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授新知识前,教师往往会强调预习,但对预习的具体内容以及预习所要达到的程度却很少提出明确要求,导致不少学生在预习时无所适从。有没有什么合理的方法解决如下三个问题。一是让学生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既能先行接触学习内容,自主探究、尝试解决相关问题,又能让教师在此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作出合理、有机的安排。二是让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整合成既有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解决,又有新问题研讨交流的平台。三是让学生既能体会预习带来的乐趣和享受成功,又能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拓展和延伸。笔者根据教学实际做了一些尝试,认为课前精心设计预习是一举两得的好策略。下面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错过》一文的设计为例,谈谈一些做法。
【学习目标】
1.理解“错过”产生的原因及意义,说出作者对“错过”的独特体验。表达对“错过”的独特认识,提高认识。
2.品析文中生动而含蓄的语言,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获取人生的体验。
刘心武的《错过》是一篇文艺性政论文,即杂文。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文体,加上本文语言比较抽象、含蓄,因此,对他们来说,虽然“错过”的经历都曾有过,但要对“错过”深刻理解、体验还存在一定难度。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将本堂课的重点定在能感悟作者对“错过”的独特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以获得新的认识。为了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课前着重指导学生做了以下预习准备。
【课前预习】
1.分小组课前交流自身“错过”的经历,谈体验。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3.分小组搜集有关“把握机遇”的名言警句。
4.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将积累的重点字词整理在表格内。
5.从文中画出作者对“错过”独特体验的句子。
【设计说明】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适度的预习是学习知识整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课前让学生通过交流、查阅、搜集、积累、圈画等预习,先行熟悉教材,自主探究,尝试解决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为下一阶段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预习的内容清楚了,预习的度把握了,就能体验到预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岂不吾所欲乎?诚如“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
【活动方案】
活动一:字词检测 (活动方式:教师从各组随机抽一个学生上小黑板默写字词,同时抽两个学生上大黑板完成教师的检测→由各组组长报本组学生默写重点字词→同桌相互批阅、订正)
【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该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没有语文知识就谈不上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本活动是建立在课前预习4的基础上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师生、生生活动的检查方式,了解学生课前字词预习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活动的学习扫清障碍。
活动二:品味“错过” (活动方式:自主朗读→独立思考并在旁白处作批注→小组交流、补充→小组合作展示)
朗读课前所画作者对“错过”独特体验的句子。看看是否有和你一样“错过”的经历,是否有你曾经有过的思考、想说过的话或是对你思想有启迪的句子,从文中画出来并从表达或论述的角度加以分析或阐述。
助学提示:1.表达的角度(可从对关键字词理解和从修辞、情感等角度分析阐述);2.论述的角度(可从对句子的理解,受到的启示、感悟、收获等角度加以阐述)。
【说明】在课前预习1和预习5的基础上,先让学生朗读课前所画句子,再结合自身经历对所画句子加以品析。此活动环节既让学生自我检查了熟悉课文、圈画句子的预习情况,又通过品读、探讨新问题,对文本进行深入解析、拓展和延伸。这样,逐步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主旨的领悟,使其在充分预习、精心准备、深入探讨的基础上走进课堂,走近文本,感悟作者对“错过”的独特体验,并在实践中体会预习的重要性。
活动三:思考“错过” (活动方式:自主仿写→小组交流→小组推荐同学展示→全班展示)
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了课文后,你对“错过”也应该有了独特的认识,请仿照文中的句子写几句精辟且富有哲理的话,并引用上课前你所搜集到的有关把握机遇的名言警句。
【说明】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让学生引用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把握机遇的名言警句,仿照文中的句子练习写几句对“错过”独特认识精辟、富有哲理的话。这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获得了灵感,懂得了在写作中恰当运用预习时搜集到的名言警句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下原镇下原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学习目标】
1.理解“错过”产生的原因及意义,说出作者对“错过”的独特体验。表达对“错过”的独特认识,提高认识。
2.品析文中生动而含蓄的语言,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获取人生的体验。
刘心武的《错过》是一篇文艺性政论文,即杂文。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文体,加上本文语言比较抽象、含蓄,因此,对他们来说,虽然“错过”的经历都曾有过,但要对“错过”深刻理解、体验还存在一定难度。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将本堂课的重点定在能感悟作者对“错过”的独特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以获得新的认识。为了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课前着重指导学生做了以下预习准备。
【课前预习】
1.分小组课前交流自身“错过”的经历,谈体验。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3.分小组搜集有关“把握机遇”的名言警句。
4.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将积累的重点字词整理在表格内。
5.从文中画出作者对“错过”独特体验的句子。
【设计说明】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适度的预习是学习知识整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课前让学生通过交流、查阅、搜集、积累、圈画等预习,先行熟悉教材,自主探究,尝试解决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为下一阶段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预习的内容清楚了,预习的度把握了,就能体验到预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岂不吾所欲乎?诚如“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
【活动方案】
活动一:字词检测 (活动方式:教师从各组随机抽一个学生上小黑板默写字词,同时抽两个学生上大黑板完成教师的检测→由各组组长报本组学生默写重点字词→同桌相互批阅、订正)
【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该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没有语文知识就谈不上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本活动是建立在课前预习4的基础上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师生、生生活动的检查方式,了解学生课前字词预习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活动的学习扫清障碍。
活动二:品味“错过” (活动方式:自主朗读→独立思考并在旁白处作批注→小组交流、补充→小组合作展示)
朗读课前所画作者对“错过”独特体验的句子。看看是否有和你一样“错过”的经历,是否有你曾经有过的思考、想说过的话或是对你思想有启迪的句子,从文中画出来并从表达或论述的角度加以分析或阐述。
助学提示:1.表达的角度(可从对关键字词理解和从修辞、情感等角度分析阐述);2.论述的角度(可从对句子的理解,受到的启示、感悟、收获等角度加以阐述)。
【说明】在课前预习1和预习5的基础上,先让学生朗读课前所画句子,再结合自身经历对所画句子加以品析。此活动环节既让学生自我检查了熟悉课文、圈画句子的预习情况,又通过品读、探讨新问题,对文本进行深入解析、拓展和延伸。这样,逐步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主旨的领悟,使其在充分预习、精心准备、深入探讨的基础上走进课堂,走近文本,感悟作者对“错过”的独特体验,并在实践中体会预习的重要性。
活动三:思考“错过” (活动方式:自主仿写→小组交流→小组推荐同学展示→全班展示)
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了课文后,你对“错过”也应该有了独特的认识,请仿照文中的句子写几句精辟且富有哲理的话,并引用上课前你所搜集到的有关把握机遇的名言警句。
【说明】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让学生引用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把握机遇的名言警句,仿照文中的句子练习写几句对“错过”独特认识精辟、富有哲理的话。这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获得了灵感,懂得了在写作中恰当运用预习时搜集到的名言警句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下原镇下原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