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接纳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诚交往、共同探讨、获得知识的互动过程。思维的激活、灵性的喷发源于交流对话的启迪、碰撞,只有深层次地交流对话才有闪光的生成。在这样的课堂中,随时可能发生一些教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事情,打乱预设的教学思路。那么,如何看待越来越多的课堂“意外”?应发挥教师的智慧,适时调控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捕捉课堂生成出来有价值的资源,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与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独到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张扬学生独特的个性,这样才能激活课堂。
二、案例描述
在教学一年级“统计”活动中,在做到统计本小组同学喜爱的水果并记录时,首先,我按照事先的预设,问学生:“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记录本小组同学喜爱的各种水果的数据呢?”原以为学生会说用符号、举手等方法,没想到“小精灵”刘羽彤第一个抢着说:“把每种水果画在黑板上,每个人上黑板画一笔,只能画一笔。”他刚说完,班里的“小博士”孙杰就迫不及待地说:“我同意刘羽彤的方法,但我有更好的方法,让第一排两个同学告诉第二排他们喜欢什么水果,第二排再告诉第三排,一直到最后一排,这样简单又方便。”接着“数学大将”吴旭说:“我觉得可以在小组内举手表示。”这时细心的班长杨沁园响亮地反驳说:“举手不好,有时会看不清楚,我觉得还是起立好。”本以为只是一道练习题,没想到一年级的学生却有如此大的关注,并且他们都能在评价别人的方法同时,提出自己不同的独特见解,看来真的是不能低估他们的能力。
本来我准备让同学们先讨论最优方法再实施统计,这样省时又有效,可是,看着同学们跃跃欲试的样子,我临时决定让同学们延时评价,要让他们先试一试,在体验的同时自己去感知与思考。这样的想法瞬间闪过即成形。于是当场任命以上四位同学为组长,各用组长的方法试一试,还有五分钟下课,如果能完成,就准时下课,如果不能完成,要等到解决完问题才能下课。顿时,课堂里活跃起来,看着小组长们忙碌的身影,我想:这样的课堂多好,谁还会不学呢?很快,第一种方法成功了,小朋友兴奋极了,其他组开始着急了。接着第三种方法有结果了,但是由于有一位同学举了三次手,所以数据不对,又重做了一遍才对。后来第四种方法也有了结果。下课铃响了,其他三个组的小朋友都高兴地下课玩去了,只有第二组同学没下课。
“孙杰的方法行不通!”
“我不懂他的方法。”
“他们不配合。”……
还没等我发问,同学们纷纷告状,孙杰急切解释。因为同学们不能理解孙杰的想法,还有人认为这种方法不好,不配合,再看孙杰,只好自己拿着书跑前跑后,很是着急的样子。
在同学们求助的目光中,我想是引导学生评价的时候了,于是不紧不慢地问:“谁能说说你们为什么认为这种方法行不通,或不懂呢?”
“当第一排的同学告诉第二排同学的时候,没问题,但是当第二排同学告诉第三排同学的时候就应该加上第一排同学喜欢的水果,这样会错。”
“我们组的方法没有其他组的方法那样清楚,大家都不知道其他同学喜爱的水果。”
孙杰在聆听了其他同学的发言之后,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观察到这,我打断了同学们的发言,追问到:“谁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孙杰先若有所思,而后又坚定地说:“我想换一种方法,可能是我的方法有的同学不懂。”
“那你想换什么方法?”
“把水果都画在黑板上,用起立的方法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
“为什么这样就好呢?”
“这样可以让每个同学都只能起立一次,大家都看得见。”
“你们觉得呢?”
“可以。”“同意。”“行。”
这次在孙杰的组织下一次成功,同学们都会心地笑了。
“为什么你们第二次会成功呢?”
“因为我们都懂。”
“因为我们同意组长的方法。”
“因为我们团结了。”
三、案例反思
这些七八岁的孩子,一切的学习都是在体验中成长的,合作、交流、信任、探究是多么重要啊!这一刻,我也和孩子们一样开心的笑了,不仅是为了一道题,更多的是我作为教师在低年级评价习惯养成策略研究中所感受到教育的幸福吧!说起幸福,原总以为太遥远,其实细想想,只要有心,幸福就在你身边!
反思这件事,我的思绪在激动之余更多的是有了一份对教育、对教学的感悟,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评价习惯的养成策略也有了一些思考与认识:
1. 方法多样时,引导学生在焦点处延时动态评价
低年级的学生在开放状的课堂思考中会出现不同的方法,这时的延时动态评价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如上述事例中学生在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收集数据时的兴奋,第一组的成功与第二组的失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滞后的延时动态评价更有利于学生讨论与思考自己行为的正确性,从而逐步在反思中找到问题的症结之所在。
2. 课堂争议时,引导学生在盲点处适时多元评价
上述事件中,学生刚开始并没有想到有问题出现,也没有想到要找老师,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随着调查过程的实施,学生逐步感到问题出现,以致不能完成任务,在经过争议之后,他们迫不及待地希望老师给予指导。这种心态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是常见的,但是这里我并没有直接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是引导学生找寻问题的盲区“为什么不行?”让同学们自己分析问题的原因,继而促使孙杰在别人的评价中自己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地独立思考,不断在自我发展。这件事对孙杰的触动很大,在以后的课堂中,他的思考也越来越完善了,他在活动中的组织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3. 自主探求时,引导学生在难点处分时差异评价
低年级学生在自主探究时,由于受知识、能力的限制,在实践操作中才会发现自己的方法还有待于完善。课堂上出问题是研究的必然,关键是如何在学生问题的难点处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评价去解决问题。可以在难点产生的前后进行分时差异评价,促使学生在评价的差异中完善自己的方法。孙杰之所以会想到其他方法,一是受其他组方法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到了本组的其他同学评价的影响,这样的分时评价激发了他的数学思考。
总之,小学低年级学生是乐于评价、喜于评价的,但是评价作为一种学习习惯,在它的养成策略上需要教师和学生互动共生,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问题优效地选择评价的时机与方法。孙杰这组虽迟下课五分钟,但是他们的收获也许是五十分钟也未必能获得的!
(靖江市东兴中心小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接纳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诚交往、共同探讨、获得知识的互动过程。思维的激活、灵性的喷发源于交流对话的启迪、碰撞,只有深层次地交流对话才有闪光的生成。在这样的课堂中,随时可能发生一些教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事情,打乱预设的教学思路。那么,如何看待越来越多的课堂“意外”?应发挥教师的智慧,适时调控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捕捉课堂生成出来有价值的资源,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与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独到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张扬学生独特的个性,这样才能激活课堂。
二、案例描述
在教学一年级“统计”活动中,在做到统计本小组同学喜爱的水果并记录时,首先,我按照事先的预设,问学生:“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记录本小组同学喜爱的各种水果的数据呢?”原以为学生会说用符号、举手等方法,没想到“小精灵”刘羽彤第一个抢着说:“把每种水果画在黑板上,每个人上黑板画一笔,只能画一笔。”他刚说完,班里的“小博士”孙杰就迫不及待地说:“我同意刘羽彤的方法,但我有更好的方法,让第一排两个同学告诉第二排他们喜欢什么水果,第二排再告诉第三排,一直到最后一排,这样简单又方便。”接着“数学大将”吴旭说:“我觉得可以在小组内举手表示。”这时细心的班长杨沁园响亮地反驳说:“举手不好,有时会看不清楚,我觉得还是起立好。”本以为只是一道练习题,没想到一年级的学生却有如此大的关注,并且他们都能在评价别人的方法同时,提出自己不同的独特见解,看来真的是不能低估他们的能力。
本来我准备让同学们先讨论最优方法再实施统计,这样省时又有效,可是,看着同学们跃跃欲试的样子,我临时决定让同学们延时评价,要让他们先试一试,在体验的同时自己去感知与思考。这样的想法瞬间闪过即成形。于是当场任命以上四位同学为组长,各用组长的方法试一试,还有五分钟下课,如果能完成,就准时下课,如果不能完成,要等到解决完问题才能下课。顿时,课堂里活跃起来,看着小组长们忙碌的身影,我想:这样的课堂多好,谁还会不学呢?很快,第一种方法成功了,小朋友兴奋极了,其他组开始着急了。接着第三种方法有结果了,但是由于有一位同学举了三次手,所以数据不对,又重做了一遍才对。后来第四种方法也有了结果。下课铃响了,其他三个组的小朋友都高兴地下课玩去了,只有第二组同学没下课。
“孙杰的方法行不通!”
“我不懂他的方法。”
“他们不配合。”……
还没等我发问,同学们纷纷告状,孙杰急切解释。因为同学们不能理解孙杰的想法,还有人认为这种方法不好,不配合,再看孙杰,只好自己拿着书跑前跑后,很是着急的样子。
在同学们求助的目光中,我想是引导学生评价的时候了,于是不紧不慢地问:“谁能说说你们为什么认为这种方法行不通,或不懂呢?”
“当第一排的同学告诉第二排同学的时候,没问题,但是当第二排同学告诉第三排同学的时候就应该加上第一排同学喜欢的水果,这样会错。”
“我们组的方法没有其他组的方法那样清楚,大家都不知道其他同学喜爱的水果。”
孙杰在聆听了其他同学的发言之后,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观察到这,我打断了同学们的发言,追问到:“谁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孙杰先若有所思,而后又坚定地说:“我想换一种方法,可能是我的方法有的同学不懂。”
“那你想换什么方法?”
“把水果都画在黑板上,用起立的方法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
“为什么这样就好呢?”
“这样可以让每个同学都只能起立一次,大家都看得见。”
“你们觉得呢?”
“可以。”“同意。”“行。”
这次在孙杰的组织下一次成功,同学们都会心地笑了。
“为什么你们第二次会成功呢?”
“因为我们都懂。”
“因为我们同意组长的方法。”
“因为我们团结了。”
三、案例反思
这些七八岁的孩子,一切的学习都是在体验中成长的,合作、交流、信任、探究是多么重要啊!这一刻,我也和孩子们一样开心的笑了,不仅是为了一道题,更多的是我作为教师在低年级评价习惯养成策略研究中所感受到教育的幸福吧!说起幸福,原总以为太遥远,其实细想想,只要有心,幸福就在你身边!
反思这件事,我的思绪在激动之余更多的是有了一份对教育、对教学的感悟,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评价习惯的养成策略也有了一些思考与认识:
1. 方法多样时,引导学生在焦点处延时动态评价
低年级的学生在开放状的课堂思考中会出现不同的方法,这时的延时动态评价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如上述事例中学生在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收集数据时的兴奋,第一组的成功与第二组的失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滞后的延时动态评价更有利于学生讨论与思考自己行为的正确性,从而逐步在反思中找到问题的症结之所在。
2. 课堂争议时,引导学生在盲点处适时多元评价
上述事件中,学生刚开始并没有想到有问题出现,也没有想到要找老师,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随着调查过程的实施,学生逐步感到问题出现,以致不能完成任务,在经过争议之后,他们迫不及待地希望老师给予指导。这种心态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是常见的,但是这里我并没有直接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是引导学生找寻问题的盲区“为什么不行?”让同学们自己分析问题的原因,继而促使孙杰在别人的评价中自己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地独立思考,不断在自我发展。这件事对孙杰的触动很大,在以后的课堂中,他的思考也越来越完善了,他在活动中的组织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3. 自主探求时,引导学生在难点处分时差异评价
低年级学生在自主探究时,由于受知识、能力的限制,在实践操作中才会发现自己的方法还有待于完善。课堂上出问题是研究的必然,关键是如何在学生问题的难点处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评价去解决问题。可以在难点产生的前后进行分时差异评价,促使学生在评价的差异中完善自己的方法。孙杰之所以会想到其他方法,一是受其他组方法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到了本组的其他同学评价的影响,这样的分时评价激发了他的数学思考。
总之,小学低年级学生是乐于评价、喜于评价的,但是评价作为一种学习习惯,在它的养成策略上需要教师和学生互动共生,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问题优效地选择评价的时机与方法。孙杰这组虽迟下课五分钟,但是他们的收获也许是五十分钟也未必能获得的!
(靖江市东兴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