学生对情感教育的领悟
智力需要情绪的唤醒和激活,情绪决定对信息处理的方式和速率。众多事实表明,高智商者不一定就是事业的成功者。情绪低落的高智商者在处理某些事情时,往往一筹莫展,而那些虽智商平平但情商高的人却能急中生智。情商外在表现为一种悟性、一种处世技巧,较智力更能克服内心矛盾和协调入际关系,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只有高智商和高情商集于一身,将情绪与理性认识协调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的心智,这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伽俐略曾说过,人不可只被教,重要的是帮助他发现自己。发现自己和挖掘生命的潜能,关键在于情感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运用需要原则、期望理论、价值目标和激励手段,通过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情商水准,引导、启发学生发现和开发自己,并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和调动他们的自我激励能力。
3
自我激励能力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培养
上世纪30年代,一位声名卓著的人类学者认为,一个正常的健康人,一生只运用了其能力的6%左右。也有学者认为,人的一生发挥的能力平均起来只占其全部能力的4%,有的人发挥得多一些,有的人则少一点,之所以有多与少的区别,就是因为各人的自我激励水平不一样。人的自我激励最主要的是确立目标和接受挫败。目标依靠个人对自身和外界客体的正确认识,是自我实现需要的一种体现。目标是人格的核心,没有目标的人,其需要的层次较低,没有使命感,缺乏内驱力和自我激励的萌动,因而也就不可能有自由创造和较高的工作业绩。心理学认为,价值观念一经内化,便能产生内驱力和制约力。怎样实现内化呢?这就需要反复的自觉的内省。所谓内省,就是让学生在外界的帮助和督促下,实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拓扑心理学的创始人勒温借用几何学和拓扑学的观点,提出存在某种“诱发力”的假设,指出它以其强弱、方向和平衡等动力结构来解释人格品质在学习行为上的作用。就中学生而言,这种“诱发力”其实就是“自我之力”,它的产生和增强得益于自我激励。
4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调控能力
所谓情感调控,指有意识地进行情绪控制。在情感教育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意识具有潜移性。意识可分为正意识和负意识。精神振奋、情绪高昂时呈现出正意识;垂头丧气、怨天尤人时则表现为负意识。情感调控就是让正意识压倒负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激励也是一种情感调控。情感调控还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气质,这一点易为学生所接受。所谓气质,是指人稳定的基本的心理特征的综合,虽然稳定,但并非天生。气质具有极大的可塑性,特别是在中学生时代。一般来说,气质优良的学生没有自卑情绪,也很少出现空虚、浮躁、压抑、自私等不良心理,他们的表情欢娱、性格开朗,给人一种信赖、诚恳和朝气蓬勃的感觉。这种气质的形成,靠的是较高的认识水准和成功的情感调控。情感调控将决定思维的定向并产生一种顽强的掘进力。学生津津乐道的名人故事很多,比如,陈景润摘取哥德巴赫猜想这一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爱迪生发明电灯、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等等。情感调控和自我激励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不可或缺的素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加以重视。
5 教师应当重视自身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沟通
我们认为,青少年学生的发展除了自身素质和环境之外,还有一个“联系”因素。这个“联系”包括师生关系、教学形式等。师生之间关系的好坏与否无时不在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成效。和谐,友好、信任的心理环境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条件。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会自然产生愉悦感、责任感,学习积极性和成绩就会明显上升。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更多地掌握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而且能够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使他们提高能力并健康成长。
6 开展有利于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活动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3个领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之中。但是,布卢姆却没有在动作技能领域展开论述。实际上,动作技能就是社会技能。它的目标主要包括“三心三力三性”:信心、恒心、细心;注意力、迁移力、表达力;敏捷性、踏实性和协调性。这三心三力三性又完全孕育在个体的心理品质之中,其中最重要的是信心。其实,信心与挫折是一对“挛生兄弟”。事实上,对挫折的正确认识和迅速克服,正是信心产生的源泉。有的教师在每个学生的试卷上都详细地批改并给出评语,批改的重点是知识,讲评的重点是心理品质,如此反复进行,学生心理素质就会大大提高。由于形成了健全的心理品质并产生正迁移,势必推动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总之,中学教学应当改变传统的课程结构中忽视心理教育的做法,把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摆在素质发展的重要地位,并落实到学科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心理发展规律塑造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1 正确认识情感因素对人的思维具有激活、调节和导向功能,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智力将不仅仅包括自然智力和自知智力,现在已有人把情感划归智力范畴,称之为“情感智力”。教学实践证明:中学生的情感调控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成效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例如回答一个问题,情感调控好的学生表现得专心、细致,不仅回答圆满,而且始终很欢快;而情感调控稍差的学生就显得焦虑粗心,錯误率高。自信心强、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这有助于充分发挥智力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可见。知识的教学依赖于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情感较为脆弱,又处在社会的转型年代,面临着升学与就业的双重压力,这就要求他们应有较强的适应性,具备良好的情感调控能力、知难而进的精神、持之以恒的韧性和求异创新的闯劲,这是现代人适应环境、走向成功的必备品质。
2 克服学科教育专业化的倾向,唤起学生对情感教育的领悟
智力需要情绪的唤醒和激活,情绪决定对信息处理的方式和速率。众多事实表明,高智商者不一定就是事业的成功者。情绪低落的高智商者在处理某些事情时,往往一筹莫展,而那些虽智商平平但情商高的人却能急中生智。情商外在表现为一种悟性、一种处世技巧,较智力更能克服内心矛盾和协调入际关系,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只有高智商和高情商集于一身,将情绪与理性认识协调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的心智,这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伽俐略曾说过,人不可只被教,重要的是帮助他发现自己。发现自己和挖掘生命的潜能,关键在于情感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运用需要原则、期望理论、价值目标和激励手段,通过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情商水准,引导、启发学生发现和开发自己,并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和调动他们的自我激励能力。
3
自我激励能力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培养
上世纪30年代,一位声名卓著的人类学者认为,一个正常的健康人,一生只运用了其能力的6%左右。也有学者认为,人的一生发挥的能力平均起来只占其全部能力的4%,有的人发挥得多一些,有的人则少一点,之所以有多与少的区别,就是因为各人的自我激励水平不一样。人的自我激励最主要的是确立目标和接受挫败。目标依靠个人对自身和外界客体的正确认识,是自我实现需要的一种体现。目标是人格的核心,没有目标的人,其需要的层次较低,没有使命感,缺乏内驱力和自我激励的萌动,因而也就不可能有自由创造和较高的工作业绩。心理学认为,价值观念一经内化,便能产生内驱力和制约力。怎样实现内化呢?这就需要反复的自觉的内省。所谓内省,就是让学生在外界的帮助和督促下,实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拓扑心理学的创始人勒温借用几何学和拓扑学的观点,提出存在某种“诱发力”的假设,指出它以其强弱、方向和平衡等动力结构来解释人格品质在学习行为上的作用。就中学生而言,这种“诱发力”其实就是“自我之力”,它的产生和增强得益于自我激励。
4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调控能力
所谓情感调控,指有意识地进行情绪控制。在情感教育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意识具有潜移性。意识可分为正意识和负意识。精神振奋、情绪高昂时呈现出正意识;垂头丧气、怨天尤人时则表现为负意识。情感调控就是让正意识压倒负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激励也是一种情感调控。情感调控还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气质,这一点易为学生所接受。所谓气质,是指人稳定的基本的心理特征的综合,虽然稳定,但并非天生。气质具有极大的可塑性,特别是在中学生时代。一般来说,气质优良的学生没有自卑情绪,也很少出现空虚、浮躁、压抑、自私等不良心理,他们的表情欢娱、性格开朗,给人一种信赖、诚恳和朝气蓬勃的感觉。这种气质的形成,靠的是较高的认识水准和成功的情感调控。情感调控将决定思维的定向并产生一种顽强的掘进力。学生津津乐道的名人故事很多,比如,陈景润摘取哥德巴赫猜想这一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爱迪生发明电灯、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等等。情感调控和自我激励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不可或缺的素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加以重视。
5 教师应当重视自身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沟通
我们认为,青少年学生的发展除了自身素质和环境之外,还有一个“联系”因素。这个“联系”包括师生关系、教学形式等。师生之间关系的好坏与否无时不在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成效。和谐,友好、信任的心理环境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条件。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会自然产生愉悦感、责任感,学习积极性和成绩就会明显上升。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更多地掌握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而且能够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使他们提高能力并健康成长。
6 开展有利于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活动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3个领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之中。但是,布卢姆却没有在动作技能领域展开论述。实际上,动作技能就是社会技能。它的目标主要包括“三心三力三性”:信心、恒心、细心;注意力、迁移力、表达力;敏捷性、踏实性和协调性。这三心三力三性又完全孕育在个体的心理品质之中,其中最重要的是信心。其实,信心与挫折是一对“挛生兄弟”。事实上,对挫折的正确认识和迅速克服,正是信心产生的源泉。有的教师在每个学生的试卷上都详细地批改并给出评语,批改的重点是知识,讲评的重点是心理品质,如此反复进行,学生心理素质就会大大提高。由于形成了健全的心理品质并产生正迁移,势必推动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总之,中学教学应当改变传统的课程结构中忽视心理教育的做法,把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摆在素质发展的重要地位,并落实到学科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心理发展规律塑造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