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的类型多种多样,大致分为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从目前高考命题的趋势来看,话题作文仍是高考作文题型中的重头戏。笔者结合多年的高考备考经验,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根据作文话题之间的逻辑联系把要素分为四种关系。
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
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要自信,不能自满,更不能自负”;对“向前看与向钱看”则要理解为“我们要一切向前看,决不能一切向钱看”。
3.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与成功”这个话题,我们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再如“名师与高徒”,可理解为“名师出高徒”,也可理解为“名师未必出高徒”或“高徒未必出自名师”。
4.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再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辨清关系至关重要。关系辨明了,思维就有了方向,审题立意的任务也就基本上完成了,构思成文的速度也就大大地加快了。当然,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如上四种关系是常见的,但远不是关系的全部。审题时须根据具体题目作具体分析,从而做到既快捷,又准确。
二、从不同层面解读构成话题的诸要素。
有些话题的构成要素,从何种层面解读较为简单,一目了然。如“文凭与水平”谈的是学历与能力;“名师与高徒”谈的是条件与结果;“痛苦与成功”谈的是过程和结果;“我与地坛”谈的是人与空间;“平凡与伟大”往往指具体的言行与抽象的精神品质。而有的话题则比较复杂,即使是同一个话题,若从不同层面去解读,那么其关系类型也就会随之变化。如“冷与热”,若从待人态度冷漠与热情的角度,其关系就是典型的“是非取舍关系”;若从处事的冷静与待人待事的热情上看,其关系就成了“相容并存关系”;若从一般意义的天气温度或对人爱憎感情的角度理解,其关系则又成了“对立统一关系”。另外,针对这个话题要素的本义和比喻义,其关系又可衍生出肉体的冷(热)与心理的热(冷)、过程忍辱负重甘受清贫的冷与结果成就斐然声名鹊起的热……
因此,我们在面对一个关系型话题作文时,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发散思维,审慎解读。
关系型话题作文的特点,我们认为应将审题的重点放在审读话题这一环,在把握话题内部辩证关系上做文章。这就需要考生在平常多体悟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精髓,如能联系地看问题(而不是孤立地看问题)、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而不是片面地看问题)、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等等。并最终能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的话题作文审题中加以灵活运用。
以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为例,面对“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关系型话题作文,考生首先应准确判断出其内部关系间存在的一种因果关系——因为感情的亲疏不同,所以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同。这样,考生在审题时就可以从两者的因果关系入手,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思考。其次,考生要运用辩证法思想,在把握两者之间因果关系的是否必然性上做文章。即思考是否感情亲就一定对认知事物产生正面影响,或者恰恰相反;是否感情疏就一定对认知事物产生负面影响,抑或恰恰相反。最后,在种种不同的思考中把握住根本性、结论性的东西,将其作为文章的主题思想。再如2007年高考四川卷,作文题目“一步与一生”,这也是典型的关系型话题作文。一生由一步一步组成,每一步加在一起汇集成一生,关键的一步又会影响人的一生。学生在审题时明晰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确定一个中心点,驾驭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三、审读关系型话题作文的话题,还要注意克服以下两种误差。
误差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既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时就应当重点把握话题内部两个关系肢之间的关系,关涉两点,在两点之间寻找突破口。而我们的考生在审题时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恰恰是割裂了两者的联系,在行文时大谈一点,却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题、离题。如浙江省2004年高考话题作文“人文素养与发展”,话题内部存在一种条件关系——人文素养的高或低,制约着发展空间的大小。考生在审题时即要全面审视这种条件关系。但从考生作文来看,许多离题作文都没有能从两者关系入手,而是或空谈人文素养,或大侃发展,这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当然最后“坑害”的还是考生自己。
误差二:泛论关系,不见重点。有人想,既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只要能抓住话题内部两个关系肢关系,在关系上做足文章就行了,于是就在行文中泛论关系,最终使文章陷于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泥潭。关系型话题作文要突出关系不假,但文章还应该有侧重,要分清楚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2004年高考全国卷话题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在审题时考生当然应准确把握两个关系肢间的关系,但面对挫折,人们的选择有许多种,有人化解痛苦,有人放大痛苦,有人则以平常心视之,选择不同,人生的境界也大有高低。如果考生在审题时能以“遭遇挫折”为侧重点,能够从如何对待挫折这个角度切入去行文,而不是流于表面,泛泛而谈,那么文章将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有力的拓展。
作文审题是一个老问题,然常谈常新,面对关系型话题作文的逐步显山露水,审题问题则更应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作此拙文,权当抛砖之用。
王兴爱,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泰州。本文编校:洪鸣
一、根据作文话题之间的逻辑联系把要素分为四种关系。
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
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要自信,不能自满,更不能自负”;对“向前看与向钱看”则要理解为“我们要一切向前看,决不能一切向钱看”。
3.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与成功”这个话题,我们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再如“名师与高徒”,可理解为“名师出高徒”,也可理解为“名师未必出高徒”或“高徒未必出自名师”。
4.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再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辨清关系至关重要。关系辨明了,思维就有了方向,审题立意的任务也就基本上完成了,构思成文的速度也就大大地加快了。当然,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如上四种关系是常见的,但远不是关系的全部。审题时须根据具体题目作具体分析,从而做到既快捷,又准确。
二、从不同层面解读构成话题的诸要素。
有些话题的构成要素,从何种层面解读较为简单,一目了然。如“文凭与水平”谈的是学历与能力;“名师与高徒”谈的是条件与结果;“痛苦与成功”谈的是过程和结果;“我与地坛”谈的是人与空间;“平凡与伟大”往往指具体的言行与抽象的精神品质。而有的话题则比较复杂,即使是同一个话题,若从不同层面去解读,那么其关系类型也就会随之变化。如“冷与热”,若从待人态度冷漠与热情的角度,其关系就是典型的“是非取舍关系”;若从处事的冷静与待人待事的热情上看,其关系就成了“相容并存关系”;若从一般意义的天气温度或对人爱憎感情的角度理解,其关系则又成了“对立统一关系”。另外,针对这个话题要素的本义和比喻义,其关系又可衍生出肉体的冷(热)与心理的热(冷)、过程忍辱负重甘受清贫的冷与结果成就斐然声名鹊起的热……
因此,我们在面对一个关系型话题作文时,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发散思维,审慎解读。
关系型话题作文的特点,我们认为应将审题的重点放在审读话题这一环,在把握话题内部辩证关系上做文章。这就需要考生在平常多体悟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精髓,如能联系地看问题(而不是孤立地看问题)、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而不是片面地看问题)、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等等。并最终能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的话题作文审题中加以灵活运用。
以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为例,面对“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关系型话题作文,考生首先应准确判断出其内部关系间存在的一种因果关系——因为感情的亲疏不同,所以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同。这样,考生在审题时就可以从两者的因果关系入手,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思考。其次,考生要运用辩证法思想,在把握两者之间因果关系的是否必然性上做文章。即思考是否感情亲就一定对认知事物产生正面影响,或者恰恰相反;是否感情疏就一定对认知事物产生负面影响,抑或恰恰相反。最后,在种种不同的思考中把握住根本性、结论性的东西,将其作为文章的主题思想。再如2007年高考四川卷,作文题目“一步与一生”,这也是典型的关系型话题作文。一生由一步一步组成,每一步加在一起汇集成一生,关键的一步又会影响人的一生。学生在审题时明晰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确定一个中心点,驾驭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三、审读关系型话题作文的话题,还要注意克服以下两种误差。
误差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既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时就应当重点把握话题内部两个关系肢之间的关系,关涉两点,在两点之间寻找突破口。而我们的考生在审题时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恰恰是割裂了两者的联系,在行文时大谈一点,却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题、离题。如浙江省2004年高考话题作文“人文素养与发展”,话题内部存在一种条件关系——人文素养的高或低,制约着发展空间的大小。考生在审题时即要全面审视这种条件关系。但从考生作文来看,许多离题作文都没有能从两者关系入手,而是或空谈人文素养,或大侃发展,这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当然最后“坑害”的还是考生自己。
误差二:泛论关系,不见重点。有人想,既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只要能抓住话题内部两个关系肢关系,在关系上做足文章就行了,于是就在行文中泛论关系,最终使文章陷于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泥潭。关系型话题作文要突出关系不假,但文章还应该有侧重,要分清楚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2004年高考全国卷话题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在审题时考生当然应准确把握两个关系肢间的关系,但面对挫折,人们的选择有许多种,有人化解痛苦,有人放大痛苦,有人则以平常心视之,选择不同,人生的境界也大有高低。如果考生在审题时能以“遭遇挫折”为侧重点,能够从如何对待挫折这个角度切入去行文,而不是流于表面,泛泛而谈,那么文章将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有力的拓展。
作文审题是一个老问题,然常谈常新,面对关系型话题作文的逐步显山露水,审题问题则更应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作此拙文,权当抛砖之用。
王兴爱,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泰州。本文编校:洪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