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学古诗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l1108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展现古诗的深刻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诗配画,乐配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从无声到有声,从无形到有形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诗的意境出发,让学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去感受,去思考。然后有所感,有所悟,欣赏之中出见解,思考当中有交流。在品味古诗内容的同时,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思想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增强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学习古诗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审意境之美;情景交融;身临其境;理解内涵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学生明白诗句的本意,最主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學生起初喜欢的往往是它的韵律美,朗朗上口且不冗赘,可在教学中这是不够的。古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流传至今不仅仅只是它的形式美,它的思想内涵,锦笔生花的功力不亚于画师手下的画面,琴师手下的琴弦。让小学生由简单的喜欢它的上口到真正喜欢它的意境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去表达诗中所叙,去揣摩其中思想感情,才能与诗句共鸣。
  一、古诗是琴,是画,有声有色
  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记忆力强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先用古诗的韵律美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文字韵律上得到满足,接下来再领会诗句的意思。比如,学《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可把诗句内容讲成故事,然后配上音乐让学生体会,在音乐中出示画面:作者乘船回头遥望岸上,汪伦在岸上唱歌作别,水浮船起,一道道水波传递着汪伦对作者的嘱托和不舍。作者回眸之间流露出的感动尽情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时让学生想象一下两人之间会说什么,假如你是汪伦你会说什么,假如你是作者你又会说什么,说出你的感慨。这样,整首诗的场景就有声有色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故事丰富了,人物的感情鲜活了,诗句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明了,整个课堂就像情景演出,让学生身临其境。
  二、自主创设情境,情景交融
  古诗要表达思想感情都要借事或景,叙事就会有情节,写景就会有画面。叙事诗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述故事给大家听,自己发表见解评价故事中的人或事。比如《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讲述渔者怎样的艰辛,想象一下食鱼者的享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学生自己就是作者,可以穿越时空和古人对话,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言而喻了。
  动静结合,声情并茂古诗含蓄、深奥,有些情境不容易被小学生理解,但抽象的意境让学生感觉确实很美,却又抓不住,摸不着,猜不透。比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感觉很美,可美在哪里呢?诗中的山没有特点,山中的小屋也没有描述,只有枫林似乎还是一处不错的景色,但它不能代表整首诗的意境啊!细细品味后引导学生:山中伸向远处歪歪斜斜的小路通往大山深处冒着炊烟的人家,袅袅炊烟和白云相连。可以想象,小屋主人归来沿青石板路回到小屋生火做饭的情景。而“我”当然要停车欣赏火红的枫林了。前两句虽然只是静态的景物描写,却给人足够的遐想空间。在这幅静态的山水画中,我们可以任意的去勾勒动态场面。所以教学中,教师可以动静结合,让学生去遐想,去感触,让诗的意境“活”起来,让诗的画面“动”起来。
  三、注重诗句感情色彩的出处
  诗人的每首诗都不是单纯的叙事写景,它主要是通过叙事写景来抒发个人感情。在教学中,讲解体会诗的感情色彩和诗人所在的历史时代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故事有它特定的历史环境,课堂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再从诗句中斟词酌句,品味诗意,最后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学王安石的诗,诗人生活在那样一个腐朽堕落的封建王朝,诗人对现实生活极度不满,所以他的诗大多忧国忧民,具有政治色彩。而李白生活在政治经济相对稳定的盛世时期,所以他的诗多以赞美和思乡为主。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诗句,重点是要理解诗句的思想感情,了解诗句的时代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诗句情境当中,这样学到的古诗才有血有肉,才能体会诗句所赋予的生命力。
  四、情景交融,激发兴趣
  小学生起初对故事的兴趣只停留在形式上,朗朗上口,和仄押韵,但小孩记得快忘得也快,原因就是不理解,背诵起来出口成章,但不知所云,更别说所以云。在教学中,我们应借助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比如学《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青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出示画面,按画面去讲解体会,让学生想象小孩垂钓时怕鱼儿不上钩时的各种动作和表情。在课堂上学生有交流,有表演,有欣赏,有想象,整个课堂在兴趣中开始,在兴趣中进行,在兴趣中收获理解。
  五、有感而发,理解诗句内涵
  古诗是借描写抒发感情,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字面上,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古诗句的意思作为重点,从而来解决抒发感情这一难点。让学生知道古诗词中没有单纯的描写,都要借描写表达一种思想感情,无论借物咏志还是借景抒情。故事内容是载体,思想感情才是内涵。
  古诗能激发小学生对语言艺术的兴趣。教学中以此为契机,教师用情景交融的教学手段,带学生走进古诗所展现给我们的意境,产生感情,与古人交流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让学生由对古诗形式的赞赏升华到对古诗内涵的欣赏,这才是教学目的。
  (编辑:马梦杰)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大语文”的教学观念,“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应来源于生活,重视诗歌教学,引导学生多一些诗歌的修养,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多的是多了一份诗情和文才,并反过来指导学生的生活,“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关键词】诗情;修养;垂青;诵读;实践;激励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专家尹建莉曾经指出:“被诗歌滋养的孩子,得
【摘要】教师是推进教育改革的核心力量,近年来我国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呈现逐渐关注,不断深化的趋势。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倾听拔节的声音——初中初任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一书,是一本关注初任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著作,该书采用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以初中初任语文教师为研究对象,以其专业成长为研究领域,对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的细化和深入做了有益的探索,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思考性。  【关键词】初任教
【摘要】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备课、上课、反思等教学常规的执行过程,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途径。创新方法思路、巧用智慧举措,教师的常规工作高效出彩,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增长。这正是执行教学常规与促进专业发展的互惠效果。  【关键词】教学常规;专业发展;教学智慧;备课;上课;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如何在
【摘要】我们的教学主张“以学定教”,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呈现学生的学习过程。那么,我们的课堂必须是以生为本的课堂,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略读课文就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的语言材料。本文试图通过在第三学段略读课文教学中有效运用各类“学习单”:“课前巧用预习导学单”“课中妙用学习理解单”“课后善用阅读拓展单”,让不同类型的学习单轮番助阵,呈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精彩课堂。  【关键词】学习单;略读课
【摘要】语文学科是广博精深的学科,其中既蕴含丰富的情感因子,更富有深邃的学习方法。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优化教学思路,将三维目标的教学落实在点滴教学中,从而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既获取知识,更内化情感,掌握方法,使自己得以全方位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三维目标;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三维目标,也就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摘要】人们通过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的想象基本上都属于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是一种低层次的想象;我们可以通过正确教育对其进行更正,使其向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的现实性方向改变,即发展想象的更高等级,使儿童发现和再造新的形象。我们从语文教学方面来谈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 创造;思维;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 “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乃至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2011年版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充实并细化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相关内容,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大有可为;同时还提出“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掌握了猜灯谜的方法后,亲
【摘要】自然界中,花的纤柔是一种姿态,树的挺拔是一种姿态,山的沉稳是一种姿态,水的灵动也是一种姿态。作为一门学科在课程教学中也应有自身独有的姿态。苏教版小学教材中有数篇科普类课文,分散在各个年级中。低中年级的科普童话、小品文等将科普知识融入生动的故事中,趣味性强,富有感染力。高年级的科普文则带有了说明文的特点,体现了小学与初中教材内容的过渡衔接,它们的语言简洁,表达严谨,少了有趣的故事情节。这类文
【摘要】初中生告别小学,进入更为系统的阶段性学习,而初中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体现的愈加明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逐渐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而传统教学“一刀切”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语文课堂,对于学生参差不齐的语文水平只会起到恶化作用。对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即分层教学法,通过分层教学可以有效改善初中语文教学水平高低不一,层次机构不明显的问题,真正做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学科,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日后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本文主要想通过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包括多媒体教学、提高阅读水平和展开兴趣小组等教育形式,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丰富多彩,以达到最终培养孩子自主的学习习惯和调动学习兴趣的目的。  【关键词】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阅读能力;兴趣小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高尔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