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常提到赏识教育这个理念,但这个理念常被一些家长和老师片面理解,他们没有真正理解赏识教育的本质和含义。赏识教育其关键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挖掘多方面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赏识要有契机
白岩松说过这样一段话:“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感谢那位表扬我的老师。”如果当时老师因为过去成绩一般而不肯把表扬给他,甚至对他的成绩表示怀疑,那他就不会迅速从自卑中找到自信。白岩松当时并不是成绩优异的学生,有一次他出乎意料地考了全班第二名,老师毫不吝啬地把鼓励给了他,以此为支点,他走上了成功之路,这就是赏识的力量。就像周弘书中写的那样,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老师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学生行,只有这样学生才更容易得到力量,增强自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即使最胆小怯懦的学生,偶尔也会有大胆的举动;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学生。偶尔也会做得很好。也许在常人看来微不足道,但教师必须努力捕捉这些闪光点,给予必要的乃至夸张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增加自信,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二、赏识不等于鼓励加表扬
在传统的理解中,赏识就是表扬,认为现在提倡赏识教育就不能批评学生。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多关注学生闪光点。提倡表扬学生,但赏识应该有标准,有原则。如果没有标准,没有原则。一味地赏识,有些学生一定会飘飘然,甚至飞上天。实际上赏识教育并不排斥批评,相反,适度合理的批评就是一种鼓励。孩子完全能够接受。如课堂上某学生思想不集中,开小差时,老师一个不满意的眼神,就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不认真完成作业,老师的一句“望今后上课专心听讲,看下次作业的情况”等带鼓励的批评,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表扬对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其潜能,具有重要作用。没有批评、没有惩罚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
三、赏识是要投入感情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很多教师家长总是拒情感于教育大门之外。他们总是以长者语气和态度去教育孩子,对孩子明显的优点、微小的进步及心里的想法都不够重视,时孩子的缺点或错误往往十分关注。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批评轻赏识的现象,很容易使学生受到伤害。丧失信心,形成叛逆心理。
赏识需要情感投入。你做得很好,很棒,很了不起,你有很大的进步。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对孩子的成长都会有帮助。有这样一个故事,马月是个智商超常的儿童,然而由于早期教育失误使她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老师的体罚以及同学的讥笑,使她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她厌学、装病、装疯,甚至用刀片划开自己的手腕。面对这么一个学生,李圣珍老师被强烈的震撼了,她毅然决然地答应了对马月的救助。并许下誓言,她下地狱。我跟她一起下地狱;她要上天堂,我送她上天堂。多年来。马月晚上几乎一直做着同一个噩梦,每次噩梦醒来她都大汗淋漓,无法入睡,她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当发现马月惧怕黑暗用被子紧紧捂住自己的头时,李老师轻轻地握住马月的手,在她耳边喃喃着:“好孩子,睡吧,别怕。好好睡吧,别怕……”在她的喃喃声中马月渐渐沉入梦乡。李老师说:“当时我搂着孩子的时候。有一种想法,那就是我的生命是为这个孩子而生。”李老师秉承着“自由之品质,博爱之精神”的人性教育理念,从心灵上唤起了马月生活的信心和求知的渴望。在老师的精心照料下,马月逐步地变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四、赏识就是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学生
每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赏识教育就是要求教师要充分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即使是最差的学生,只要教师发现了他的闪光之处,往往会使他的闪光点更为明亮,原来的不足也有明显地改进。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一些成绩纪律较差的学生,他们非常渴望老师的关注。但很多情况下,老师对他们总是冷眼看待。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怒斥批评。老师看到的总是不满意的一面:课堂上总是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进步不大,纪律上总是犯小毛病,学生的很多闪光点都未被老师发现。如果每位教师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小亮点,他们也会很高兴,认为老师在关注他,这些学生的学习进步会很快。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个人。中学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黄金时期,他们身心各方面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老师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坚信他们是可以造就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一棵树。如果花不鲜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花和叶子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枝干都不美丽,也许它生长的位置很好,在蓝天映衬下远远望去绰约多姿,也流露几分美感。
(许昌县教师进修学校)
一、赏识要有契机
白岩松说过这样一段话:“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感谢那位表扬我的老师。”如果当时老师因为过去成绩一般而不肯把表扬给他,甚至对他的成绩表示怀疑,那他就不会迅速从自卑中找到自信。白岩松当时并不是成绩优异的学生,有一次他出乎意料地考了全班第二名,老师毫不吝啬地把鼓励给了他,以此为支点,他走上了成功之路,这就是赏识的力量。就像周弘书中写的那样,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老师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学生行,只有这样学生才更容易得到力量,增强自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即使最胆小怯懦的学生,偶尔也会有大胆的举动;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学生。偶尔也会做得很好。也许在常人看来微不足道,但教师必须努力捕捉这些闪光点,给予必要的乃至夸张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增加自信,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二、赏识不等于鼓励加表扬
在传统的理解中,赏识就是表扬,认为现在提倡赏识教育就不能批评学生。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多关注学生闪光点。提倡表扬学生,但赏识应该有标准,有原则。如果没有标准,没有原则。一味地赏识,有些学生一定会飘飘然,甚至飞上天。实际上赏识教育并不排斥批评,相反,适度合理的批评就是一种鼓励。孩子完全能够接受。如课堂上某学生思想不集中,开小差时,老师一个不满意的眼神,就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不认真完成作业,老师的一句“望今后上课专心听讲,看下次作业的情况”等带鼓励的批评,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表扬对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其潜能,具有重要作用。没有批评、没有惩罚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
三、赏识是要投入感情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很多教师家长总是拒情感于教育大门之外。他们总是以长者语气和态度去教育孩子,对孩子明显的优点、微小的进步及心里的想法都不够重视,时孩子的缺点或错误往往十分关注。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批评轻赏识的现象,很容易使学生受到伤害。丧失信心,形成叛逆心理。
赏识需要情感投入。你做得很好,很棒,很了不起,你有很大的进步。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对孩子的成长都会有帮助。有这样一个故事,马月是个智商超常的儿童,然而由于早期教育失误使她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老师的体罚以及同学的讥笑,使她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她厌学、装病、装疯,甚至用刀片划开自己的手腕。面对这么一个学生,李圣珍老师被强烈的震撼了,她毅然决然地答应了对马月的救助。并许下誓言,她下地狱。我跟她一起下地狱;她要上天堂,我送她上天堂。多年来。马月晚上几乎一直做着同一个噩梦,每次噩梦醒来她都大汗淋漓,无法入睡,她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当发现马月惧怕黑暗用被子紧紧捂住自己的头时,李老师轻轻地握住马月的手,在她耳边喃喃着:“好孩子,睡吧,别怕。好好睡吧,别怕……”在她的喃喃声中马月渐渐沉入梦乡。李老师说:“当时我搂着孩子的时候。有一种想法,那就是我的生命是为这个孩子而生。”李老师秉承着“自由之品质,博爱之精神”的人性教育理念,从心灵上唤起了马月生活的信心和求知的渴望。在老师的精心照料下,马月逐步地变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四、赏识就是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学生
每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赏识教育就是要求教师要充分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即使是最差的学生,只要教师发现了他的闪光之处,往往会使他的闪光点更为明亮,原来的不足也有明显地改进。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一些成绩纪律较差的学生,他们非常渴望老师的关注。但很多情况下,老师对他们总是冷眼看待。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怒斥批评。老师看到的总是不满意的一面:课堂上总是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进步不大,纪律上总是犯小毛病,学生的很多闪光点都未被老师发现。如果每位教师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小亮点,他们也会很高兴,认为老师在关注他,这些学生的学习进步会很快。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个人。中学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黄金时期,他们身心各方面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老师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坚信他们是可以造就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一棵树。如果花不鲜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花和叶子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枝干都不美丽,也许它生长的位置很好,在蓝天映衬下远远望去绰约多姿,也流露几分美感。
(许昌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