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解读文本,是为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体验引导学生的解读,从而使文本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育人的功能。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文本、获取教益的效果。本文试图从教学中寻找规律,以期能更有效的提高文本解读的效果。
【关键词】文本 文本解读 方法 语文教师
什么是文本?文本是語文课堂的一种凭借,是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它既是一种凭借,老师就要在阅读教学中真正的体现,又是一个载体,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利用。什么是文本解读呢?文本解读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凭借感受力和想象力而披文入情,动情关照的独特的精神活动。文本解读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会文本的字中意及字外意。让文本自己说话,准确理解和感悟文本。怎样才能做到成功地解读文本呢?
一、站在《语文课程标准》的角度解读文本,掌握教学的难易程度
《语文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它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所以,要想做到准确解读文本,就必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掌握教学的难易程度。
二、站在读者的角度解读文本,领会文本的价值内涵
要想真正上好语文课,必须学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深入挖掘教材,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钻研出语文的味道来,这样才能上出有语文味道的课来。面对文本,教师首先要能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陌生化感知文本,不要先看参考书或有关教学资料,而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接触文本,用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平静地倾听文字的叙述,倾听作者的叙述,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之进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比如,捧起《一碗阳春面》,要感受母子三人逆境里团结、互助、坚强的精神和老板夫妇无声的爱心;走近《老王》,要向那善良淳朴而又平凡的小人物致敬;漫步于《荷塘月色》,要在月色下的荷塘边品味淡淡的喜悦与哀愁……总之,是要自主地领悟作品的内涵与情感,并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全面深刻的把握文本,而不是再依赖于空洞地教参。
三、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
要想成功地解读文本,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应该首当其中。因为文本解读中,不了解作者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孟子曾经说过:“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真正的文学作品都传达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感受,对作者的了解,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的理解文本,还可以更好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例如,教学《故乡》时,对小说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的理解无疑是教学的难点。这时,教师就需要了解鲁迅当时的思想状况,明确小说当时的写作背景,这样再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就容易多了。
四、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让预设更充分
学生是文本解读的最终主体,因为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解读文本。所以,教师必须顾及学生的解读能力、认知心理学习习惯等因素,以学生的角色走进文本。这是一种预想课堂教学过程的研读过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只有吃透教材,事先考虑在文本解读时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心应手。为此,教师只有全方位地预设才能适时关注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解读,在课堂上左右逢源。
五、站在教材的角度解读文本,合理安排课堂教学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回归教师的角色,把文本当做教材,从组织课堂教学的角度再次研读文本,对文本作“地毯式”的细究与深读,并达到“知根知底”的程度,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阅读教学)目标思考、解读,从而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建构知识体系,确立解读目标,探寻解读文本的方法与途径,挖掘其育人的效能。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借鉴教学参考资料,合理、有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解读《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可以另辟蹊径,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反复出现的“笑”这个词,分析比较不同人的“笑”的不同内涵和表现人物的不同作用,进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解读《南州六月荔枝丹》亦大可不必用传统地说明文教学程式进行,而是让学生在熟悉全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将全文缩写为一篇300字左右的说明短文,此时,再与原文对比,既学习了文章引述诗文和资料对于说明的作用和效果,还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真可谓一石多鸟。
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全面深入地把握、驾驭教材的基础之上才能做到的。教师如果只是蜻蜓点水般地碰一下教材,根本就发现不了文本中所隐含着的机要点、关键处。这样,怎么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地驾驭文本和组织教学呢?
(山西太原市体育运动学校;030001)
【关键词】文本 文本解读 方法 语文教师
什么是文本?文本是語文课堂的一种凭借,是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它既是一种凭借,老师就要在阅读教学中真正的体现,又是一个载体,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利用。什么是文本解读呢?文本解读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凭借感受力和想象力而披文入情,动情关照的独特的精神活动。文本解读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会文本的字中意及字外意。让文本自己说话,准确理解和感悟文本。怎样才能做到成功地解读文本呢?
一、站在《语文课程标准》的角度解读文本,掌握教学的难易程度
《语文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它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所以,要想做到准确解读文本,就必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掌握教学的难易程度。
二、站在读者的角度解读文本,领会文本的价值内涵
要想真正上好语文课,必须学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深入挖掘教材,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钻研出语文的味道来,这样才能上出有语文味道的课来。面对文本,教师首先要能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陌生化感知文本,不要先看参考书或有关教学资料,而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接触文本,用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平静地倾听文字的叙述,倾听作者的叙述,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之进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比如,捧起《一碗阳春面》,要感受母子三人逆境里团结、互助、坚强的精神和老板夫妇无声的爱心;走近《老王》,要向那善良淳朴而又平凡的小人物致敬;漫步于《荷塘月色》,要在月色下的荷塘边品味淡淡的喜悦与哀愁……总之,是要自主地领悟作品的内涵与情感,并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全面深刻的把握文本,而不是再依赖于空洞地教参。
三、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
要想成功地解读文本,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应该首当其中。因为文本解读中,不了解作者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孟子曾经说过:“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真正的文学作品都传达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感受,对作者的了解,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的理解文本,还可以更好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例如,教学《故乡》时,对小说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的理解无疑是教学的难点。这时,教师就需要了解鲁迅当时的思想状况,明确小说当时的写作背景,这样再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就容易多了。
四、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让预设更充分
学生是文本解读的最终主体,因为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解读文本。所以,教师必须顾及学生的解读能力、认知心理学习习惯等因素,以学生的角色走进文本。这是一种预想课堂教学过程的研读过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只有吃透教材,事先考虑在文本解读时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心应手。为此,教师只有全方位地预设才能适时关注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解读,在课堂上左右逢源。
五、站在教材的角度解读文本,合理安排课堂教学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回归教师的角色,把文本当做教材,从组织课堂教学的角度再次研读文本,对文本作“地毯式”的细究与深读,并达到“知根知底”的程度,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阅读教学)目标思考、解读,从而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建构知识体系,确立解读目标,探寻解读文本的方法与途径,挖掘其育人的效能。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借鉴教学参考资料,合理、有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解读《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可以另辟蹊径,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反复出现的“笑”这个词,分析比较不同人的“笑”的不同内涵和表现人物的不同作用,进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解读《南州六月荔枝丹》亦大可不必用传统地说明文教学程式进行,而是让学生在熟悉全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将全文缩写为一篇300字左右的说明短文,此时,再与原文对比,既学习了文章引述诗文和资料对于说明的作用和效果,还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真可谓一石多鸟。
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全面深入地把握、驾驭教材的基础之上才能做到的。教师如果只是蜻蜓点水般地碰一下教材,根本就发现不了文本中所隐含着的机要点、关键处。这样,怎么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地驾驭文本和组织教学呢?
(山西太原市体育运动学校;0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