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革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也是现代教学理论的新思想,是当今世界各个学科都在探讨的课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最高境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对于运用历史理论深入分析、认识、理解掌握复杂的、交叉的、矛盾的历史知识,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着眼点应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引导自学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鼓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着力点就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多少痕迹,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开始学生可能不习惯思考,不会提问题,所以首先,应让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构建出本课的知识网络,了解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其次,让他们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再次,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设计成问题,在课上,师生共同解决。这能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对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教师是“权威”,但教师的话并非句句“真知灼见”,由于教师个人知识能力及认识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甚至争论解决问题。
对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当前各种教学参考、学习辅导资料、习题让人目不暇接。一方面,要求教师慎重选择,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提高分析鉴别能力。即使是“权威”的课外资料在学习和使用中也会经常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如辅导资料与教材有矛盾或不同的参考资料有冲突,而习题的答案更是存在种种错误。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料时要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通过教学交流寻求解决。
二、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三、落实教师的指导地位,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现在提倡教师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其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所以以学生自学自悟为主的课堂教学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特别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只有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动机,并能敞开心扉,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因此教师要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学生初步掌握一节课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头脑中分散的知识点用“线”串起来,理顺知识的层次结构,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有系统性,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获得准确的历史概念。对于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及时指导修正,使教学朝着目标方向发展。
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学生在经历了问题的最初困惑到最后解决问题的曲折思维过程后,从中抽取规律,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规律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自学能力的运用创造机会,在历史教学中多注重设计历史的“典型事例”,使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学习,加深对同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实现知识的迁移。
如:对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高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他们发现问题,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对于运用历史理论深入分析、认识、理解掌握复杂的、交叉的、矛盾的历史知识,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着眼点应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引导自学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鼓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着力点就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多少痕迹,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开始学生可能不习惯思考,不会提问题,所以首先,应让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构建出本课的知识网络,了解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其次,让他们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再次,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设计成问题,在课上,师生共同解决。这能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对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教师是“权威”,但教师的话并非句句“真知灼见”,由于教师个人知识能力及认识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甚至争论解决问题。
对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当前各种教学参考、学习辅导资料、习题让人目不暇接。一方面,要求教师慎重选择,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提高分析鉴别能力。即使是“权威”的课外资料在学习和使用中也会经常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如辅导资料与教材有矛盾或不同的参考资料有冲突,而习题的答案更是存在种种错误。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料时要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通过教学交流寻求解决。
二、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三、落实教师的指导地位,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现在提倡教师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其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所以以学生自学自悟为主的课堂教学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特别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只有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动机,并能敞开心扉,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因此教师要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学生初步掌握一节课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头脑中分散的知识点用“线”串起来,理顺知识的层次结构,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有系统性,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获得准确的历史概念。对于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及时指导修正,使教学朝着目标方向发展。
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学生在经历了问题的最初困惑到最后解决问题的曲折思维过程后,从中抽取规律,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规律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自学能力的运用创造机会,在历史教学中多注重设计历史的“典型事例”,使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学习,加深对同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实现知识的迁移。
如:对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高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他们发现问题,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