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有效预习,创设高效课堂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bda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授新知识前,教师往往会强调预习,但对预习的具体内容以及预习所要达到的程度却很少提出明确要求,导致不少学生在预习时无所适从。有没有什么合理的方法解决如下三个问题。一是让学生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既能先行接触学习内容,自主探究、尝试解决相关问题,又能让教师在此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作出合理、有机的安排。二是让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整合成既有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解决,又有新问题研讨交流的平台。三是让学生既能体会预习带来的乐趣和享受成功,又能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拓展和延伸。笔者根据教学实际做了一些尝试,认为课前精心设计预习是一举两得的好策略。下面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错过》一文的设计为例,谈谈一些做法。
  【学习目标】
  1.理解“错过”产生的原因及意义,说出作者对“错过”的独特体验。表达对“错过”的独特认识,提高认识。
  2.品析文中生动而含蓄的语言,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获取人生的体验。
  刘心武的《错过》是一篇文艺性政论文,即杂文。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文体,加上本文语言比较抽象、含蓄,因此,对他们来说,虽然“错过”的经历都曾有过,但要对“错过”深刻理解、体验还存在一定难度。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将本堂课的重点定在能感悟作者对“错过”的独特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以获得新的认识。为了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课前着重指导学生做了以下预习准备。
  【课前预习】
  1.分小组课前交流自身“错过”的经历,谈体验。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3.分小组搜集有关“把握机遇”的名言警句。
  4.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将积累的重点字词整理在表格内。
  5.从文中画出作者对“错过”独特体验的句子。
  【设计说明】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适度的预习是学习知识整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课前让学生通过交流、查阅、搜集、积累、圈画等预习,先行熟悉教材,自主探究,尝试解决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为下一阶段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预习的内容清楚了,预习的度把握了,就能体验到预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岂不吾所欲乎?诚如“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
  【活动方案】
  活动一:字词检测 (活动方式:教师从各组随机抽一个学生上小黑板默写字词,同时抽两个学生上大黑板完成教师的检测→由各组组长报本组学生默写重点字词→同桌相互批阅、订正)
  【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该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没有语文知识就谈不上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本活动是建立在课前预习4的基础上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师生、生生活动的检查方式,了解学生课前字词预习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活动的学习扫清障碍。
  活动二:品味“错过” (活动方式:自主朗读→独立思考并在旁白处作批注→小组交流、补充→小组合作展示)
  朗读课前所画作者对“错过”独特体验的句子。看看是否有和你一样“错过”的经历,是否有你曾经有过的思考、想说过的话或是对你思想有启迪的句子,从文中画出来并从表达或论述的角度加以分析或阐述。
  助学提示:1.表达的角度(可从对关键字词理解和从修辞、情感等角度分析阐述);2.论述的角度(可从对句子的理解,受到的启示、感悟、收获等角度加以阐述)。
  【说明】在课前预习1和预习5的基础上,先让学生朗读课前所画句子,再结合自身经历对所画句子加以品析。此活动环节既让学生自我检查了熟悉课文、圈画句子的预习情况,又通过品读、探讨新问题,对文本进行深入解析、拓展和延伸。这样,逐步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主旨的领悟,使其在充分预习、精心准备、深入探讨的基础上走进课堂,走近文本,感悟作者对“错过”的独特体验,并在实践中体会预习的重要性。
  活动三:思考“错过” (活动方式:自主仿写→小组交流→小组推荐同学展示→全班展示)
  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了课文后,你对“错过”也应该有了独特的认识,请仿照文中的句子写几句精辟且富有哲理的话,并引用上课前你所搜集到的有关把握机遇的名言警句。
  【说明】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让学生引用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把握机遇的名言警句,仿照文中的句子练习写几句对“错过”独特认识精辟、富有哲理的话。这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获得了灵感,懂得了在写作中恰当运用预习时搜集到的名言警句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下原镇下原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其他文献
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难点。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逐字逐句翻译讲解后再通读几遍就了事,结果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其实文言文比现代文更有韵律,语言更精练,表达方式也特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以读为主的教学策略。教学《伯牙绝弦》时,在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后,笔者设计了“四读”阶梯,以达到理解文意、领悟情感、积累语言的目的。  一、初读——指导学生读正确流利  揭示课题后,教师就课题
期刊
在现行的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每组课文之前,都有一个导读部分,有的语句优美,有的饱含深情,有的引人思考,有的充满趣味。那么,如何发挥这些简短文字的作用,我来谈一点看法。  首先,关注导读,树立单元意识  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依据主题单元安排的,一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在课文表达方法上也有相似之处。导读就是单元学习的引子,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前,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需简要
期刊
数学练习课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是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的必要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新知掌握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很多教师把练习课上成了“做题课”,想通过题海战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结果事倍功半,学生对练习课产生厌烦情绪,严重影响练习效果。教师应该如何有效设计练习课呢?  一、练习课设计要有趣味性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自控性较差,许多时候还是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因为练习课没有新授课有吸引力,学生容
期刊
一、谈话设疑,直奔主题  师:(出示天鹅图片)同学们,这——就是天鹅!谁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天鹅给你留下的印象?(生说)  师:是啊,纯洁、美丽、高雅,这是天鹅留给我们的印象!可是有一群天鹅,特别是一只老天鹅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使一位猎人永远挂起了他的猎枪!这是为什么呢?  二、读写结合,倾诉感动  师:(出示“冰封湖面”的画面)那一年,春天来得特别早,一些候鸟从南方飞来,可是突然寒潮降临,北风呼啸
期刊
作文教学中除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还要写出创意。这创意就是新意,只有在学生的求异思维渐渐得到培养的基础上才可能萌发出来。求异思维又叫发散思维或扩散思维,它是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甚至是奇异的答案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这种思维方法不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束缚,提倡从不同甚至是不合常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它使不同的思路犹如发源于不同高山的大川一般,奔腾而下,一泻千里,最后殊途同归,流入“创新”的汪洋大海之中。  
期刊
摘 要:教学《先秦诸子选读》并非枯燥乏味的梳理文意,而是一种与“那些遥远而亲切的灵魂”对话,从而让学生洗亮眼睛,净化心灵。选读本为我们提供了最佳诠释。  关键词:先秦诸子 教学激趣 诵读思辨 涵泳其中   先秦,是华夏民族理性自觉的年代,更是华夏民族正源生成的年代。经过两千多年积淀,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先秦诸子选读》已然成为人们精神的后花园。易中天读孔子见“恻隐之心”,得“仁爱精神”,读孟子见“浩
期刊
当前,农村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改变农村学校薄弱环节、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平等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在农村学校推进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重队伍建设,努力实现“硬件”与“软件”的和谐发展  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一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培训,因为现代化设施仅仅是一种工具,如果理念没有更新,其效果只能是“新瓶”装“老酒”。有一位教育哲学家曾经说过,现代
期刊
作业虽只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却对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课内作业还是课外作业,其作用在于加深和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通过作业的检查批改,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知识或技能缺陷,加以纠正,并作出评价和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提出建议。因此,作业的有效性及其价值是在设计作业时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语文教学作业设计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新课题
期刊
六年前,初次执教《孔乙己》。即时教学完全遵照传统解读,对孔乙己的认识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教学目标的最终指向理解鲁迅先生对封建科举制度残害读书人心灵之罪恶的批判。——对鲁迅先生的理解仅局限于其革命性上,即对“恶社会”的批判。  在教学过程中,含有以下问题设计——  (1)孔乙己的“名字、穿着、话语”各有什么特点?  (2)孔乙己“遭丁举人毒打”,说明了什么?  (3)联系《范进中举》一文,请你
期刊
不论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都是人类的生活史和斗争史,是不同时代不同群体活动留下来的事迹。站在历史面前,人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初中历史有许多培养积极情感的素材,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形象生动,倾注情感  初中历史课堂面对的是12岁至16岁的青少年,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很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在授课时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渲染气氛,把简单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