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生产体系的不断演进,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中间产品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本文主要针对我国中间产品贸易产生的现实条件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 中间产品;贸易;现实条件
我国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投身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中间产品贸易规模越来越大,日益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加工和贸易基地。近年来我国中间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中间产品贸易已成为我省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在感受中间产品贸易给我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其带来的一些消极的影响。事物的存在必有其两面性,中间产品贸易对我国的经济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国际分工的扩大加深了全球的生产性组织,而全球生产性活动强化了中间产品贸易。进口或出口货物在到达最终消费者之前需要进一步加工才能进行消费的商品为中间产品贸易[1]。中间产品贸易产生的背景是全球生产网络格局形成。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跨国公司海外扩张等驱动力的作用下,逐渐形成全球生产网络。
一、我国中间产品贸易产生的现实条件
以往在同一地方完成的最终产品生产,现在则会把生产流程分解,把不同的生产阶段分散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来进行,以确保每一环节及每一道工序都能在最具优势的区域完成,从而形成同一产品不同国家的厂商或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跨国公司内部子公司共同参与完成的一体化生产格局[2]。在这种生产格局下,中间产品贸易量迅速增长。中间产品贸易有别于传统国际贸易,首先介绍其产生的现实条件。从产品的性能讲能够发生中间产品贸易的产品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产品本身具有可分性,即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工序在空间上具有可分性:产品的生产过程能分为多少生产阶段,拆分开来需要多少零部件,部件的生产需要经过多少工艺加工阶段,需要什么质量的售后服务,显然不同产品具有不同的特点。有的易于拆分,如一般机械产品,这也是在分析中间产品贸易时,机械、电子等行业高于化工等其他行业的主要原因。而有的产品生产过程则因生产特点不易拆分,如铸铁与炼钢就需要生产过程的一体化,因此其中间产品贸易不显著。
第二,技术进步,即生产过程分解的可能依赖于产业的生产技术;促进生产过程跨越国界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产品的研发与营销投入加大。随着技术更新的加快,企业若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集中力量不断创新,致力于核心业务,由此导致许多跨国公司将研发、营销、营运管理部门保留在发达国家,而把制造与售后服务等生产环节转移出去。其次,不同产业在某些零部件与生产工序上出现通用性的生产,从而一个生产区可以为多个产业服务,而在这些中间产品的生产上各个产业彼此相似,如计算机晶片是为计算机而生产,但也可廣泛运用于汽车、飞机等多种产品。这样的技术使不同产业可以享用同样的资源,使用同样技术产生的中间产品,从而客观上形成了产品生产过程的分离。
第三,依据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状况,按生产阶段过程对生产要素不同的偏好要求安排在相应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以资源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为基础的要素成本差异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将垂直专业化生产链延伸至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因素,产品在生产环节与零部件的生产可以拆分以后,由于不同的生产环节与零部件的生产技术含量不一样,生产的方法不一样,因而使用要素的相对比例也不一样,有些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资本的比例较高,因而是资本密集型,有些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劳动的比例较高,因而是劳动密集型。相对而言,资本密集的生产环节与零部件应置于资本丰裕的国家,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与零部件应置于劳动丰裕的国家。所以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是中间产品发展的客观基础。
二、应对策略
(一)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
就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现状而言,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单纯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知识密集型产品生产能力明显短缺。如不能实现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和外贸结构的跨越式优化,将面临贸易条件恶化的挑战,导致出口增量不增收,将使加工贸易的创汇能力受到限制。为此,我国应创新招商方式和机制,以发展高新产业为重点,不断提高吸收外资的技术含量,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积极承接以 IT 产业为代表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吸引跨国公司把技术含量高、增值率高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中心转移到地方。
重点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 500 强企业来我国设立生产制造基地、配套基地、服务业外包基地、培训基地及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附加价值高和关联度大的高新技术产业、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的转变[3]。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战略性任务。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伴随着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将会催生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达国家普遍提出实行“再工业化”,其主要方向是发展新能源和“低碳产业”,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纷纷制定“低碳经济”计划,并投以巨资。
(二)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改善贸易条件
继续支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尤其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以提高机电产品出口的附加值。同时要促进符合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的机电产品进口,尤其要鼓励一般贸易项下机电产品进口和技术引进;要积极为企业扩大进口提供信息、搭建平台;研究完善扩大进口的配套政策措施,如关税的优惠、财政金融扶助、简化办事程序、提高通关效率等。同时,针对国外对精密仪器、高新技术产品、核心技术的各种限制,协助企业协商疏通进口渠道,克服其自身难以解决的障碍;鼓励企业在引进关键技术或设备的同时,向国外寻求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扩大智力资本的进口。此外,要限制引进非关键设备和国内已具备研究开发能力的技术,禁止引进高能耗、高污染和已被淘汰的落后装备与技术;进而全面调整机电产品进出口商品结构。
参考文献
[1]陈万灵,唐玉萍. 世界经济危机对广东加工贸易及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版,2010(1):5-14.
[2]陈延林.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策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2): 50-54.
[3]汪田娇.广东外贸的发展危机与转型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0(6).
(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关键词】 中间产品;贸易;现实条件
我国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投身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中间产品贸易规模越来越大,日益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加工和贸易基地。近年来我国中间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中间产品贸易已成为我省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在感受中间产品贸易给我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其带来的一些消极的影响。事物的存在必有其两面性,中间产品贸易对我国的经济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国际分工的扩大加深了全球的生产性组织,而全球生产性活动强化了中间产品贸易。进口或出口货物在到达最终消费者之前需要进一步加工才能进行消费的商品为中间产品贸易[1]。中间产品贸易产生的背景是全球生产网络格局形成。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跨国公司海外扩张等驱动力的作用下,逐渐形成全球生产网络。
一、我国中间产品贸易产生的现实条件
以往在同一地方完成的最终产品生产,现在则会把生产流程分解,把不同的生产阶段分散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来进行,以确保每一环节及每一道工序都能在最具优势的区域完成,从而形成同一产品不同国家的厂商或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跨国公司内部子公司共同参与完成的一体化生产格局[2]。在这种生产格局下,中间产品贸易量迅速增长。中间产品贸易有别于传统国际贸易,首先介绍其产生的现实条件。从产品的性能讲能够发生中间产品贸易的产品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产品本身具有可分性,即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工序在空间上具有可分性:产品的生产过程能分为多少生产阶段,拆分开来需要多少零部件,部件的生产需要经过多少工艺加工阶段,需要什么质量的售后服务,显然不同产品具有不同的特点。有的易于拆分,如一般机械产品,这也是在分析中间产品贸易时,机械、电子等行业高于化工等其他行业的主要原因。而有的产品生产过程则因生产特点不易拆分,如铸铁与炼钢就需要生产过程的一体化,因此其中间产品贸易不显著。
第二,技术进步,即生产过程分解的可能依赖于产业的生产技术;促进生产过程跨越国界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产品的研发与营销投入加大。随着技术更新的加快,企业若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集中力量不断创新,致力于核心业务,由此导致许多跨国公司将研发、营销、营运管理部门保留在发达国家,而把制造与售后服务等生产环节转移出去。其次,不同产业在某些零部件与生产工序上出现通用性的生产,从而一个生产区可以为多个产业服务,而在这些中间产品的生产上各个产业彼此相似,如计算机晶片是为计算机而生产,但也可廣泛运用于汽车、飞机等多种产品。这样的技术使不同产业可以享用同样的资源,使用同样技术产生的中间产品,从而客观上形成了产品生产过程的分离。
第三,依据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状况,按生产阶段过程对生产要素不同的偏好要求安排在相应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以资源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为基础的要素成本差异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将垂直专业化生产链延伸至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因素,产品在生产环节与零部件的生产可以拆分以后,由于不同的生产环节与零部件的生产技术含量不一样,生产的方法不一样,因而使用要素的相对比例也不一样,有些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资本的比例较高,因而是资本密集型,有些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劳动的比例较高,因而是劳动密集型。相对而言,资本密集的生产环节与零部件应置于资本丰裕的国家,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与零部件应置于劳动丰裕的国家。所以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是中间产品发展的客观基础。
二、应对策略
(一)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
就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现状而言,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单纯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知识密集型产品生产能力明显短缺。如不能实现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和外贸结构的跨越式优化,将面临贸易条件恶化的挑战,导致出口增量不增收,将使加工贸易的创汇能力受到限制。为此,我国应创新招商方式和机制,以发展高新产业为重点,不断提高吸收外资的技术含量,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积极承接以 IT 产业为代表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吸引跨国公司把技术含量高、增值率高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中心转移到地方。
重点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 500 强企业来我国设立生产制造基地、配套基地、服务业外包基地、培训基地及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附加价值高和关联度大的高新技术产业、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的转变[3]。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战略性任务。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伴随着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将会催生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达国家普遍提出实行“再工业化”,其主要方向是发展新能源和“低碳产业”,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纷纷制定“低碳经济”计划,并投以巨资。
(二)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改善贸易条件
继续支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尤其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以提高机电产品出口的附加值。同时要促进符合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的机电产品进口,尤其要鼓励一般贸易项下机电产品进口和技术引进;要积极为企业扩大进口提供信息、搭建平台;研究完善扩大进口的配套政策措施,如关税的优惠、财政金融扶助、简化办事程序、提高通关效率等。同时,针对国外对精密仪器、高新技术产品、核心技术的各种限制,协助企业协商疏通进口渠道,克服其自身难以解决的障碍;鼓励企业在引进关键技术或设备的同时,向国外寻求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扩大智力资本的进口。此外,要限制引进非关键设备和国内已具备研究开发能力的技术,禁止引进高能耗、高污染和已被淘汰的落后装备与技术;进而全面调整机电产品进出口商品结构。
参考文献
[1]陈万灵,唐玉萍. 世界经济危机对广东加工贸易及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版,2010(1):5-14.
[2]陈延林.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策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2): 50-54.
[3]汪田娇.广东外贸的发展危机与转型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0(6).
(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