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微信作为现代人在学习、工作与生活等各方面强有力的联络工具,为了促进家校联系、形成家校合力,班级微信群应用而生。它的存在与运营的确让一部分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得教师与家长双方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与此同时,我们不可忽视的是:随着科技手段的发展,代替人工完成的事情也愈发多样,微信群亦是如此。班级微信群内的家长回复已经代替了之前的部分“家长会”、作业完成后的“家长签字”、通知书上的“家长寄语”和“家长承诺书”......与非信息化时代相比,类似于班级微信群的家校联络的媒介作用是否完全积极?这些“便捷”背后又改变了什么呢? 本文将从学生、家长与教师这三个不同主体的维度出发以班级微信群为例,浅析这些家校联络的媒介在应用中不可忽视的弊端。
关键词:微信群 家校联络 弊端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受教育主体--学生
1、价值取向单一
学校和家庭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感知社会的最重要的两个窗口,学生中的大多数对于社会的判断、对价值取向的解读同样来自于校园与家庭。在中国,利用电子设备进行家校联络已成大势,我们不可避免地担忧:这种追求快捷的沟通方式是否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为学生们所处的社会的评价标准即为“快速”?在该环境中形成的印象也许会成为他们未来的人生取向,树立“速度决定一切”的人生观或许会使其人生导向出现偏差,最终酿成悲剧。
2、责任感降级,沟通能力降低
电子设备未普及的时代,我国大多学校依靠纸笔或固定设备进行家校联系。首先,教师布置的作业需要学生以书面形式去抄写并回家完成,这看似简单的过程实则在培养学生“自食其力”的意识,无人会帮助其“传达”家庭作业的过程本身就自然而然让学生树立自我负责的意识;其次,教师将重要事件(家长会时间、安全承诺书、家长评价表等等)以口头或印制的形式嘱咐或分发给学生,让其承担“家校沟通桥梁”功能时,学生主体在此过程中也在提升其自我独立的意识、锻炼其沟通能力。目前身处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无需承担上述责任,班级微信群代替了几乎所有的功能,学生缺少了一个培养责任意识和提升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3、信心受挫(无法熟练操作电子设备的老年人作为家长群体)
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的老年群体来说,如果没有配套帮扶措施提供给无法熟练操作电子化设备的“老年家长”,那么因各种原因而跟随老年人一同生活的学生群体,有可能因老年人家长出现的微信群“沟通隔阂与障碍”而造成其的信心受挫,甚至因敏感情绪而厌学等不良结果。
4、过度接触媒介
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形成可能导致终生行为的媒体习惯的关键时期(拉德斯基、西尔弗斯坦、祖克曼和克里斯塔基斯,2014 年)。若家长或教师无法正确控制其使用电子设备进行沟通的频率和场所,班级微信群的使用也许会让学生形成“电子设备不可或缺”的观念,从而养成了不良的媒体习惯,这种习惯有风险使校园内学生的浮躁情绪蔚然成风。
二、家长群体
1、教育焦虑加重,恶性竞争
微信班级群内的消息不只来自教师群体发布的校内、班内通知,作为双向互动的沟通纽带--家長群体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部分家长会将自己孩子的各个方面特长或才艺以不同形式在群内输出,这无疑是对某些为孩子教育事业焦头烂额的家长进行持续打击。这样的结果非但没有达到沟通的初衷,反而加重家长群体的焦虑,揠苗助长结果势必是恶性竞争。
2、过度信任教师评价,忽略自身有主动了解孩子的责任
微信群使家长与老师的沟通更加顺畅和便捷,某些不理智的家长因自己与孩子沟通不足或认知不足导致将教师的反馈与评价作为“圣经”来教育孩子,然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学校教育,家长作为孩子最稳定的教育者有责任去深入了解与关怀孩子。不能仅因微信班级群内的沟通强化就弱化甚至放弃自己对于孩子的“探索”。
3、无法熟练操作电子设备的老年人的窘境
本部分正如一、3所述,对老年家长而言自己的学习能力衰退导致隔代辅导产生隔阂已经是挑战之一,利用智能化电子通讯设备与教师进行沟通更可谓雪上加霜。因自身运用移动设备能力有限而导致的后果,某些老年人也许会抱有自责心理也是不争的事实。
三、施教者--教师
1、维护班级群成为额外工作负担
非信息化时代的教师拥有相对稳定的上班时长,按照规定时间段参与备课、授课、班级管理及相关教研活动。随着微信班级群的建立,一般情况下教师处于“群管理员”的角色,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可能在紧急情况下不得不“处理群消息”、“延时下班”、“24小时待命”......尽管这些只是个别情况,但仍无法避免因为班级群内的偶然事件而影响教师的正常作息,成为工作的负担。
2、私域变公域
建立班级群的前提是教师需要与各位家长成为“好友”,那么教师自身为了分享生活而开放的“朋友圈”就成为了一个公共领域(在教师未关闭朋友圈及屏蔽家长时),比较隐私的日常状态也可能随之成为家长的谈资,这个网络私域变成了公域后,或许会加重教师顾虑。
班级微信群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使得家校联络更加高效,有利于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一步的合作互动,在促进亲子交流与教学互动方面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并不否认随着班级微信群而得来的种种益处,但在学校与家长极力推进类似于班级微信群等家校联络的媒介的同时,应该本着“学生为本”的初衷去最优化利用平台,去避免以上可能出现的弊端。
作为教师,可以在确保可行的情况下适当地锻炼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作为家长,可以更多地只起到提醒作用,给予孩子更多空间去自我划分优先级地完成家庭作业;作为校方,明确规范微信班级群的管理制度来保障教师权益,也提供给老年家长配套的辅助措施(如:移动设备教学活动、纸质版通知代替在线通知等),同时需要为“留守儿童(特指与老年人一同生活的学生群体)”提供适时心理疏导......任何改善措施都应从“为学生所想,急家长所急”的角度来考虑,共同树立“相互尊重、成就孩子”的初心,也许这样方可避免以上弊端,使得班级微信群成“万能”。
关键词:微信群 家校联络 弊端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受教育主体--学生
1、价值取向单一
学校和家庭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感知社会的最重要的两个窗口,学生中的大多数对于社会的判断、对价值取向的解读同样来自于校园与家庭。在中国,利用电子设备进行家校联络已成大势,我们不可避免地担忧:这种追求快捷的沟通方式是否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为学生们所处的社会的评价标准即为“快速”?在该环境中形成的印象也许会成为他们未来的人生取向,树立“速度决定一切”的人生观或许会使其人生导向出现偏差,最终酿成悲剧。
2、责任感降级,沟通能力降低
电子设备未普及的时代,我国大多学校依靠纸笔或固定设备进行家校联系。首先,教师布置的作业需要学生以书面形式去抄写并回家完成,这看似简单的过程实则在培养学生“自食其力”的意识,无人会帮助其“传达”家庭作业的过程本身就自然而然让学生树立自我负责的意识;其次,教师将重要事件(家长会时间、安全承诺书、家长评价表等等)以口头或印制的形式嘱咐或分发给学生,让其承担“家校沟通桥梁”功能时,学生主体在此过程中也在提升其自我独立的意识、锻炼其沟通能力。目前身处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无需承担上述责任,班级微信群代替了几乎所有的功能,学生缺少了一个培养责任意识和提升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3、信心受挫(无法熟练操作电子设备的老年人作为家长群体)
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的老年群体来说,如果没有配套帮扶措施提供给无法熟练操作电子化设备的“老年家长”,那么因各种原因而跟随老年人一同生活的学生群体,有可能因老年人家长出现的微信群“沟通隔阂与障碍”而造成其的信心受挫,甚至因敏感情绪而厌学等不良结果。
4、过度接触媒介
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形成可能导致终生行为的媒体习惯的关键时期(拉德斯基、西尔弗斯坦、祖克曼和克里斯塔基斯,2014 年)。若家长或教师无法正确控制其使用电子设备进行沟通的频率和场所,班级微信群的使用也许会让学生形成“电子设备不可或缺”的观念,从而养成了不良的媒体习惯,这种习惯有风险使校园内学生的浮躁情绪蔚然成风。
二、家长群体
1、教育焦虑加重,恶性竞争
微信班级群内的消息不只来自教师群体发布的校内、班内通知,作为双向互动的沟通纽带--家長群体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部分家长会将自己孩子的各个方面特长或才艺以不同形式在群内输出,这无疑是对某些为孩子教育事业焦头烂额的家长进行持续打击。这样的结果非但没有达到沟通的初衷,反而加重家长群体的焦虑,揠苗助长结果势必是恶性竞争。
2、过度信任教师评价,忽略自身有主动了解孩子的责任
微信群使家长与老师的沟通更加顺畅和便捷,某些不理智的家长因自己与孩子沟通不足或认知不足导致将教师的反馈与评价作为“圣经”来教育孩子,然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学校教育,家长作为孩子最稳定的教育者有责任去深入了解与关怀孩子。不能仅因微信班级群内的沟通强化就弱化甚至放弃自己对于孩子的“探索”。
3、无法熟练操作电子设备的老年人的窘境
本部分正如一、3所述,对老年家长而言自己的学习能力衰退导致隔代辅导产生隔阂已经是挑战之一,利用智能化电子通讯设备与教师进行沟通更可谓雪上加霜。因自身运用移动设备能力有限而导致的后果,某些老年人也许会抱有自责心理也是不争的事实。
三、施教者--教师
1、维护班级群成为额外工作负担
非信息化时代的教师拥有相对稳定的上班时长,按照规定时间段参与备课、授课、班级管理及相关教研活动。随着微信班级群的建立,一般情况下教师处于“群管理员”的角色,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可能在紧急情况下不得不“处理群消息”、“延时下班”、“24小时待命”......尽管这些只是个别情况,但仍无法避免因为班级群内的偶然事件而影响教师的正常作息,成为工作的负担。
2、私域变公域
建立班级群的前提是教师需要与各位家长成为“好友”,那么教师自身为了分享生活而开放的“朋友圈”就成为了一个公共领域(在教师未关闭朋友圈及屏蔽家长时),比较隐私的日常状态也可能随之成为家长的谈资,这个网络私域变成了公域后,或许会加重教师顾虑。
班级微信群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使得家校联络更加高效,有利于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一步的合作互动,在促进亲子交流与教学互动方面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并不否认随着班级微信群而得来的种种益处,但在学校与家长极力推进类似于班级微信群等家校联络的媒介的同时,应该本着“学生为本”的初衷去最优化利用平台,去避免以上可能出现的弊端。
作为教师,可以在确保可行的情况下适当地锻炼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作为家长,可以更多地只起到提醒作用,给予孩子更多空间去自我划分优先级地完成家庭作业;作为校方,明确规范微信班级群的管理制度来保障教师权益,也提供给老年家长配套的辅助措施(如:移动设备教学活动、纸质版通知代替在线通知等),同时需要为“留守儿童(特指与老年人一同生活的学生群体)”提供适时心理疏导......任何改善措施都应从“为学生所想,急家长所急”的角度来考虑,共同树立“相互尊重、成就孩子”的初心,也许这样方可避免以上弊端,使得班级微信群成“万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