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必不可少,而两性交往又是其最重要部分。研究在贵阳市尚义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中开展访谈,基本掌握了调研对象两性交往的现状,尝试从个体社会化水平、家庭特征、德育引导和大众传媒等四个维度分析其影响因素,初步提出小学高年级学生正确两性交往观的培育思路。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学生;两性交往;正常交往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5-0233-02
一、问题提出
对于小学生的两性交往,教育学学者予以适度的关注。两性交往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敏感的焦点在于唯恐青少年过早触及“性”和“亲密接触”,以及禁区触动而影响学业。生活水平提高、小学生生理发育提前和电视爱情剧的刺激等因素,容易引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出现小学生早恋的现象。这种走样的两性交往确定以后,加上偶像剧、青年男女交往的“旁敲侧击”,小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剧情里的人物交往方式。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保守和教师的顾虑,德育课本里罕见两性交往的内容。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多认为小学生还不到两性交往的时期,其引导自然乏力。
查阅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对小学高年级学生两性交往的研究欠缺本土经验、归因分析及实证考察。因此,本研究拟以笔者所调研的小学为研究对象,调查该校小学高年级学生两性交往的现状,以此对小学生两性交往提供有效参考。
二、两性交往现状调查
1.访谈对象。主要采用访谈法,随机选取贵阳市尚义小学五、六年级16名学生(男、女生各占一半)进行访谈。
2.访谈结果与分析。(1)异性交往与爱情、友谊的关系。访谈发现:学生在“男女同学之间玩得好那算不算爱情”的回答方面存在偏颇,访谈对象中有些学生认为玩得好只是关系好,爱情是大人的事;有些学生受学校和社会的压力,认为小学生不准谈恋爱。也有些学生认为那算爱情,因为他们互相送巧克力,但是实际上也没有真正理解爱情,只是把巧克力当作爱情的象征。在回答“与异性同学交往中是否存在友谊”方面,大部分受访学生回答存在,但他们并没有把两性交往与友谊真正区分开来,认为两性交往是一种纯纯的友谊,显然没有正确理解友谊和两性交往的区别。(2)异性交往对学习的影响。访谈对象中37.5%的学生认为异性交往对学习没有影响,62.5%的学生认为会影响学习,主要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从回答中可看出学生有意识地疏远异性,忌讳在同学面前与异性接触。然而,健康的异性交往能激发个体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学习。[1](3)家庭对学生异性交往的影响。访谈发现:父母关系、父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受访学生正常的两性交往产生了影响。由于受访者的父母大都受过良好教育,他们不禁止孩子与异性进行交往,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孩子与异性的正常交往。(4)学校对学生异性交往的影响。学校的德育引导会对受访学生形成正确的两性交往观产生影响。有些老师对学生有一些偏见,认为总是男生欺负女生。殊不知,访谈对象中很多男生抱怨女生,说她们暴力。受访的很多学生赞成学校开展男女同学交往的活动,因为能增进同学关系,但这正是学校容易疏忽的地方。有个别学生不愿意参加学校开展的男女交往活动,这可能与他们的社会认知有关。(5)社会对学生异性交往的影响。受访学生主要通过父母、电视、网络等途径获取两性交往的知识,这对他们与异性进行正常交往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不良影响,让他们与异性的关系变淡,容易想入非非。
三、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两性交往的因素分析
1.个体社会化水平。社会认知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方面。皮亚杰认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认知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儿童只有具备相应的认知技能才能掌握某些特定社会技能。学龄期儿童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开始具备守恒能力。这种摆脱事物外表,推测内在变化的能力出现以后,使得儿童注意到自己和他人行为的特定规律性,进而用心理特点或特质描述这种规律性,如“我害羞、笨,他刻苦”。访谈中了解到受访学生对爱情、友谊与异性交往认识不清,认为爱情是大人的事,两性交往是一种纯纯的友谊。可见,小学生对两性交往的認识不足影响其形成正确两性交往观。
2.家庭特征。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的基本场所,父母是儿童的启蒙教师。访谈对象中大多数学生表示父母关系融洽没有影响他们与异性进行正常的交往。但也有学生的父母相处得不融洽,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无形中给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目睹过异性家长对同性家长进行责骂的孩子容易以偏概全,形成对所有异性的偏见,从而回避与异性的接触与交流。
从受访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父母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产生了影响。访谈中有一个女孩说自己之前也胡思乱想过,她的母亲告诉她这很正常,这是成长必经的一个阶段。从那以后,她没有胡思乱想了,她仍和班上的男同学相处得很融洽。可见,父母的正确引导影响着孩子与异性的正常交往。
3.德育引导。从受访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校根本没有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这或多或少地对学生的两性交往产生了影响,特别是老师对学生的偏见。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男女交往与年龄有关,现在还小,应以学业为重。实际上,这也是学校教育存在误区的反映。
学校虽然强调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但是却忽略了学生青春期的心理教育,影响了部分学生与异性的正常交往。青春期心理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因此加强青春期心理教育势在必行。
4.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媒介向人们提供各种不同的角色模式、价值标准等,对个体社会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2]从受访学生的回答中,可看出学生的两性交往很大程度上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访谈对象中有些学生由于受偶像剧、穿越剧的影响,不自觉地模仿剧中自己喜欢的角色,认为两个人在一起玩就是“谈恋爱”。因此,社会和媒体组织应加大对大众传媒的审查力度,同时父母对孩子在观看电视时应加以正确引导,以利于孩子与异性的正常交往。
四、小学高年级学生正确两性交往观的培育思路
1.营造温馨民主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是孩子接触最多的场所。研究发现家庭因素对学生正确异性交往观产生了一定影响。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先导,还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家长应努力营造温馨的家庭气氛,对子女的正常交往持鼓励态度,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与异性的交往情况,并给予适当的引导。
2.加强学校的德育引导。学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的异性交往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异性交往观。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欠缺,加之学校缺乏相应的指导。因此,需对学生给予适当的监督,进行相应的指导:
首先,端正学生的认识。对异性交往的正确认识是加强教育的前提。通过让学生对有关异性交往的个案进行分析、讨论,还有观看心理剧,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观。
其次,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心理教育,介绍异性交往的原则及交往中易产生的误区。学校可开展讲座,讲座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教师主持,也可以学生主持,搜集资料,了解与异性交往的态度和场合。
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其与异性交往的正常需求。学校可开展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如排演话剧、小品表演等,为学生提供与异性同学相处、相互了解的场所。这不仅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还能教给学生交往的技巧,同时能促进同学间的交流。
3.创设健康的社会环境。正确两性交往观的形成需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儿童健成长。学生主要是从书刊、网络等途径获取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因此,对于流通于校园的书籍、报纸需严格审核。对于电视播放的内容,电视工作人员应先考察内容是否对学生的正常交往有不良影响。净化网络环境,还有制作对学生有益的关于正常异性交往的公益广告,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薛亚萍.青春期异性健康交往的积极效应与指导策略[J].教育探索,2010,(11):139-140.
[2]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学生;两性交往;正常交往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5-0233-02
一、问题提出
对于小学生的两性交往,教育学学者予以适度的关注。两性交往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敏感的焦点在于唯恐青少年过早触及“性”和“亲密接触”,以及禁区触动而影响学业。生活水平提高、小学生生理发育提前和电视爱情剧的刺激等因素,容易引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出现小学生早恋的现象。这种走样的两性交往确定以后,加上偶像剧、青年男女交往的“旁敲侧击”,小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剧情里的人物交往方式。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保守和教师的顾虑,德育课本里罕见两性交往的内容。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多认为小学生还不到两性交往的时期,其引导自然乏力。
查阅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对小学高年级学生两性交往的研究欠缺本土经验、归因分析及实证考察。因此,本研究拟以笔者所调研的小学为研究对象,调查该校小学高年级学生两性交往的现状,以此对小学生两性交往提供有效参考。
二、两性交往现状调查
1.访谈对象。主要采用访谈法,随机选取贵阳市尚义小学五、六年级16名学生(男、女生各占一半)进行访谈。
2.访谈结果与分析。(1)异性交往与爱情、友谊的关系。访谈发现:学生在“男女同学之间玩得好那算不算爱情”的回答方面存在偏颇,访谈对象中有些学生认为玩得好只是关系好,爱情是大人的事;有些学生受学校和社会的压力,认为小学生不准谈恋爱。也有些学生认为那算爱情,因为他们互相送巧克力,但是实际上也没有真正理解爱情,只是把巧克力当作爱情的象征。在回答“与异性同学交往中是否存在友谊”方面,大部分受访学生回答存在,但他们并没有把两性交往与友谊真正区分开来,认为两性交往是一种纯纯的友谊,显然没有正确理解友谊和两性交往的区别。(2)异性交往对学习的影响。访谈对象中37.5%的学生认为异性交往对学习没有影响,62.5%的学生认为会影响学习,主要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从回答中可看出学生有意识地疏远异性,忌讳在同学面前与异性接触。然而,健康的异性交往能激发个体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学习。[1](3)家庭对学生异性交往的影响。访谈发现:父母关系、父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受访学生正常的两性交往产生了影响。由于受访者的父母大都受过良好教育,他们不禁止孩子与异性进行交往,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孩子与异性的正常交往。(4)学校对学生异性交往的影响。学校的德育引导会对受访学生形成正确的两性交往观产生影响。有些老师对学生有一些偏见,认为总是男生欺负女生。殊不知,访谈对象中很多男生抱怨女生,说她们暴力。受访的很多学生赞成学校开展男女同学交往的活动,因为能增进同学关系,但这正是学校容易疏忽的地方。有个别学生不愿意参加学校开展的男女交往活动,这可能与他们的社会认知有关。(5)社会对学生异性交往的影响。受访学生主要通过父母、电视、网络等途径获取两性交往的知识,这对他们与异性进行正常交往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不良影响,让他们与异性的关系变淡,容易想入非非。
三、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两性交往的因素分析
1.个体社会化水平。社会认知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方面。皮亚杰认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认知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儿童只有具备相应的认知技能才能掌握某些特定社会技能。学龄期儿童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开始具备守恒能力。这种摆脱事物外表,推测内在变化的能力出现以后,使得儿童注意到自己和他人行为的特定规律性,进而用心理特点或特质描述这种规律性,如“我害羞、笨,他刻苦”。访谈中了解到受访学生对爱情、友谊与异性交往认识不清,认为爱情是大人的事,两性交往是一种纯纯的友谊。可见,小学生对两性交往的認识不足影响其形成正确两性交往观。
2.家庭特征。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的基本场所,父母是儿童的启蒙教师。访谈对象中大多数学生表示父母关系融洽没有影响他们与异性进行正常的交往。但也有学生的父母相处得不融洽,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无形中给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目睹过异性家长对同性家长进行责骂的孩子容易以偏概全,形成对所有异性的偏见,从而回避与异性的接触与交流。
从受访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父母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产生了影响。访谈中有一个女孩说自己之前也胡思乱想过,她的母亲告诉她这很正常,这是成长必经的一个阶段。从那以后,她没有胡思乱想了,她仍和班上的男同学相处得很融洽。可见,父母的正确引导影响着孩子与异性的正常交往。
3.德育引导。从受访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校根本没有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这或多或少地对学生的两性交往产生了影响,特别是老师对学生的偏见。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男女交往与年龄有关,现在还小,应以学业为重。实际上,这也是学校教育存在误区的反映。
学校虽然强调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但是却忽略了学生青春期的心理教育,影响了部分学生与异性的正常交往。青春期心理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因此加强青春期心理教育势在必行。
4.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媒介向人们提供各种不同的角色模式、价值标准等,对个体社会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2]从受访学生的回答中,可看出学生的两性交往很大程度上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访谈对象中有些学生由于受偶像剧、穿越剧的影响,不自觉地模仿剧中自己喜欢的角色,认为两个人在一起玩就是“谈恋爱”。因此,社会和媒体组织应加大对大众传媒的审查力度,同时父母对孩子在观看电视时应加以正确引导,以利于孩子与异性的正常交往。
四、小学高年级学生正确两性交往观的培育思路
1.营造温馨民主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是孩子接触最多的场所。研究发现家庭因素对学生正确异性交往观产生了一定影响。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先导,还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家长应努力营造温馨的家庭气氛,对子女的正常交往持鼓励态度,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与异性的交往情况,并给予适当的引导。
2.加强学校的德育引导。学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的异性交往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异性交往观。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欠缺,加之学校缺乏相应的指导。因此,需对学生给予适当的监督,进行相应的指导:
首先,端正学生的认识。对异性交往的正确认识是加强教育的前提。通过让学生对有关异性交往的个案进行分析、讨论,还有观看心理剧,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观。
其次,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心理教育,介绍异性交往的原则及交往中易产生的误区。学校可开展讲座,讲座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教师主持,也可以学生主持,搜集资料,了解与异性交往的态度和场合。
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其与异性交往的正常需求。学校可开展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如排演话剧、小品表演等,为学生提供与异性同学相处、相互了解的场所。这不仅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还能教给学生交往的技巧,同时能促进同学间的交流。
3.创设健康的社会环境。正确两性交往观的形成需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儿童健成长。学生主要是从书刊、网络等途径获取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因此,对于流通于校园的书籍、报纸需严格审核。对于电视播放的内容,电视工作人员应先考察内容是否对学生的正常交往有不良影响。净化网络环境,还有制作对学生有益的关于正常异性交往的公益广告,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薛亚萍.青春期异性健康交往的积极效应与指导策略[J].教育探索,2010,(11):139-140.
[2]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