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与马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w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确定父亲是否喜欢马,在父亲与马打交道的四十年中,可以确定父亲与马是有感情的。
  土地承包到户之前,父亲当过生产队长,驯过烈马,赶过大车。听父亲讲,生产队那匹枣红马产自滇黔桂交界处,起先被卖到大屯生产队时,拉车倒退,还尥蹶子踢人,实在没辙,流放到父亲所在的生产队。父亲年轻时,步履如飞,身轻似燕,是驯马的好手。任凭枣红马如何倔,父亲牢牢抓住马鬃,硬是跑了百十里地,马才被驯服,在父亲的调教下,枣红马成了生产队的头马,拉车犁地,传信代劳,无所不能,人见人夸。在那饥馑的年代,为生产队立下大功。
  时隔九年,父亲第二次开启驭马生涯。那时我家生活拮据,为了补贴家用,父亲将攒了三年的积蓄,从二十里开外的地方买了匹白马。白马性子急,一天傍晚,白马挣脱笼头跑了,这可急坏了父亲,也急坏我们兄弟俩,就在我们着急拿不出主意时,父亲坚定地说,快往且午(白马出生地)方向追。我们追了大概十里地,终于见到白马,在一家苞米地吃着青苗。我们父兄三人悄悄靠近白马,父亲从正面逼近,示意哥哥和我从后面包抄。父亲拿着缰绳和笼头,兄弟两人手持木棒,将要靠近白马时,白马纵身一跃,奔向山坳,我们紧追不舍,父亲挥舞缰绳把白马逼向山旮旯。说时迟,那时快,父亲把笼头撒向白马,不偏不倚,刚好罩住马头。父亲死死抓住缰绳,身子后仰,绳子咯吱作响,父亲瞅准一招制胜的机会,借助一处地埂,用力一拽,白马头重脚轻,倒栽葱般摔了个跟头,生猛的白马就这样被父亲制服了。
  马如人,越是烈,越有刚性,被驯服后越听使唤,没有性子的马如没有脾气的人,是最没劲的。
  白马被驯服后,恰逢我家盖房子,要找浇灌的支撑木。父亲连夜到夷巴骡去拉木材,那晚很冷,下着水凝,天又黑,伸手不见五指。父亲的姨父家就在夷巴骡,提起夷巴骡,父亲记忆犹新,七岁那年,为挣点钱,父亲帮姨父家放羊砍柴,当时没有鞋子可穿,赤脚穿梭在山石路荆棘林,练就了一双厚脚底,一般的刺奈何不了的,只有又尖又细的黄根刺能戳进,那黄根刺每天晚上都要挑一小碗;更为惊险的一次是,冰天雪地的冬日,山陡路滑,父亲的姨妈不让他上山,但父亲的姨父冲着八岁的父亲喊:“不是喊你来吃白食的,这点苦头就吃不消,算什么帮工?”那天父亲负气上山,比平时多砍了些柴,下一道坎时,不慎滑倒,霎时往下连滚带爬,父亲说,要不是悬崖边有棵松树挡着,早就没命了。
  父亲赶着白马,在山路拐角处恰好看见当年救命的那棵松树,坡陡路急,没有任何照明,漆黑一片,黑得连白马的毛发都看不见,大哥一边哆嗦着,一边叫苦不迭。父亲紧握缰绳,轻唤白马:“白马白马乖,有咱爷俩在;白马白马乖,慢慢下山来。”在我们全家翘首企盼中,母亲最先听到熟悉的马蹄声,我们全家悬着的心才放下。这次经历,父亲逢人便夸:“白马是俺家的宝珠,它有双神奇的眼睛,夜里能发光。”
  白马在我家服役了十二年,无疾而终。父亲每天亲自配备白馬的草料,到干净的水源地饮马,梳理鬃毛,护理马蹄。每逢给白马钉马掌,父亲通常叫我端掌,父亲说,老二端掌,白马乖顺。乖顺的白马终究有老的一天,白马是在父亲准备好的毡子上老死的,就在父亲最后一次为白马整理鬃毛时,不经意间瞥见父亲少见的泪光。后来有人问起,咋这样蠢?干吗不把老白马卖掉,还值得几个钱,瘦死的马比羊大嘛?父亲义正词严,我和白马的感情不值那几个臭钱。
  白马不在的那段时间,父亲坐卧不安,手足无措。就在父亲情绪的低谷期,铁青骡马来到我家,铁青是匹高头大马,宽脊骨,大蹄子,不足之处是很消瘦。我埋怨父亲,要是当时把老白马卖了换得几个钱,添上就能买匹肥壮的骡马。父亲骂道,败家的二小子,你没听过马无夜草不肥的道理吗?以后每晚的青饲料就交给你负责。
  铁青马不像白马那样性烈,但有个毛病,上坡不用力,不用力也就罢了,还往后倒。这让父亲恨得咬牙切齿,这畜生偷奸耍滑,哪有光吃草不拉车的道理?就欠揍,打,给我狠狠地打!父亲在前面拉着笼头,叫我用荆棘条抽铁青马。父亲骂道,笨蛋,狠狠地抽,不然我抽你。铁青马在雨点般的抽打下,先是顽抗,接着奋蹄一蹬,毫不费力把一吨左右的农家肥拉上了陡坡。
  铁青马在父亲手里服服帖帖,随父亲走南闯北,拉货运煤。前几年我家做缸卖,做缸主要用水泥和砂石,之前要做好模子,待模子晾干成型再上水泥砂浆,还要镶嵌花草,一周后,翻倒去模、补平砂眼,就是成品了。母亲和大哥做缸,父亲卖缸,生意时好时坏。有一次,父亲的生意难做,缸到很晚才卖完。回家的途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人困马乏,又饥又渴,父亲和铁青马在一块萝卜地边停歇。父亲匆忙拔了几个萝卜,父亲吃萝卜,萝卜缨子归铁青马,父亲四下查看,发现不远处有堆苞谷草垛。父亲拿完草,就在折身返回的瞬间,冒出个不速之客,将父亲掀翻在地,对父亲拳脚相加,父亲毫无防备,加之又饿又累,对方下手又重,父亲被打得很重,昏厥过去……
  这个不速之客原来是个疯子,听邻村人讲,这疯子过着野人般的生活,饿了吃萝卜,困了睡苞谷草堆,父亲那天扯的苞谷草刚好是疯子睡的,惊扰了疯子的地盘,父亲才摊上如此遭遇。
  父亲苏醒过来,环顾全家人,惊奇地问:“我是怎么回来的?”母亲噙着泪朝外指了指,还能有谁——铁青马。
  铁青马打着响鼻,算是跟父亲打了招呼。
  责任编辑:蒋建伟
  美术插图:吴 彦
其他文献
我妈小的时候,有一年开春就来个掐脖旱,一直旱到7月底。进八月第三天,一块云彩上来,下起了雨。这雨,一下就没完没了,沟满壕平不说,一捆干柴火也没有,不上仓房抽下根檩子,就得烧大腿了。  雨不停,也不能干等着。傍晌一阵风,天还是漫阴着,看着是没时候放晴了。太奶奶喊着两个小丫到近前,说:“跟弟儿,老丫,你们俩披上麻袋片,去大壕南下点青棒子,摸点土豆回来吧。”大人们都出工修坝去了,太奶奶在家主事。跟弟儿和
期刊
叫花,却非花。  鄂西北的保南乡下,都把玉米叫做苞谷。俗谚的“五谷丰登”,苞谷是其中的重要一种。山上都是旱地,种不了稻谷,就种苞谷。苞谷是粗粮,粒大,坚硬,粗糙,还附着厚厚的表皮,需要一遍遍地磨。磨碎了,去了皮,才能煮了吃。远不如稻米,去了壳就能煮出白花花的米饭,又香又细腻。苞谷米吃时间长了,一闻到大米饭的味道,那个香,还有那个馋啊,真的无法形容。少了它,地就少了生气,农人就丢了魂。  小时候,我
期刊
下班回家,已是暮色时分。顾不得一天的疲惫,孩子似的跟了老公、儿子乘船去河上玩。  暮色中,东西走向的河水更像是一匹平静平滑暗蓝的布。而船,又像是一只巨大的铲,从中豁开,慢慢地细心地豁开、划开。生怕不小心或者偏心分得不均匀而引起不必要的纷争。而行船两侧冒起的嘟嘟串串如葡萄大小的水泡,真的像一只只争论不休的小嘴,七嘴八舌地爭执着什么。船后的水流“汩汩”冒个不停,像是煮沸了一样。  夕阳,只在西天留下一
期刊
“麦黄草枯,麦黄草枯”,随着麦黄草枯鸟声声不断的提醒和督促,抢收麦子、抢收菜籽,赶插秧苗、赶播玉米,整个苏北农村便生动起来,大人们虽然起早摸黑忙得不可开交,但那份被收获浸润的喜悦,情不自禁地挂上了每个人的眉梢。  米圈是麦熟时节特有的一种菌菇,生长在成熟麦子的根部。要找到它,必须赶在麦子未收割之前,否则会被割麦的大人们抢了先。说来奇怪,这种圈子明明出自麦丛,不叫麦圈,偏叫米圈,大约是这种菌菇的色泽
期刊
小时候,家乡的麻雀特别多。春三四月间,也就成了我们最开心的时节,因为等上几天,我们便可又用小竹笼来养麻雀了。  要说养麻雀,必须掌握好掏麻雀的火候。掏得早了,麻雀身上还没长毛,很难养活;掏得迟了,等麻雀的羽毛全长齐了,它往往就野性十足,常常会远走高飞,弃主人而去。因此,在掏麻雀时,我们常常根据它的叫声来把握最佳战机。一般情况下,只要从听到它叫声的10天左右,就动手掏取。因为这时,它们刚长出了羽毛,
期刊
不知道这是第几次梦回故园了。  院中那夕阳一同飘荡的花香,那娇艳的美人花,那挂满了红彤彤果实的山楂树、李子树。还有,门两旁的水曲柳……  爸爸和亲友以及乡亲们盖房子的场面,我还记得,爸爸辛苦地喜悦着,妈妈和姑姑婶婶们用很大的锅做饭菜,然后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团团围坐在一起吃饭,喝酒。看着房子一天天长高,孩提时的我,有说不出的快乐,就像看见童话中的城堡,奇迹般地在我的眼前呈现。  姐姐就像打扮我们一样,
期刊
我是循着银器的光泽,找到那位手艺人的。在街道的角落,又老又旧的小木箱子,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汉佝偻在小马扎上,低头在称一副旧镯子,秤杆只有麦秆那么细,他的手太粗糙,几乎捏不住,翘着兰花指,像一只飞翔的蜻蜓。  旁边是两节柜台,隔着玻璃,可以看到他制作的镯子、戒指、银锁、簪子、耳坠等,还有一朵朵银色的花,这些银饰静静地躺在小匣子的方格里,闪耀着温暖的光。老汉言语寡,他一般不看来人,只端详递上的物件,听顾
期刊
我无意中得知,风景秀丽的北京龙潭湖公园里,有明代英雄袁崇焕的庙。  袁崇焕是广东省东莞人,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兵部主事。当时,努尔哈赤率领的满洲八旗越过辽河紧逼山海关。袁崇焕担任山海关外宁远城的守备任务。袁崇焕拒絕了努尔哈赤的劝降,加强了宁远城的防备,将从南方运来的西洋“红衣大炮”排列在城头上,准备向满洲八旗发起攻击。  努尔哈赤站在八旗军的最前列向前冲锋,苦战中,努尔
期刊
对着一扇门,轻轻喊出:“你好!”  尘土中的茅草在乡村的想象里低头不语。沉默不语不代表无话可说。沧桑中的漂泊和漂泊中的沧桑又有什么不同呢?行走的工牌和编号停下来,像一株母亲身后的异乡,盛开细小的自己。普照万物的光,暗下来就有了伤。有些爱和人只能亲近你的伤害与孤独。  阳光那么美好,风抚摸你的影子,无法带走的痕迹。  现在,他们坐在一起。石头和一只蚂蚁相遇,归途。  手写的中药与怀念的中年聊了会,天
期刊
土炕和火炕是一回事。为了还原故乡祖祖辈辈的称谓,我只好延续着传统叫土炕。老家有句俗语:“火盆土炕烤爷太。”爷太,指老头老太太,有时也指资格老的老年人。  我是土炕生,土炕长,睡土炕长大的。进城三十多年,从睡炕改成了睡床,一直不习惯,怎么也找不到睡炕的感觉,特别是一“猫冬”,我更加怀念老家的土炕。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人,恋乡、恋土、恋炕天经地义,也是順其自然的本分。土炕好,土炕亲,我和土炕有着割舍不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