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导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无定法,学贵得法。每个人的教学风格不同,每个班级的学生性格、班风也不一样,要“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
关键词:课堂导入;谜语导航;诗歌介入;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0-0089-02
某次到外面听课,听一位特级教师说:“我现在在考虑导入新课有没有必要?”其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导入新课环节可有可无。真的是如此吗?请看下面一则课例[1]:
1.我很矛盾,生在《水浒》的世界,却长了一颗《红楼》的心,在这个《三国》纷争的年代,独自去《?摇?摇》。
2.我很尴尬:像唐僧一样善良坚强,像(?摇?摇)一样聪明勇敢,想沙僧一样忠厚老实。悲哀的是,却长了一张(?摇?摇)的丑脸。
如果我告诉你,这位老师上的是《西游记》,你还能说这样的导入新课没有必要吗?这位老师以趣味填空的形式,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引领学生走进“西游世界”。
笔者认为,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语文课增光添彩。那么,课堂导入有哪些形式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罗列了以下几条:
1.故事引领式。在学习公刘《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市长接见仪式上的答词》的时候,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进行导入:早年,海姆佗一度鼠害猖獗,居民深受其苦。一天,忽有一个身着花衣的流浪汉来到这里,声称他有一只魔笛,可除祸患。当地贵族应许事成之后,重金酬谢。果然,花衣吹笛人奏响魔笛,将众鼠引入河中,尽数淹死。但此时贵族却拒不履行诺言,花衣吹笛人一怒之下,再次吹响魔笛,该城1300名儿童闻其声自动跟他出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美丽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国家?这些孩子后来怎样呢?美国哪一部动画片曾以此为题材?孩子们是喜欢听故事的,优美的故事加上几个相关联的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激起了他们听课的兴趣。
2.谜语导航式。在教学说明文《蜘蛛》的时候,我先让大家猜一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同学们顿然来了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聪明的同学马上猜出来了。这个谜语导入有如下三个作用:首先,激发学生的上课激情,引起阅读兴趣;其次,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蜘蛛织网捕虫的生态特点;第三,与全文内容紧密相关,引领全文。课文第2、3段介绍蜘蛛捕捉“飞来将”的各种各样的方法,可以说是诗谜内容的具体化。这样的谜语导入,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
3.诗歌介入式。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景的特点,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对于这样的一篇美文,可以用一组诗句来导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其共性都是写春天。类似的文章导入还有郦道元的《三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等。这样的导入,既唤醒了同学们诗歌记忆的闸门,也让同学们有了丰富的诗词积累,对于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将大有裨益。
4.多媒体展示。随着电脑的普及,大家对多媒体的使用也越来越娴熟。适当地使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不仅能活跃气氛,也能给同学们以耳目一新之感。比如在教学《阿里山纪行》时,就可以播放歌曲《大海呀,故乡》。这首歌上个世纪80年代曾风靡一时,也是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而播放这首歌,既契合课文内容,也能制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歌声中进入文本。在教学专题《鸟》的时候,可以放一些图片,让学生对各种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如雁、鹤、鸽子等。当然,也可以放一些动态的画面,如鸟的飞翔、嬉戏,让学生产生亲近鸟、观察鸟的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类似的课文有《美丽的西双版纳》,专题《长城》等。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很多人在批判语文课不像语文课,多媒体运用泛滥,笔者认为,多媒体运用是辅助手段,而不是目的。
5.截取片段式。一次出去听课,一位女教师在上《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时候,她是这样导入的:“‘汤姆!’没有应声。‘汤姆!’没有应声。‘真不明白,这孩子怎么啦?喂,汤姆,我在叫你!’没有应声。”[2]原来,这是故事的开头。这样的开头,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一下子就进入了文本。从考试的角度讲,“截取片段式”更能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熟练程度,如2011年贵州贵阳中考语文试卷的一道名著阅读题:“不,你得留下!我发誓——这个誓言会被遵守的。”“真的,我得走!”我有点恼火了,反驳说。“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你觉得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我是一架自动机器吗?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吗?……你认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1)以上文字是《?摇?摇?摇》中罗切斯特与女主人公在花园里的一段经典对白。当时,他告诉女主人公自己要与英格拉姆小姐结婚,他说这番话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女主人公所说的“我得走”是打算从___________(庄园名)离开,她在这个庄园里的工作是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对名著不熟悉,又怎么能完成上面的填空呢?这种形式也更适合名著类导入——特别是外国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夫游记》、《名人传》等。
6.开门见山式。这种导入简洁明了,直奔主题与目标,显得干净利落。但是,如果长期沿用这种模式,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因为缺少创新,听课兴趣会大打折扣。
总之,课堂导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上只是笔者根据平时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几条。教无定法,学贵得法。每个人的教学风格不同,每个班级的学生性格、班风也不一样,要“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这样,我们的课堂导入才不会流于一种形式,而是成为一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刘丽丽.个性不可复制,模式专属自己[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2012,(3).
[2][美]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3.
关键词:课堂导入;谜语导航;诗歌介入;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0-0089-02
某次到外面听课,听一位特级教师说:“我现在在考虑导入新课有没有必要?”其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导入新课环节可有可无。真的是如此吗?请看下面一则课例[1]:
1.我很矛盾,生在《水浒》的世界,却长了一颗《红楼》的心,在这个《三国》纷争的年代,独自去《?摇?摇》。
2.我很尴尬:像唐僧一样善良坚强,像(?摇?摇)一样聪明勇敢,想沙僧一样忠厚老实。悲哀的是,却长了一张(?摇?摇)的丑脸。
如果我告诉你,这位老师上的是《西游记》,你还能说这样的导入新课没有必要吗?这位老师以趣味填空的形式,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引领学生走进“西游世界”。
笔者认为,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语文课增光添彩。那么,课堂导入有哪些形式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罗列了以下几条:
1.故事引领式。在学习公刘《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市长接见仪式上的答词》的时候,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进行导入:早年,海姆佗一度鼠害猖獗,居民深受其苦。一天,忽有一个身着花衣的流浪汉来到这里,声称他有一只魔笛,可除祸患。当地贵族应许事成之后,重金酬谢。果然,花衣吹笛人奏响魔笛,将众鼠引入河中,尽数淹死。但此时贵族却拒不履行诺言,花衣吹笛人一怒之下,再次吹响魔笛,该城1300名儿童闻其声自动跟他出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美丽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国家?这些孩子后来怎样呢?美国哪一部动画片曾以此为题材?孩子们是喜欢听故事的,优美的故事加上几个相关联的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激起了他们听课的兴趣。
2.谜语导航式。在教学说明文《蜘蛛》的时候,我先让大家猜一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同学们顿然来了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聪明的同学马上猜出来了。这个谜语导入有如下三个作用:首先,激发学生的上课激情,引起阅读兴趣;其次,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蜘蛛织网捕虫的生态特点;第三,与全文内容紧密相关,引领全文。课文第2、3段介绍蜘蛛捕捉“飞来将”的各种各样的方法,可以说是诗谜内容的具体化。这样的谜语导入,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
3.诗歌介入式。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景的特点,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对于这样的一篇美文,可以用一组诗句来导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其共性都是写春天。类似的文章导入还有郦道元的《三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等。这样的导入,既唤醒了同学们诗歌记忆的闸门,也让同学们有了丰富的诗词积累,对于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将大有裨益。
4.多媒体展示。随着电脑的普及,大家对多媒体的使用也越来越娴熟。适当地使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不仅能活跃气氛,也能给同学们以耳目一新之感。比如在教学《阿里山纪行》时,就可以播放歌曲《大海呀,故乡》。这首歌上个世纪80年代曾风靡一时,也是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而播放这首歌,既契合课文内容,也能制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歌声中进入文本。在教学专题《鸟》的时候,可以放一些图片,让学生对各种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如雁、鹤、鸽子等。当然,也可以放一些动态的画面,如鸟的飞翔、嬉戏,让学生产生亲近鸟、观察鸟的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类似的课文有《美丽的西双版纳》,专题《长城》等。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很多人在批判语文课不像语文课,多媒体运用泛滥,笔者认为,多媒体运用是辅助手段,而不是目的。
5.截取片段式。一次出去听课,一位女教师在上《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时候,她是这样导入的:“‘汤姆!’没有应声。‘汤姆!’没有应声。‘真不明白,这孩子怎么啦?喂,汤姆,我在叫你!’没有应声。”[2]原来,这是故事的开头。这样的开头,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一下子就进入了文本。从考试的角度讲,“截取片段式”更能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熟练程度,如2011年贵州贵阳中考语文试卷的一道名著阅读题:“不,你得留下!我发誓——这个誓言会被遵守的。”“真的,我得走!”我有点恼火了,反驳说。“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你觉得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我是一架自动机器吗?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吗?……你认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1)以上文字是《?摇?摇?摇》中罗切斯特与女主人公在花园里的一段经典对白。当时,他告诉女主人公自己要与英格拉姆小姐结婚,他说这番话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女主人公所说的“我得走”是打算从___________(庄园名)离开,她在这个庄园里的工作是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对名著不熟悉,又怎么能完成上面的填空呢?这种形式也更适合名著类导入——特别是外国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夫游记》、《名人传》等。
6.开门见山式。这种导入简洁明了,直奔主题与目标,显得干净利落。但是,如果长期沿用这种模式,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因为缺少创新,听课兴趣会大打折扣。
总之,课堂导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上只是笔者根据平时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几条。教无定法,学贵得法。每个人的教学风格不同,每个班级的学生性格、班风也不一样,要“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这样,我们的课堂导入才不会流于一种形式,而是成为一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刘丽丽.个性不可复制,模式专属自己[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2012,(3).
[2][美]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