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成为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下面本人就教学中讲练评三个环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讲课起点要高,知识传授到位
1.超越教材认识,力争观点到位。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中。老师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观点统率材料,史论结合。而现行世界近现代史教材,一些观念滞后现象严重。与当前高考命题者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差距。高考命题人曾多次表明,绝不会在学术观点上迁就陈旧的甚至错误的东西。相反,他们往往利用考试来促进中学教改。这种状况既然不是我们中学老师所能扭转,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尽可能地收集大学教材,尤其是命题人的论著加以研究,力争在观点上认识上与高考命题人尽量接近,使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从一开始就在高起点上进行。如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问题、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重新评价问题以及垄断组织的进步性等问题,在这些观点上,我们就应尽量与命题人保持一致,否则就有可能在高考中吃亏。
2.重视知识梳理,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历史知识结构,是指历史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历史教学内容如此之多,要想加以准确的记忆和深入的理解,就必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知识结构,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设计板书时,最好能用大小括号将有关内容按从属或并列关系联接起来,把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纳入到历史发展的整体中来,给学生以清晰深刻的印象,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使散现于教材中的琐碎知识有机地联成一个整体,这对于深入理解和准确记忆无疑是有益的。
3.补充重要知识,深入挖掘内在联系,做到分析到位。教材的表述,由于受篇幅限制,往往是简单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往往需要我们老师去挖掘和分析,有时还得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以使讲授更清楚一些。如在讲帝国主义国家德国时,我就向学生介绍了德国统一后,俾斯麦长期控制首相大权。他的对外政策是典型的“大陆政策”,即把同欧洲大陆各国处理好关系,防止法国复仇作为重点,而不是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以免造成新的矛盾。但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他这种保守的对外政策已不能再满足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尤其是1888年,新皇帝威廉二世继位,他积极向世界扩张,与俾斯麦政见不合,俾斯麦终于在1890年递交辞呈。从此,德国开始向世界扩张,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从而同殖民地最多的英国产生尖锐的矛盾,并最终导致以英德双方为核心的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产生。这样分析,就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在联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练习讲求实效,习题训练到位
1.由浅入深,狠抓基础,注意能力。从知识的掌握来说,必须从基本的知识练起。如果操之过急,一开始便做大题难题,势必造成一些同学的畏惧和厌学心理。因此,训练应夯实基础,多做中小型的基础题,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扎扎实实地搞好量的积累,为质的飞跃铺平道路。实际上高考题中也常常出现由基础题组合而成的试题。为此,我们可以在训练中小型基础题的基础上把几个相关的基础题进行合理组合。由于对这些基础题学生比较熟悉,在此基础上答较难的大题自然比较顺手,进而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
2.练习形式多样化。除作业练习和课堂问答之外,还应注重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题思路。在专题训练或平时训练中,把一些重点专题归类任务分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这种做法既完成了繁杂的专题复习任务,又结省了时间,能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
3.精心命制各阶段考试题。考试是更高级的练习,一般在题型方面与高考保持一致。但根据教学与复习的阶段,在命题内容方面应有所侧重。在高三的三轮复习中,每一轮的试题都要明确体现该轮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第一轮单元复习题,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照顾到单元的边边角角,并体现出该单元历史事件的阶段特征;第二轮专题复习题尽可能纵横联系,左顾右盼,以开阔学生视野,能力要求自然应大大加强。第三轮综合复习题,侧重在进行考前模拟,利用典型的类型题进行解题和应试能力强化训练。
三、重视试卷讲评,力争讲评到位
讲评是考试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高三阶段的试卷讲评,具有非常重要特殊的意义。每次考试后由试卷反映出的学生复习中的得与失、成绩与不足,要通过总结讲评来解决。只有通过及时的讲评、全面的总结、科学的分析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知识的缺陷,夯实巩固其基础知识,以期提高审题和解题能力与技巧,从而提高复习的质量,因此,在讲评中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有的放矢,重点突出。讲评试卷决不可不分主次的对答案,必须重点突出,有针对性,才能真正起到讲评作用。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评前进行认真批阅并作精心的准备,逐题统计失分情况。对错误率相对较低的题不予讲评,可作适当点评。只有错误率较高的题才集中精力重点讲评。这样一方面节省了时间,更重要的是出错率高,说明该题学生没有掌握好,学生也特别迫切地要求弄明白这样的地方,因此最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解决。
2.分析不足,查找原因。答卷失分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一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欠缺(如答不出或答错);二是能力欠缺(如分析不透或表述不清);三是审题失误(如未看清题意和答题要求);四是技术性失分(如笔误等)。讲评时应结合有代表性的试题及学生的典型答案,进行深入分析,使出错学生在较深层次上弄清自己失误的原因,明确自己的主要缺陷和今后的努力方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3.传授方法,培养解题能力。解题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讲评试卷时,由于能结合具体试题及学生答题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结合审题失误讲审题方法,结合答题弊病强调答案要求等等,效果自然会更好一些。如能补充典型试题进行学以致用的即兴训练,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上好一节试卷讲评课所费的时间,往往会超过一次考试的时间,由于必须进行精心的准备,才能讲有内容,评有针对性,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增加了。但从效果上看,我觉得这样的讲评收效最大,因而多付出一些也是值得的。
总之,讲、练、评是教学过程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三大环节。如能切实抓好讲、练、评这三大环节,正确地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文科历史教学与复习就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一、讲课起点要高,知识传授到位
1.超越教材认识,力争观点到位。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中。老师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观点统率材料,史论结合。而现行世界近现代史教材,一些观念滞后现象严重。与当前高考命题者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差距。高考命题人曾多次表明,绝不会在学术观点上迁就陈旧的甚至错误的东西。相反,他们往往利用考试来促进中学教改。这种状况既然不是我们中学老师所能扭转,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尽可能地收集大学教材,尤其是命题人的论著加以研究,力争在观点上认识上与高考命题人尽量接近,使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从一开始就在高起点上进行。如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问题、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重新评价问题以及垄断组织的进步性等问题,在这些观点上,我们就应尽量与命题人保持一致,否则就有可能在高考中吃亏。
2.重视知识梳理,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历史知识结构,是指历史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历史教学内容如此之多,要想加以准确的记忆和深入的理解,就必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知识结构,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设计板书时,最好能用大小括号将有关内容按从属或并列关系联接起来,把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纳入到历史发展的整体中来,给学生以清晰深刻的印象,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使散现于教材中的琐碎知识有机地联成一个整体,这对于深入理解和准确记忆无疑是有益的。
3.补充重要知识,深入挖掘内在联系,做到分析到位。教材的表述,由于受篇幅限制,往往是简单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往往需要我们老师去挖掘和分析,有时还得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以使讲授更清楚一些。如在讲帝国主义国家德国时,我就向学生介绍了德国统一后,俾斯麦长期控制首相大权。他的对外政策是典型的“大陆政策”,即把同欧洲大陆各国处理好关系,防止法国复仇作为重点,而不是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以免造成新的矛盾。但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他这种保守的对外政策已不能再满足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尤其是1888年,新皇帝威廉二世继位,他积极向世界扩张,与俾斯麦政见不合,俾斯麦终于在1890年递交辞呈。从此,德国开始向世界扩张,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从而同殖民地最多的英国产生尖锐的矛盾,并最终导致以英德双方为核心的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产生。这样分析,就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在联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练习讲求实效,习题训练到位
1.由浅入深,狠抓基础,注意能力。从知识的掌握来说,必须从基本的知识练起。如果操之过急,一开始便做大题难题,势必造成一些同学的畏惧和厌学心理。因此,训练应夯实基础,多做中小型的基础题,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扎扎实实地搞好量的积累,为质的飞跃铺平道路。实际上高考题中也常常出现由基础题组合而成的试题。为此,我们可以在训练中小型基础题的基础上把几个相关的基础题进行合理组合。由于对这些基础题学生比较熟悉,在此基础上答较难的大题自然比较顺手,进而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
2.练习形式多样化。除作业练习和课堂问答之外,还应注重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题思路。在专题训练或平时训练中,把一些重点专题归类任务分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这种做法既完成了繁杂的专题复习任务,又结省了时间,能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
3.精心命制各阶段考试题。考试是更高级的练习,一般在题型方面与高考保持一致。但根据教学与复习的阶段,在命题内容方面应有所侧重。在高三的三轮复习中,每一轮的试题都要明确体现该轮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第一轮单元复习题,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照顾到单元的边边角角,并体现出该单元历史事件的阶段特征;第二轮专题复习题尽可能纵横联系,左顾右盼,以开阔学生视野,能力要求自然应大大加强。第三轮综合复习题,侧重在进行考前模拟,利用典型的类型题进行解题和应试能力强化训练。
三、重视试卷讲评,力争讲评到位
讲评是考试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高三阶段的试卷讲评,具有非常重要特殊的意义。每次考试后由试卷反映出的学生复习中的得与失、成绩与不足,要通过总结讲评来解决。只有通过及时的讲评、全面的总结、科学的分析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知识的缺陷,夯实巩固其基础知识,以期提高审题和解题能力与技巧,从而提高复习的质量,因此,在讲评中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有的放矢,重点突出。讲评试卷决不可不分主次的对答案,必须重点突出,有针对性,才能真正起到讲评作用。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评前进行认真批阅并作精心的准备,逐题统计失分情况。对错误率相对较低的题不予讲评,可作适当点评。只有错误率较高的题才集中精力重点讲评。这样一方面节省了时间,更重要的是出错率高,说明该题学生没有掌握好,学生也特别迫切地要求弄明白这样的地方,因此最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解决。
2.分析不足,查找原因。答卷失分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一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欠缺(如答不出或答错);二是能力欠缺(如分析不透或表述不清);三是审题失误(如未看清题意和答题要求);四是技术性失分(如笔误等)。讲评时应结合有代表性的试题及学生的典型答案,进行深入分析,使出错学生在较深层次上弄清自己失误的原因,明确自己的主要缺陷和今后的努力方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3.传授方法,培养解题能力。解题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讲评试卷时,由于能结合具体试题及学生答题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结合审题失误讲审题方法,结合答题弊病强调答案要求等等,效果自然会更好一些。如能补充典型试题进行学以致用的即兴训练,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上好一节试卷讲评课所费的时间,往往会超过一次考试的时间,由于必须进行精心的准备,才能讲有内容,评有针对性,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增加了。但从效果上看,我觉得这样的讲评收效最大,因而多付出一些也是值得的。
总之,讲、练、评是教学过程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三大环节。如能切实抓好讲、练、评这三大环节,正确地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文科历史教学与复习就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