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gtzyj_l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周六的早晨,醍来已经六点多了,街上人多,不能跑步了。到了学校,打开电脑,忽然地就想起了我喜爱的美国诗人弗洛斯特的《一条未选择的路》。
  聪明的人总想事事兼顾,结果总在生活的表面漂浮,还被尼采讥笑为“从未活过”,像我这样比较笨拙的人,倒更信仰克尔凯郭尔的“非此即彼”,明白生活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或被选择。无论你如何选择,都是“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新教育”或者“网师”,也是无数条林中小路之一,甚至人烟更为稀少,但是选择了这条道路,就是选择了一种学习方式甚至生活方式。在这里,要么一切,要么全无,其实没有中间道路可走,要学习聪明人的做法,最终也只是浮在表面。
  但是,如果新教育,或者“网师”,并非你的主动选择,而是被选择呢?
  
  1
  
  现在的问题是,当你踏进“网师”之后,怎么办?要熟悉“网师”,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这里,我有如下建议与提醒:
  (1)“网师”并非如传说中那样恐怖,所有老师经过四五年的刻苦学习都能够毕业。一旦毕业,专业上的回馈会超出你的想象。真正的困难在于,它要求你作出改变:阅读方式、思维方式、职业认同……你必须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投注一定的时间精力。所以不能坚持下去的老师,通常都说因为太难了,其实真正的原因往往是缺乏真正的愿望和付出。
  (2)一开始不要多选课程。建议每学期选一至两门课,并确保提交作业。只要每学期提交一门课程作业,无论是否过关,均会保留学习资格。初入“网师”,先保证自己能够待在里面不被“踢”出去,是最重要的。
  (3)“网师”的学习是全方位的,不但包括课程学习,你还得学会如何熟练地使用各种工具(word、PPT、PDF、百度百科、汉典网等),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在线”和QQ迅速及时地获取课程信息和优质课程资源。你得明白,这些都要你独自摸索。
  (4)“网师”对聊天以及各种琐碎的技术问题的提问是严格限制的,授课群更不允许像网上其他群那样可以任意发言,除非你是在深思熟虑之后提出课程方面的问题。“网师”从根本上不是一个亲密共同体,而是一个学习共同体。除非有必要,否则也不宜过多地烦扰讲师。
  或许这些建议与提醒统统没用,你进“网师”后,还是会有陌生感尤其是恐惧感:我能读懂哲学么?我能读懂心理学么?(不到一年,“网师”里最早的一批学员,已经在讨论海德格尔了。有一天,你也能。)更重要的,被加盟者往往会有抗拒,因为你会觉得你的生活受到了“侵犯”——你可能早已经适应了下班后或周末看电影、打游戏、逛街,然后突然发现时间不足了。
  這时候我无法帮你。
  加入“网师”(有学员戏称为“嫁入王室”)是一场婚姻,只不过有的学员是自由恋爱,而“被加盟者”与网师的关系,则很像包办婚姻,是属于先结婚后恋爱的类型。先结婚后恋爱,未必不会产生爱情并且天长地久,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理解对方。但是如果实在感觉到格格不入,请你安静地走开。
  我相信校长也会理解你并有足够的宽容,大家都努力了。
  
  2
  
  周二的课堂上,主人公是老王。
  《老王》是初中课文,讲的是老王和杨绛一家的交往,这是一个典型的底层者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交往,背景是“文革”。通常的解读,会赞美杨绛与老王的善良,并控诉“文革”对人的伤害,然后,再分析“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的含义。
  这是一种习惯的轻车熟路的分析,并且文章中也能找到大量的证据。多年来,我们的大脑就一点一点地被这种分析方式“格式化”,从而事实上不再能够真正感觉到作者写作时内心的那种悲悯感动。
  老王实际上是被杨绛一家养活着,杨绛一家是他唯一的生活来源,杨绛与老王,是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而这篇文章,明写老王,其实真正的主人公,乃是杨绛自己。所以干干批注道: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愧怍为何?因为老王不幸,孤苦伶仃,而在他们几乎相依为命的岁月之中,在老王的临终之际,身居此中关系之一的知识分子一家,却总是把关系定格在诚实的交易、礼节的关心上,一句话,仿佛是用捐款代替了一切责任、关系。身为在“文革”中受难的知识分子,杨绛却看到“文革”后有同伴们摇身一变,成为红卫兵的接班人,从批林批孔,现在改为批斗“四人帮”和林彪反革命集团,批斗身边的“文革”中的得势者,整个民族,尤其是知识分子,似乎缺少一种忏悔的精神,总是只想到自己的经历、自己的伤痛,却无视身边那更孤苦者。而事实上,自己从与老王的交往中,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清高与冷漠,感受到悲悯与忏悔的稀缺,于是,当写下“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便是这忏悔的开始,便是这悲悯的开始。
  要得出结论总是容易的,包括这种结论。但是,要再回到文本中,体会杨绛在文本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地方所隐匿的复杂情感,却是困难的。但正是这种没有被杨绛明白地表达出来,而是采用了隐晦的方式传递出来的东西,才是这篇文章真正的价值所在,也是真正打动我们的地方。
  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大家不说,其实也早已经患了“恶病”,没有了原初的生机与活力。如何老老实实地重新学习,使真正的“思”再一次回到我们身上,回到课堂,这恐怕是所有参与研课的人,包括讲师,都要时常反复思量的吧。
  
  3
  
  《给教师的建议》第四次授课。
  作为讲师,念兹在兹,难免焦虑。我的头脑中始终悬着一些问题:
  学员们是否真正认真地一直在坚持批注,大家是否充分地发挥创造力,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批注,使之脱离早期的粗疏,走向真正的对话?我之所以在上课之初点评一些提问,就是想要推动这种批注。任务性的批注、想当然的批注、不结合上下文推敲的批注,常常是阅读的沉沦,这样学到了许多似是而非的概念,但并未真正地掌握其精髓。不断地改进批注,本身就是极好的思维训练。
  学员们是否将所学运用于理解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如果只是热热闹闹地在群里讨论,而不触及自己的实践以及原有经验结构的话,那么这种学习,只是一种假学习,不是“网师”所提倡的真正的学习。所幸,有一批老师已经自觉地将所学运用于实践,但是远远不够。
  作为讲师,我自己的授课方式,也在逐渐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同样是学习《给教师的建议》的结果。例如,如何寻找包含真问题的情境以引发问题、如何寻找与主题相关的支撑资料,等等。所有的一切,都为了使知识活起来。这样备课比宣讲理论要困难得多,而且也不见得时时成功,但是正因为如此,才促使自己更深刻地理解了《给教师的建议》。
  所以,《给教师的建议》整个课程,将会对学员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包括最终的过关作业。
  无论批注作业,还是预习任务,都很有挑战性,请选修《给教师的建议》的学员,运用你的全部创造力去鉴别,去突破,去寻觅最高效的学 习方式。
  
  4
  
  本周,还收到了陈美丽讲师的一个短消息:“秦汉的水浒课程已经完成了课程总结,该是我们兑现承诺的时候了,他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作业定为优秀。有意见否?”
  我这才知道,秦汉(全名秦月汉关)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课程,上学期没有过关。陈老师与秦汉有一个约定,秦汉去做一个课程,做完之后,当成作业让讲师重新评判。所以在去年11月份,秦汉开始做《水浒》课程并写了一个课程的缘起:
  做《水浒》课程的念头早就有了,但一直没有实施。因为最怕自己的能力有限,做不出其中的“好”来。另外,自己也挺懒,不想给自己增加额外的负担。就这样一天一天地往下拖。直到《第56号教室》授课结束,自己的作业被评为“不及格”后,才清醒地意识到该做些事情了,做些实在的真真正正的事情了。不然,纵然天天跟着“网师”学习,一次次作业都是“优秀”,但不与自己的教育生活相联系,不改变自己身边的学生们,还是一个反讽,是不及格。
  就这样,匆匆上路。就在做中学,干中学吧。今年的学生基础差些。这倒不会给我带来太多的思想压力,因为本来就不好,将来闹糟了,也不能全怪我。大胆地试试“共读”吧,说不定还会给自己带来惊喜的。改变,就有可能转好;不变,绝对是死路一条。中国从来最大胆的就是无赖和流氓,因为一无所有呀。呵呵!抱着这样的想法,上路了。
  几个月后,《水浒》课程结束了,秦漢的总结中写道:
  从当初的一个念头,到现在这近乎十万字的课程记录;从当初的不会做课堂记录,到现在的每节记录都能做到五六千字(虽说,这五六千字的记录与坛子上给干老师做课堂实录的文字比起来还显稚嫩,但这毕竟是自己进步的体现);从当初的杨志做到最后的宋江。这一切的一切,如在眼前,亦如梦中一般。真的不敢想,自己竟然也能做这么一个课程(可能我做的这个东西还不配用“课程”这个名字。但是我努力的方向是朝向“课程”的),而且还坚持记了这么一大堆文字。我想,这届学生毕业的时候,送给他们的最好礼物,就是我们一起走过的这些“水浒课程”。
  正如秦汉在课程总结中所说,这个课程,是他做的第一个课程,并不成熟。所以这就像爱因斯坦的第一个小板凳,虽然不起眼,比不上木匠做的,但这毕竟是自己亲手做的,其意义,不可低估。
其他文献
《小狗包弟》是巴金《随想录》中的一篇回忆性的经典作品,和其他经典文本一样,其内涵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是在反复阅读中生成的。在笔者看来,创伤、忏悔和怀念是构成文本的三种情感元素。读出、读懂了它们,就真正理解了巴金先生,真正进入了文本深处。    一、魂牵梦萦的创伤    令人惊奇的是,开头巴金先生首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艺术家和狗的故事。这里采用了类似于我国文学传统中起兴的手法:在描写某一事物之前,先描写与
即使在不久以前,老一代仍然可以毫无愧色地训斥年轻一代:“你应该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我曾年轻过,而你却未老过。”但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却能够理直气壮地回答:“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是年轻的,而你却从未年轻过,并且永远不可能再年轻。” ——[美]玛格丽特·米德    关于代沟问题的讨论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国内的讨论在八九十年代也进行得很火热,但讨论的焦点大部分集中于代沟的有无、如何消减以至消除,
2007年,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三省一区首次进入新课程高考。这三份高考试卷(宁夏、海南同卷,为国家命题组命题,以下简称宁夏卷)既有共同点,也有各自特色。分析这三份试卷,对2008年高考命题及教学有一定的启发。    一、三份新课程高考试卷分析    (一)各考点题型、题量及赋分  请看下表:    与2006年卷比较:  1.语言文字应用除山东卷仍保持27分不变外,广东卷和宁夏卷均有所减少,其中
语文训练的三个维度    吴忠豪在《关于语文训练的讨论》一文中认为,中小学生学习语文重在掌握听说读写技能,而掌握技能关键在训练。教师认同语文训练理念并不困难,难的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厘清语文训练的内容和途径。语文训练有三个维度。理解文本语言是第一个维度,也是语文训练的基础,它有两个路向:一是通过文字符号理解文本旨意,即课文“说什么”:二是理解文本的表达方式,即课文“怎么说”。积累语言是第二个维度,传统
王湾是唐玄宗时期的诗人。《全唐诗》收录其诗作共十首,以《次北固山下》一诗名震盛唐诗坛。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提到了此诗在当时的影响:“(王湾)游吴中作《江南意》诗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这里的《江南意》就是今天我们通常所说的《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张说是开元时期的左丞相,他欣赏的是诗中的“海日”两句所展示的壮阔意境,此后,
李老师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问题。两年前他一次病重在306医院住院,有天晚上我在陪护,他半夜醒来忽然要跟我讨论“不同尺度下蒸腾和蒸散的问题”。  与李老师的结缘纯属意外之喜。之前在武汉读书的时候就早闻李老师的大名,没想到竟然有幸拜入他老人家的门下。这还得感谢我的另外一位导师曹春香研究员,通过她我才得以进入李老师的世界。入门的时候曹老师说:“成为李院士的弟子,既是你们一生的光环,同时也将给你们多一份压力
故事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和手段,教材中的故事不仅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一种符合孩子特性的教学载体,看似简单的讲故事其实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有效运用教材中的故事,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一、问题扫描:故事是这样讲述的  案例1.浙教版小学品德四年级上册《失败怕什么》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  录音播放教材中的爱迪生6000多
小说的叙事视角是小说叙述者与他所讲的故事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作者讲述故事的一种策略,直接关系着作品意义的表达。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视角通常有两种:一是作者凌驾于小说中所有人物之上,以故事外讲述人的身份直接叙述故事,叙述者无处不在、无所不知;一是作者隐藏在小说中人物的背后,通过故事中人物的视角叙述故事、展开故事情节。  《林黛玉进贾府》选择了初进贾府的黛玉的视角叙述故事,以她流动的视线,引领读者走到这个
在深入推进语文教学改革之际,我看到余养健老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尝试——专题教学法,深受余老师的开拓精神鼓舞。余老师的教学探索,既有合理成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应放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作具体分析。    一、以变求新求活:创造性使用语文教材的思路    1.思路之一——处理教材的内容  狭义的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教科书。各种版本的教材内容大致包括三类:以选文为载体的语言文字、文学、文化,表达与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打赢脱贫攻坚战,短板和弱项在乡村。斩断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根本靠教育。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在教师,乡村教师振兴的关键在卓越教师。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核心和根本,乡村教师素质直接关系到乡村教育乃至整个乡村社会的发展。提高乡村教师素质是新时代人才发展的战略要求,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