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转变学习的方式,首先要从转变教学的方式入手,教师上课轻松、学生学习快乐,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解疑答惑,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知识,课堂上出现的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方式的转变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提倡学生参与、体验、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把英语课程定位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让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英语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要真正实现英语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并非易事。教师除了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外,就是要把握好课堂教学。
一、以任务为基础
所谓“任务”,简言之,就是“做事”。它具有以下的特点:(1)以意义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2)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任务”之所以在英语课堂上被广泛使用是因为它能满足现代语言教学的需要。首先任务能满足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学习任务的广泛应用和对学习任务的研究兴趣,显然源于英语教学的交际原则。现代英语教学以“输出式”的方式,以任务为基础,以语言功能和技能的培养为目标,教师让学生设计出个人信息卡,然后要求学生用所学语言知识表达个人喜好,与同学交流。很显然,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在意义而不是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上,自然、有意义地增进目的语的习得,增强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其次,任务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进入课堂的目的从某种角度来看有差别。教师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而学生的目的更多在于寻找一种快乐,游戏、唱歌等活动会让他们兴奋不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并不等于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外语习得的条件。任务变成了一种媒介、桥梁,它把教师的目标在自然而然中变成学生自觉追求的目标,让学生在兴趣中参与语言训练。如教师设立服装表演的任务,学生就会自主地把自己准备的服装用英语表达出来。
二、以学生为中心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置于恰当的位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好教学过程。同时成功的教学过程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要进行良好的组织,课堂上教师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激活学生的先前旧知,在适当的时候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培养学生学会获取分析、判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决不能以自己的认识去支配学生的思维,以自己的标准评判学生的活动,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克服在英语学习中的害羞和焦虑心理,乐于向学生提供帮助,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在课堂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好育人的功能;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以兴趣为支点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英语是入门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首位。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能否产生学习兴趣,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1)事物本身的特性。凡是比较强烈、不断变化、带有新异性和刺激性的事物,都会引起人的兴趣。(2)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些事虽不具有新异性,但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具有密切联系,并能满足学生获得新的知识经验的需要,也会引起兴趣,(3)学生对事物的愉快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别人承认或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往往会加强其学习兴趣的稳定性。遵循兴趣性原则,教师可在每节课前举行英语歌曲联唱,用富于感染力的音乐激发情趣,让学生以饱满的愉快的情绪进入英语学习;可以用图片,优美的体态语、简笔画、照片、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活动;可以选用学生们熟悉的内容或游戏方法,如:GoldenTouch,Hangman,Bingo,Guessinggames等方法,使学生的兴趣点达到高潮。教师应对学生在游戏中的出色表现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他们的聪明才智,分享他们在游戏中所获得的乐趣。教师把握好了兴趣这个支点,就能通过课堂教学这根杠杆,成功地托起自己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以交际为目的
首先,我们要利用现行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培养情景对话能力,让学生在熟读时注意语音、语调、表情自然到位。然后熟记关键语句,强化常用口语。如:Hello!Gladtomeetyou!Thankyou!You’rewelcome!Seeyou!Solong!等等。最后创新、活化语言。单纯模仿、机械重复不仅学了后还不会用,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及时创设情景,利用书上的材料扩充交际语境,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的口头交际能力。如把教室置成商店,让学生来购物,或把教室布置成肯德基,让学生来点餐。
其次,我们要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提高交际的准确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人们开始学习另一种语言时,他们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加入到另一种文化中了,在课堂中,教师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渗透文化知识,把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中,抓住文化障碍,误解和冲突的焦点,有针对性对培养学生正确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联系实际生活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能力。只有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复杂的活动才能整合多重的内容和技能。这将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认识他们所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课堂教学向课外体验延伸,教师可设立交际任务。把课内的虚拟情景放到课外的真实体验中,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安排学生按英文购物单到超市完成采购任务,使学生充分体验英语交际所带来的成功感。
总之,“变”是事物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变则通,变则活。变一变,可能就会变出一些新花样、变出一番新天地、变出一番新景象。新课程教学同样需要不断“变化”,从而创造英语教学的新面貌。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方式的转变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提倡学生参与、体验、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把英语课程定位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让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英语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要真正实现英语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并非易事。教师除了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外,就是要把握好课堂教学。
一、以任务为基础
所谓“任务”,简言之,就是“做事”。它具有以下的特点:(1)以意义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2)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任务”之所以在英语课堂上被广泛使用是因为它能满足现代语言教学的需要。首先任务能满足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学习任务的广泛应用和对学习任务的研究兴趣,显然源于英语教学的交际原则。现代英语教学以“输出式”的方式,以任务为基础,以语言功能和技能的培养为目标,教师让学生设计出个人信息卡,然后要求学生用所学语言知识表达个人喜好,与同学交流。很显然,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在意义而不是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上,自然、有意义地增进目的语的习得,增强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其次,任务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进入课堂的目的从某种角度来看有差别。教师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而学生的目的更多在于寻找一种快乐,游戏、唱歌等活动会让他们兴奋不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并不等于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外语习得的条件。任务变成了一种媒介、桥梁,它把教师的目标在自然而然中变成学生自觉追求的目标,让学生在兴趣中参与语言训练。如教师设立服装表演的任务,学生就会自主地把自己准备的服装用英语表达出来。
二、以学生为中心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置于恰当的位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好教学过程。同时成功的教学过程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要进行良好的组织,课堂上教师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激活学生的先前旧知,在适当的时候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培养学生学会获取分析、判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决不能以自己的认识去支配学生的思维,以自己的标准评判学生的活动,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克服在英语学习中的害羞和焦虑心理,乐于向学生提供帮助,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在课堂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好育人的功能;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以兴趣为支点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英语是入门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首位。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能否产生学习兴趣,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1)事物本身的特性。凡是比较强烈、不断变化、带有新异性和刺激性的事物,都会引起人的兴趣。(2)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些事虽不具有新异性,但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具有密切联系,并能满足学生获得新的知识经验的需要,也会引起兴趣,(3)学生对事物的愉快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别人承认或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往往会加强其学习兴趣的稳定性。遵循兴趣性原则,教师可在每节课前举行英语歌曲联唱,用富于感染力的音乐激发情趣,让学生以饱满的愉快的情绪进入英语学习;可以用图片,优美的体态语、简笔画、照片、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活动;可以选用学生们熟悉的内容或游戏方法,如:GoldenTouch,Hangman,Bingo,Guessinggames等方法,使学生的兴趣点达到高潮。教师应对学生在游戏中的出色表现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他们的聪明才智,分享他们在游戏中所获得的乐趣。教师把握好了兴趣这个支点,就能通过课堂教学这根杠杆,成功地托起自己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以交际为目的
首先,我们要利用现行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培养情景对话能力,让学生在熟读时注意语音、语调、表情自然到位。然后熟记关键语句,强化常用口语。如:Hello!Gladtomeetyou!Thankyou!You’rewelcome!Seeyou!Solong!等等。最后创新、活化语言。单纯模仿、机械重复不仅学了后还不会用,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及时创设情景,利用书上的材料扩充交际语境,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的口头交际能力。如把教室置成商店,让学生来购物,或把教室布置成肯德基,让学生来点餐。
其次,我们要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提高交际的准确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人们开始学习另一种语言时,他们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加入到另一种文化中了,在课堂中,教师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渗透文化知识,把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中,抓住文化障碍,误解和冲突的焦点,有针对性对培养学生正确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联系实际生活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能力。只有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复杂的活动才能整合多重的内容和技能。这将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认识他们所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课堂教学向课外体验延伸,教师可设立交际任务。把课内的虚拟情景放到课外的真实体验中,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安排学生按英文购物单到超市完成采购任务,使学生充分体验英语交际所带来的成功感。
总之,“变”是事物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变则通,变则活。变一变,可能就会变出一些新花样、变出一番新天地、变出一番新景象。新课程教学同样需要不断“变化”,从而创造英语教学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