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尔基的《海燕》,是一篇传统课文,教学这篇课文,朗读很重要。下面笔者谈几点朗读设想。《海燕》运用了象征手法,通篇出现的是海燕、暴风雨、乌云等具体“角色”。如果我们只按字面意思去读,便读不出作者要表达的情味。因此,必须调动朗读情绪。而要酝酿饱满的朗读情绪,先要认识文中的各个“角色”:风云雷电象征反动势力,波涛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力量,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反动腐朽势力的革命斗争,太阳象征光明的未来,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挖掘出这些“角色”的象征内涵,才能感情到位地表达作品深刻的寓意。然后还要进入到“角色”之中,驱使想象,表现文章的意境。我们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把自己当做海燕,“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高傲地飞翔,这时,我们仿佛看见了聚集的乌云、耀眼的闪电、汹涌的波浪,仿佛听见了震耳的雷声、怒号的海啸,同时意识到,一场暴风雨之后,天地将被洗刷得格外清亮,那时在清朗的天地间飞翔,该是怎样的舒适和愉快呀!这时,一种情绪自然萌动而出:迎接你,暴风雨!请快些打开一片清亮的天地吧!于是,我们会禁不住激昂豪放地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展开想象,才能很好地表现暴风雨到来之前各个时段海燕的心理和行为,也把作者的激情传递给听众,让听众感受作品中美的意境。
饱满的朗读情绪调动之后,还得注意体现这篇文章的朗读特色。
一是高昂的感情基调。文章通过对海燕的描绘,热情赞颂了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了反革命的丑恶嘴脸,抒发了渴望革命风暴的激情。全文朗读基调应以激昂高亢为主。但不能一味“唱高调”,应根据场景变化,适当变换朗读的语调。
全文按暴风雨渐次逼近的时间顺序,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前六个自然段),写暴风雨来临之前。起句先用平实凝重的语调描绘海面狂风大作、乌云聚集的景象,紧接着以偏高的语调描绘海燕的出现,它以勇敢的姿态,充满欢乐和热情,渴望暴风雨的到来。朗读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部分转用较低调,以表现它们在暴风雨到来之前的畏缩和恐惧。第六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再用上扬的语调描述“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第二部分(7~11五个自然段),写暴风雨逼近之时。朗读乌云压向海面、雷声轰响、狂风肆虐的场面,用降抑调;朗读海燕勇敢地搏击狂风和海浪,充满信心地迎接暴风雨,用欢快、豪迈、渐趋高昂的语调。第三部分(最后五个自然段),写暴风雨即将来临。这部分的朗读宜先采用低平调描述乌云、闪电与大海搏斗的场景,继而采用激越高亢的语调朗读胜利的预言家海燕的呼唤。
把握好全文激昂高亢的朗读基调,同时注意语调在抑扬之间的适时切换,能更好地抒发作者对海鸥、海鸭、企鹅的嘲讽,对狂风、乌云的藐视,对太阳、暴风雨的向往和对海燕的歌颂。
二是丰富的强调重音。朗读时,要特别处理好这篇文章中较为丰富的强调重音。文中的强调重音主要包括这样一些:
反映象征性形象的词语重音。全文中的“狂风、乌云、海燕、暴风雨、海鸥、海鸭、企鹅、雷声、波浪”等词语要重读,以体现它们的象征意义。 比喻性词语重音。第一、二段和第九段描写了迅捷 飞翔的海燕,其中的喻体“黑色的闪电”“箭”要重读;第十三段用了三个比喻,其中的喻体“火焰”“金箭”“火舌”要重读,突出鲜明的形象感。对比性词语重音。如第四到第六段中海鸥的“恐惧”、海鸭的“吓坏”、企鹅的“畏缩”,与海燕的“勇敢”“自由自在”构成对比重音,通过它们不同行为的对比,突出海燕大无畏的精神气概。
情感重音。如第十一段末尾的“遮不住的”朗读时要提高音量,表达海燕相信光明一定会到来的坚定信念。全文最后一段,要完全放开声音,以最强音朗读,尤其突出“暴风雨”“猛烈”,酣畅淋漓地迸发出海燕对暴风雨的热切呼唤和炽热的战斗激情。
三是诗一般分明的节奏。《海燕》形式上有散文的外观,但本质上属于诗,除了有诗的意境,给人美感和想象外,还有诗的语言和诗的韵律。朗读时要根据这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反复品味文章中精练、形象、饱含激情的语言,努力表现其内在的节奏感。大体上说,全文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宜用中速,第二部分要渐快,第三部分要由快渐慢。而每一部分由于描写内容的变化,节奏又可以作不同的安排。拿第三部分来说,先用中速偏快的节奏朗读暴风雨就要来临时海面上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乌云像火焰、闪电似金箭,大海抓住闪电“将它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变幻的景象。接着,以略快的节奏朗读海燕的呼唤:“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句末上扬,体现海燕极度兴奋欢快之情。下一小节,似电影里的旁白,中速,声音内收,为下句的呼喊蓄势。最后一句,以稍慢的节奏、雄壮豪迈的语势,力度十足地从心底呼喊而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表达海燕强烈的祈求和祝愿。
节奏感的体现,也与句中音步的划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把这篇散文当做诗的话,那么,每一个标点前的诗行中通常都可以划分出二到三个或四个音步。比如开头一小节: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又如最后三小节中的音步可以这样划分: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 飞翔;这是/ 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些音步间的停顿虽较短暂,却能使节奏分明, 让人品味到荡气回肠的语言的音乐美。
饱满的朗读情绪调动之后,还得注意体现这篇文章的朗读特色。
一是高昂的感情基调。文章通过对海燕的描绘,热情赞颂了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了反革命的丑恶嘴脸,抒发了渴望革命风暴的激情。全文朗读基调应以激昂高亢为主。但不能一味“唱高调”,应根据场景变化,适当变换朗读的语调。
全文按暴风雨渐次逼近的时间顺序,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前六个自然段),写暴风雨来临之前。起句先用平实凝重的语调描绘海面狂风大作、乌云聚集的景象,紧接着以偏高的语调描绘海燕的出现,它以勇敢的姿态,充满欢乐和热情,渴望暴风雨的到来。朗读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部分转用较低调,以表现它们在暴风雨到来之前的畏缩和恐惧。第六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再用上扬的语调描述“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第二部分(7~11五个自然段),写暴风雨逼近之时。朗读乌云压向海面、雷声轰响、狂风肆虐的场面,用降抑调;朗读海燕勇敢地搏击狂风和海浪,充满信心地迎接暴风雨,用欢快、豪迈、渐趋高昂的语调。第三部分(最后五个自然段),写暴风雨即将来临。这部分的朗读宜先采用低平调描述乌云、闪电与大海搏斗的场景,继而采用激越高亢的语调朗读胜利的预言家海燕的呼唤。
把握好全文激昂高亢的朗读基调,同时注意语调在抑扬之间的适时切换,能更好地抒发作者对海鸥、海鸭、企鹅的嘲讽,对狂风、乌云的藐视,对太阳、暴风雨的向往和对海燕的歌颂。
二是丰富的强调重音。朗读时,要特别处理好这篇文章中较为丰富的强调重音。文中的强调重音主要包括这样一些:
反映象征性形象的词语重音。全文中的“狂风、乌云、海燕、暴风雨、海鸥、海鸭、企鹅、雷声、波浪”等词语要重读,以体现它们的象征意义。 比喻性词语重音。第一、二段和第九段描写了迅捷 飞翔的海燕,其中的喻体“黑色的闪电”“箭”要重读;第十三段用了三个比喻,其中的喻体“火焰”“金箭”“火舌”要重读,突出鲜明的形象感。对比性词语重音。如第四到第六段中海鸥的“恐惧”、海鸭的“吓坏”、企鹅的“畏缩”,与海燕的“勇敢”“自由自在”构成对比重音,通过它们不同行为的对比,突出海燕大无畏的精神气概。
情感重音。如第十一段末尾的“遮不住的”朗读时要提高音量,表达海燕相信光明一定会到来的坚定信念。全文最后一段,要完全放开声音,以最强音朗读,尤其突出“暴风雨”“猛烈”,酣畅淋漓地迸发出海燕对暴风雨的热切呼唤和炽热的战斗激情。
三是诗一般分明的节奏。《海燕》形式上有散文的外观,但本质上属于诗,除了有诗的意境,给人美感和想象外,还有诗的语言和诗的韵律。朗读时要根据这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反复品味文章中精练、形象、饱含激情的语言,努力表现其内在的节奏感。大体上说,全文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宜用中速,第二部分要渐快,第三部分要由快渐慢。而每一部分由于描写内容的变化,节奏又可以作不同的安排。拿第三部分来说,先用中速偏快的节奏朗读暴风雨就要来临时海面上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乌云像火焰、闪电似金箭,大海抓住闪电“将它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变幻的景象。接着,以略快的节奏朗读海燕的呼唤:“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句末上扬,体现海燕极度兴奋欢快之情。下一小节,似电影里的旁白,中速,声音内收,为下句的呼喊蓄势。最后一句,以稍慢的节奏、雄壮豪迈的语势,力度十足地从心底呼喊而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表达海燕强烈的祈求和祝愿。
节奏感的体现,也与句中音步的划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把这篇散文当做诗的话,那么,每一个标点前的诗行中通常都可以划分出二到三个或四个音步。比如开头一小节: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又如最后三小节中的音步可以这样划分: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 飞翔;这是/ 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些音步间的停顿虽较短暂,却能使节奏分明, 让人品味到荡气回肠的语言的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