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度”为古诗教学把脉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D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在调研中听了几位教师的古诗教学课:
  【案例1】 一位教师在教学《元日》一课时,首先播放了歌曲《过大年》并展示了喜庆的图片,揭示课题后,教师又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了“年”的传说,和“屠苏酒”“桃符”等方面知识,在学生自学了古诗大约3分钟后,教师由词到句,逐句讲解,然后欣赏了一些春联,补充阅读春节民俗资料和背景资料,最后便让学生试着背诵这首诗。
  【案例2】 另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一文时,教师揭示课题后,便逐句解释,把有些词语的意思板书在黑板上,让生抄写下来,然后让学生把词语意思连起来说诗意,最后,让学生读诗、背诗。
  ……
  如何获得古诗词教学的真谛,使它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古诗教学呢?我认为要让“有度”为古诗教学把脉。
  一、 解读有度
  这里说的解读有度,也就是指对古诗教材的理解、学情的把握。我们知道古典诗歌大致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和咏怀诗等五类。无论是哪类诗歌,凝练生动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形象、情景交融的意境、深刻邈远的旨趣,以及个性分明的艺术风格,是它们普遍的特征,这些特色为我们多元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元素。上述案例2中,这位教师对《登鹳雀楼》这首诗的解读只停留在字面上,解读不到位,也没有关注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形象的、有趣的教学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可观、可感的情境中去阅读体悟,增强阅读的兴趣。教者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大多时间是教师讲解灌输,把诗句上部分词语意思教条地告诉学生,学生既没有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更谈不上让学生感受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体会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感受到古诗词的熏陶。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时,首先要关注诗歌的内容,诗歌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写作背景和特点是什么,诗句所表达的内容哪些与学生现在的生活相通,哪些目标是教学中必须关注和达到的,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能让学生更好达标……我认为,教师的解读要理解的层次更深,关注的面要更广。同时,要厘清诗句内在的逻辑关系,为创设情境、选择方法提供依据。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要“适度”,要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拔高,更不能降低目标与要求。
  二、 扶放有度
  学生学古诗,靠教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见,在指导学生理解古诗时,教师大多采用逐句串讲的形式。学生没有了朗读、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在枯燥的串讲中,学生很难感悟诗意、诗境、诗情。而古诗教学中理解诗意、赏析诗境、品味诗情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中要做到先学后教(教学的顺序);多学少教(教学的方式),课堂教学要把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大,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感悟的时空;教师还需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解决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既受到情感熏陶,又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案例1中的教师教学《元日》时,若能把多媒体播放歌曲《过大年》和展示喜庆的图片,及介绍“年”的传说、屠苏酒、桃符等方面知识的内容整合一下,挤一点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诵读、感悟;学习“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诗句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理解;指导学生理解 “屠苏”、“曈曈日”等难理解的词,结合拓展资料引导理解。案例2中的教师若能从学生角度出发,多给学生一些方法的指导,少一些灌输;学生多一些阅读实践,教学效果会好得多。总之,教师的扶应在学生学困处,结合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相机指导、拓展,学生自己通过努力能学会的知识,教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实践,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切实提升学习能力。
  三、 拓展有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大量阅读,让古诗教学洋溢着鲜活的魅力,是古诗教学的另一特点。但在拓展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上述案例1中,教师拓展与古诗相关内容资料,占去了课堂一多半时间,显然是拓展失度了,有为拓展而拓展之嫌。古诗教学的资源拓展首先要立足文本,拓展是为了内化文本,拓展的内容要符合文本的风格;其次资源拓展要合理取舍,不影响课堂教学,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如果拓展的内容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那就不用拓展。如上述案例1中,教师选取的部分拓展资料表面看与古诗有联系,但缺乏取舍。教学中,教师若把“理解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作为重点目标,就可把王安石写这首诗的背景资料和春节民俗资料作为课内拓展资料,“年”的传说、屠苏酒、桃符等方面知识,可作为课外拓展资料。
  古诗教学中,拓展资料选得好,不仅丰富古诗理解,而且增长古诗知识。但这里有一个相关资料的取舍问题。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确立好教学目标,根据目标再确定选用哪些资料作为拓展资料。其次,教师都要依据学生实际。不同的古诗,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学生实际,不同的欣赏角度,拓展的内容不尽相同。这里需要提出的是,有部分教师在古诗教学时缺乏联系的眼光、系统的观念,再加上教学目标不明确,拓展无度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哪些资料可作为古诗教学的拓展资料?我觉得教师可根据古诗的主题、题材及作者的其他作品、写作背景等方面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然后依据学生实际,进行适当拓展。如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中,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些古诗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教师在教学其中一首诗时,便可把其他作为拓展资料,凝聚主题,让学生在把握基点中生情。再如孟浩然的《春晓》与杜甫的《春夜喜雨》都跟“春”有关;苏轼的《望湖楼醉书》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跟“夏”有关;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杨万里的《小池》、刘禹锡的《望洞庭》与白居易的《忆江南》等都写了“水”。教师在教学这些古诗时,就可根据情况进行适当拓展。也可依据同一作者作品整合拓展,如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带动学生学习李白的其他作品《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学习杜甫的《春望》,带动另一篇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学习;也可以题材为桥梁,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比较阅读,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还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这样做既可增加学生对诗人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作者单位:宿迁市泗阳县教育局)
  
  
其他文献
师:小朋友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题是——  生:(齐声)杏儿熟了。  师:杏儿是儿化音,跟我读,杏儿。  生:杏儿。  师:再读课题。  生:杏儿熟了。  师:熟了的杏儿是怎样的呢?赶快读读课文,看谁最快发现了。  生:橙黄橙黄的。  师:对,你能不能把这个词读好?(生读)  师:这橙黄橙黄的杏儿,颜色这么水灵的杏儿,只有一颗吗?  生:(齐声)一颗一颗。  师:我听出来了,杏儿
期刊
【教学片段一】    师:在你的印象中,沙漠是怎样的?  生:我觉得沙漠是白茫茫的,是一块不毛之地。  生:我认为沙漠是一望无际,黄沙漫天,黄沙飞舞。  生:我觉得沙漠什么也种不了,种什么死什么,沙漠中也没有绿树鲜花,所以说沙漠中沙石飞舞。  师:他们的词用得很有特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沙漠的文章。看老师写课题。题目中出现一个字:绿洲的洲,特别注意看这个字,先写三点水,点撇点,竖点竖。中间
期刊
本文以苏教版一年级教材《小河与青草》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使我们的课充满语文味。  一、琅琅书声,读出“语文味”  [案例1]  师:(映示小草的第一次话):谁来读读?  师:小草说小河怎样?(相机板书:清)  师:你为什么说水很清?(变色“一眼能看到底”)  师:你在清清的河水中都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把小草眼里的小河读出来吗?(生读)  师评:好像小河的水
期刊
一、困惑与思索  多年来,小学语文考试都是偏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把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作为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目标。许多学校以统一的一张试卷和标准来评判学生,忽视学生个性发展,这不仅无法体现评价的发展性、激励性功能,还容易导致学生心理受挫,信心丧失,惧怕考试,以致造成学习困难。从考试内容来看,试卷大多沿用多年不变的题型,以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主,层面单一,很难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
期刊
师:(板书课题,生书空)你们对课题中哪个词特别感兴趣?  生:故事。  师:关于谁的故事?  生:小村庄的故事。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村庄?  生:(齐答)想。  师:(大屏幕显示:森林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在这个小村庄里,有这样一些景色。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生自由朗读大屏幕上短语)  师: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山村呢?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小
期刊
笔者在平时教学中,用儿童的眼光解读课文,用儿童的语言参与对话,用儿童的方式评价学生,用儿童的生活拓展练笔,把属于儿童的时空还给他们,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 用儿童的眼光解读课文  入选教材的课文绝大多数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编者力求体现儿童的生活、儿童的语言、儿童的心理。这就要求教者要从学生的角度解读课文,用儿童的眼光审视教材,找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切入点。  《姥姥的剪纸》一课,围绕“喜鹊登枝”和
期刊
我们在听课时常常可以看到这么一种情况:学生复述课文,如与文章里的语言比较接近,教师便往往告诫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似乎用了文章里的语言便是违背了复述的规矩。  难道复述课文必须要用“自己的语言”吗?我看不见得。复述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自然要掺杂进“自己的语言”,然而却不能把“文章里的语言”全变成“自己的语言”。我倒是觉得复述时应当鼓励学生多用些“文章里的语言”。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语
期刊
一、视听导入,初读揭题  1.小朋友,上课前先听一首熟悉的歌曲并看大屏幕上的建筑物:这是什么地方,哪个民族在歌唱,主要唱什么?  (1)这是西藏的布达拉宫。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在唱《北京的金山上》,主要歌颂毛主席使农奴翻身得解放,藏胞感恩毛主席,毛主席就是金色的太阳。  (2)党中央不仅使西藏贫苦农奴翻身做主人,还派大量的汉族干部去西藏,帮助西藏人民,支援西藏建设,使西藏人民过上好日子。支援西藏建设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学生的阅读都提出了不同要求,如何更好地建构低年级阅读教学,我找到了一些方法:  一、 运用朗读体悟文本  从阅读教学自身的特点看,读是进行语文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教师领着学生读,最适用于低年级。如教《乌鸦和狐狸》一文时,教师通过动听的领读,使学生感知狐狸阿谀奉承、狡猾、馋的模样。运用这种朗读形式,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朗读技巧,纠正朗读中不良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
期刊
阅读图式,是我们建构图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学心理学认为,“教”只是帮助学生“学”。“教”之所以出现一些比较固定的步骤,并表现出一定的序列性,完全是由于它所帮助的“学”有一定规律性的缘故。如果我们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形成一定的“教”的程序,并转化为学生“学”的程序,学生就学有方向、学有方法,学有优法。为此,课题组经过多年实践,提炼出五步阅读程序:“猜一猜、读一读、品一品、背一背、用一用”。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