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在调研中听了几位教师的古诗教学课:
【案例1】 一位教师在教学《元日》一课时,首先播放了歌曲《过大年》并展示了喜庆的图片,揭示课题后,教师又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了“年”的传说,和“屠苏酒”“桃符”等方面知识,在学生自学了古诗大约3分钟后,教师由词到句,逐句讲解,然后欣赏了一些春联,补充阅读春节民俗资料和背景资料,最后便让学生试着背诵这首诗。
【案例2】 另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一文时,教师揭示课题后,便逐句解释,把有些词语的意思板书在黑板上,让生抄写下来,然后让学生把词语意思连起来说诗意,最后,让学生读诗、背诗。
……
如何获得古诗词教学的真谛,使它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古诗教学呢?我认为要让“有度”为古诗教学把脉。
一、 解读有度
这里说的解读有度,也就是指对古诗教材的理解、学情的把握。我们知道古典诗歌大致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和咏怀诗等五类。无论是哪类诗歌,凝练生动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形象、情景交融的意境、深刻邈远的旨趣,以及个性分明的艺术风格,是它们普遍的特征,这些特色为我们多元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元素。上述案例2中,这位教师对《登鹳雀楼》这首诗的解读只停留在字面上,解读不到位,也没有关注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形象的、有趣的教学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可观、可感的情境中去阅读体悟,增强阅读的兴趣。教者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大多时间是教师讲解灌输,把诗句上部分词语意思教条地告诉学生,学生既没有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更谈不上让学生感受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体会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感受到古诗词的熏陶。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时,首先要关注诗歌的内容,诗歌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写作背景和特点是什么,诗句所表达的内容哪些与学生现在的生活相通,哪些目标是教学中必须关注和达到的,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能让学生更好达标……我认为,教师的解读要理解的层次更深,关注的面要更广。同时,要厘清诗句内在的逻辑关系,为创设情境、选择方法提供依据。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要“适度”,要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拔高,更不能降低目标与要求。
二、 扶放有度
学生学古诗,靠教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见,在指导学生理解古诗时,教师大多采用逐句串讲的形式。学生没有了朗读、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在枯燥的串讲中,学生很难感悟诗意、诗境、诗情。而古诗教学中理解诗意、赏析诗境、品味诗情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中要做到先学后教(教学的顺序);多学少教(教学的方式),课堂教学要把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大,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感悟的时空;教师还需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解决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既受到情感熏陶,又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案例1中的教师教学《元日》时,若能把多媒体播放歌曲《过大年》和展示喜庆的图片,及介绍“年”的传说、屠苏酒、桃符等方面知识的内容整合一下,挤一点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诵读、感悟;学习“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诗句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理解;指导学生理解 “屠苏”、“曈曈日”等难理解的词,结合拓展资料引导理解。案例2中的教师若能从学生角度出发,多给学生一些方法的指导,少一些灌输;学生多一些阅读实践,教学效果会好得多。总之,教师的扶应在学生学困处,结合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相机指导、拓展,学生自己通过努力能学会的知识,教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实践,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切实提升学习能力。
三、 拓展有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大量阅读,让古诗教学洋溢着鲜活的魅力,是古诗教学的另一特点。但在拓展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上述案例1中,教师拓展与古诗相关内容资料,占去了课堂一多半时间,显然是拓展失度了,有为拓展而拓展之嫌。古诗教学的资源拓展首先要立足文本,拓展是为了内化文本,拓展的内容要符合文本的风格;其次资源拓展要合理取舍,不影响课堂教学,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如果拓展的内容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那就不用拓展。如上述案例1中,教师选取的部分拓展资料表面看与古诗有联系,但缺乏取舍。教学中,教师若把“理解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作为重点目标,就可把王安石写这首诗的背景资料和春节民俗资料作为课内拓展资料,“年”的传说、屠苏酒、桃符等方面知识,可作为课外拓展资料。
古诗教学中,拓展资料选得好,不仅丰富古诗理解,而且增长古诗知识。但这里有一个相关资料的取舍问题。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确立好教学目标,根据目标再确定选用哪些资料作为拓展资料。其次,教师都要依据学生实际。不同的古诗,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学生实际,不同的欣赏角度,拓展的内容不尽相同。这里需要提出的是,有部分教师在古诗教学时缺乏联系的眼光、系统的观念,再加上教学目标不明确,拓展无度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哪些资料可作为古诗教学的拓展资料?我觉得教师可根据古诗的主题、题材及作者的其他作品、写作背景等方面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然后依据学生实际,进行适当拓展。如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中,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些古诗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教师在教学其中一首诗时,便可把其他作为拓展资料,凝聚主题,让学生在把握基点中生情。再如孟浩然的《春晓》与杜甫的《春夜喜雨》都跟“春”有关;苏轼的《望湖楼醉书》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跟“夏”有关;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杨万里的《小池》、刘禹锡的《望洞庭》与白居易的《忆江南》等都写了“水”。教师在教学这些古诗时,就可根据情况进行适当拓展。也可依据同一作者作品整合拓展,如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带动学生学习李白的其他作品《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学习杜甫的《春望》,带动另一篇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学习;也可以题材为桥梁,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比较阅读,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还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这样做既可增加学生对诗人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作者单位:宿迁市泗阳县教育局)
【案例1】 一位教师在教学《元日》一课时,首先播放了歌曲《过大年》并展示了喜庆的图片,揭示课题后,教师又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了“年”的传说,和“屠苏酒”“桃符”等方面知识,在学生自学了古诗大约3分钟后,教师由词到句,逐句讲解,然后欣赏了一些春联,补充阅读春节民俗资料和背景资料,最后便让学生试着背诵这首诗。
【案例2】 另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一文时,教师揭示课题后,便逐句解释,把有些词语的意思板书在黑板上,让生抄写下来,然后让学生把词语意思连起来说诗意,最后,让学生读诗、背诗。
……
如何获得古诗词教学的真谛,使它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古诗教学呢?我认为要让“有度”为古诗教学把脉。
一、 解读有度
这里说的解读有度,也就是指对古诗教材的理解、学情的把握。我们知道古典诗歌大致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和咏怀诗等五类。无论是哪类诗歌,凝练生动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形象、情景交融的意境、深刻邈远的旨趣,以及个性分明的艺术风格,是它们普遍的特征,这些特色为我们多元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元素。上述案例2中,这位教师对《登鹳雀楼》这首诗的解读只停留在字面上,解读不到位,也没有关注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形象的、有趣的教学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可观、可感的情境中去阅读体悟,增强阅读的兴趣。教者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大多时间是教师讲解灌输,把诗句上部分词语意思教条地告诉学生,学生既没有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更谈不上让学生感受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体会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感受到古诗词的熏陶。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时,首先要关注诗歌的内容,诗歌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写作背景和特点是什么,诗句所表达的内容哪些与学生现在的生活相通,哪些目标是教学中必须关注和达到的,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能让学生更好达标……我认为,教师的解读要理解的层次更深,关注的面要更广。同时,要厘清诗句内在的逻辑关系,为创设情境、选择方法提供依据。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要“适度”,要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拔高,更不能降低目标与要求。
二、 扶放有度
学生学古诗,靠教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见,在指导学生理解古诗时,教师大多采用逐句串讲的形式。学生没有了朗读、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在枯燥的串讲中,学生很难感悟诗意、诗境、诗情。而古诗教学中理解诗意、赏析诗境、品味诗情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中要做到先学后教(教学的顺序);多学少教(教学的方式),课堂教学要把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大,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感悟的时空;教师还需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解决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既受到情感熏陶,又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案例1中的教师教学《元日》时,若能把多媒体播放歌曲《过大年》和展示喜庆的图片,及介绍“年”的传说、屠苏酒、桃符等方面知识的内容整合一下,挤一点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诵读、感悟;学习“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诗句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理解;指导学生理解 “屠苏”、“曈曈日”等难理解的词,结合拓展资料引导理解。案例2中的教师若能从学生角度出发,多给学生一些方法的指导,少一些灌输;学生多一些阅读实践,教学效果会好得多。总之,教师的扶应在学生学困处,结合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相机指导、拓展,学生自己通过努力能学会的知识,教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实践,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切实提升学习能力。
三、 拓展有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大量阅读,让古诗教学洋溢着鲜活的魅力,是古诗教学的另一特点。但在拓展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上述案例1中,教师拓展与古诗相关内容资料,占去了课堂一多半时间,显然是拓展失度了,有为拓展而拓展之嫌。古诗教学的资源拓展首先要立足文本,拓展是为了内化文本,拓展的内容要符合文本的风格;其次资源拓展要合理取舍,不影响课堂教学,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如果拓展的内容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那就不用拓展。如上述案例1中,教师选取的部分拓展资料表面看与古诗有联系,但缺乏取舍。教学中,教师若把“理解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作为重点目标,就可把王安石写这首诗的背景资料和春节民俗资料作为课内拓展资料,“年”的传说、屠苏酒、桃符等方面知识,可作为课外拓展资料。
古诗教学中,拓展资料选得好,不仅丰富古诗理解,而且增长古诗知识。但这里有一个相关资料的取舍问题。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确立好教学目标,根据目标再确定选用哪些资料作为拓展资料。其次,教师都要依据学生实际。不同的古诗,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学生实际,不同的欣赏角度,拓展的内容不尽相同。这里需要提出的是,有部分教师在古诗教学时缺乏联系的眼光、系统的观念,再加上教学目标不明确,拓展无度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哪些资料可作为古诗教学的拓展资料?我觉得教师可根据古诗的主题、题材及作者的其他作品、写作背景等方面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然后依据学生实际,进行适当拓展。如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中,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些古诗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教师在教学其中一首诗时,便可把其他作为拓展资料,凝聚主题,让学生在把握基点中生情。再如孟浩然的《春晓》与杜甫的《春夜喜雨》都跟“春”有关;苏轼的《望湖楼醉书》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跟“夏”有关;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杨万里的《小池》、刘禹锡的《望洞庭》与白居易的《忆江南》等都写了“水”。教师在教学这些古诗时,就可根据情况进行适当拓展。也可依据同一作者作品整合拓展,如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带动学生学习李白的其他作品《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学习杜甫的《春望》,带动另一篇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学习;也可以题材为桥梁,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比较阅读,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还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这样做既可增加学生对诗人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作者单位:宿迁市泗阳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