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在此思想的指引下,广大体育教师开始尝试运用过程性评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如学习档案、表现式评价等等。美中不足的是,这些尝试几乎没有应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评价应该是学习和教学的内在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段学习经验之后对学生进行评分和贴标签而采取的测试。[1]为了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核心目的,为了保障评价与教学的有效性,过程性评价与课堂教学必须融合。[2]
一、对过程性评价与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融合进行尝试
1.运动技能的学习依托具体的运动场面来实现
课堂教学中,当某一运动技能、技术作为课时教材出现的时候,往往我们不会只对该运动技能、技术进行教学。在考虑学生已知经验的同时,会对该运动技能、技术进行任务分析与约束,并展开教学,所以课堂教学可以看作是一个不断约束的过程。以学生的已知经验为基础,运动场面1是对“已知”进行任务约束;运动场面2是对运动场面1进行任务约束,依次类推,直到金字塔顶端的运动技能的形成。
2.课堂教学目标依托具体的运动场面目标的达成来完成
课堂教学目标,即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使教师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与规格。这样的目标依然是高高在上、虚无缥缈的。我们需通过其内在逻辑关系的梳理,来分解课时教学目标,形成一级目标、二级目标、三级目标……当目标确立后,就可以为达到这个目标设计规划出特殊的教学活动。前面讲到,在以运动学习为基本形式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借助教师设置的具体运动场面来形成运动技能的。运动场面可以理解为特殊的教学活动,当我们对运动场面的三要素(技术动作、运动条件、运动课题)在体能、知识与技能、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方面做出明确、具体、可操作的规范时,运动场面将承载目标,继而通过“任务约束”在技能学习中逐步实现。
那么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可以依托每一个具体的运动场面的目标的达成来完成。但此时,具体运动场面目标的达成度的评价,依然是终结性评价。
3.各运动场面目标的终结性评价形成了对本节课的过程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既不能相互排斥,也不能相互取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衡量学生的学习状况,有着各自的用途和优势。正如一学期结束时的期末考试,是对这个学期的终结性评价,但相对于学年的期末考试、甚至中、高考而言,又是一个过程性评价。鉴于以上认识,课堂教学中,每一个运动场面目标的终结性评价形成了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过程性评价。依托运动场面,过程性评价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也促使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二、过程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1.“背越式跳高杆前技术”教材分析
本次课的内容是学习背越式跳高腾空技术的杆前技术,主要是起跳后身体沿垂直轴转体至背对横杆。水平五高一学生的“已知”多以直线助跑腾空后身体沿垂直轴的旋转体验为主,但仅仅有沿垂直轴的旋转体验是不够的。对背越式跳高腾空技术的力学分析可以发现:杆前阶段,身体沿垂直轴旋转是由于起跳产生的,是由弧线助跑、起跳脚外撇,摆动腿的屈膝内扣上提和手臂的带动作用形成的,而不是在进入腾空后,人体主动旋转产生的,所以是自然转向。但旋转的程度(如背对横杆)是主动行为,是通过肌内力使手臂和摆动腿以大小相等的动量矩绕垂直轴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来控制转动,维持身体姿态的平衡。所以旋转之后为了达到背对横杆的目的而采用的制动以及维持身体姿态平衡是杆前技术的核心内容。而旋转与制动是相对应的,所以采用高跳转体这个教材来教,通过身体的旋转来教给学生制动的方法、技术。
2.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①理解腾空的基本概念,知道腾空时四肢运动轨迹对身体平衡的影响。
②体验多种腾空的身体姿态;掌握背越式跳高的杆前技术和控制身体平衡的方法,安全地进行运动。
③在合作的过程中体会与不同伙伴交往的感受,享受运动成功的乐趣。
重点:腾空后身体沿垂直轴旋转、制动的方法
难点:控制身体平衡的方法
3.背越式跳高杆前技术的任务分析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背越式跳高腾空技术的杆前技术,尝试构建了以约束为基础的“杆前技术”任务分析表。从表1中可以看出,助跑、起跳脚、腾空高度、旋转度数、身体控制等是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主要因素。
4.过程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根据以上分析,本课学生的已知经验是直线助跑腾空后身体沿垂直轴的旋转体验,从学生的已知经验到背越式跳高杆前技术的掌握,共设置了四个运动场面,即:单脚起跳空中旋转、三步助跑单脚起跳(起跳脚外撇)空中旋转、弧线助跑单脚起跳(起跳脚外撇)空中旋转、弧线助跑单脚起跳空中旋转后手背触标志物。每一个运动场面都附有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目标,通过运动场面目标的逐步实现而实现课时目标的达成(表2)。
5.过程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效果的探讨
过程性评价与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融合的成功在于每一个运动场面的学习中,学生都将面临三个问题:我现在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我怎样才能填补差距(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这样的学习是清晰明了的,学生已然成为课堂教学和过程性评价的中心,因为学生始终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监控着自身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是高效的、是成功的。
三、结语
未来的体育课程将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向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3]。为了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核心目的,为了保障评价与教学的有效性,过程性评价与课堂教学必须融合。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在厘清了运动学习、运动场面、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后,依托运动场面,基本实现了过程性评价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达到了优化学生学习的目的,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Biggs,J.
评价应该是学习和教学的内在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段学习经验之后对学生进行评分和贴标签而采取的测试。[1]为了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核心目的,为了保障评价与教学的有效性,过程性评价与课堂教学必须融合。[2]
一、对过程性评价与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融合进行尝试
1.运动技能的学习依托具体的运动场面来实现
课堂教学中,当某一运动技能、技术作为课时教材出现的时候,往往我们不会只对该运动技能、技术进行教学。在考虑学生已知经验的同时,会对该运动技能、技术进行任务分析与约束,并展开教学,所以课堂教学可以看作是一个不断约束的过程。以学生的已知经验为基础,运动场面1是对“已知”进行任务约束;运动场面2是对运动场面1进行任务约束,依次类推,直到金字塔顶端的运动技能的形成。
2.课堂教学目标依托具体的运动场面目标的达成来完成
课堂教学目标,即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使教师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与规格。这样的目标依然是高高在上、虚无缥缈的。我们需通过其内在逻辑关系的梳理,来分解课时教学目标,形成一级目标、二级目标、三级目标……当目标确立后,就可以为达到这个目标设计规划出特殊的教学活动。前面讲到,在以运动学习为基本形式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借助教师设置的具体运动场面来形成运动技能的。运动场面可以理解为特殊的教学活动,当我们对运动场面的三要素(技术动作、运动条件、运动课题)在体能、知识与技能、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方面做出明确、具体、可操作的规范时,运动场面将承载目标,继而通过“任务约束”在技能学习中逐步实现。
那么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可以依托每一个具体的运动场面的目标的达成来完成。但此时,具体运动场面目标的达成度的评价,依然是终结性评价。
3.各运动场面目标的终结性评价形成了对本节课的过程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既不能相互排斥,也不能相互取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衡量学生的学习状况,有着各自的用途和优势。正如一学期结束时的期末考试,是对这个学期的终结性评价,但相对于学年的期末考试、甚至中、高考而言,又是一个过程性评价。鉴于以上认识,课堂教学中,每一个运动场面目标的终结性评价形成了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过程性评价。依托运动场面,过程性评价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也促使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二、过程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1.“背越式跳高杆前技术”教材分析
本次课的内容是学习背越式跳高腾空技术的杆前技术,主要是起跳后身体沿垂直轴转体至背对横杆。水平五高一学生的“已知”多以直线助跑腾空后身体沿垂直轴的旋转体验为主,但仅仅有沿垂直轴的旋转体验是不够的。对背越式跳高腾空技术的力学分析可以发现:杆前阶段,身体沿垂直轴旋转是由于起跳产生的,是由弧线助跑、起跳脚外撇,摆动腿的屈膝内扣上提和手臂的带动作用形成的,而不是在进入腾空后,人体主动旋转产生的,所以是自然转向。但旋转的程度(如背对横杆)是主动行为,是通过肌内力使手臂和摆动腿以大小相等的动量矩绕垂直轴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来控制转动,维持身体姿态的平衡。所以旋转之后为了达到背对横杆的目的而采用的制动以及维持身体姿态平衡是杆前技术的核心内容。而旋转与制动是相对应的,所以采用高跳转体这个教材来教,通过身体的旋转来教给学生制动的方法、技术。
2.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①理解腾空的基本概念,知道腾空时四肢运动轨迹对身体平衡的影响。
②体验多种腾空的身体姿态;掌握背越式跳高的杆前技术和控制身体平衡的方法,安全地进行运动。
③在合作的过程中体会与不同伙伴交往的感受,享受运动成功的乐趣。
重点:腾空后身体沿垂直轴旋转、制动的方法
难点:控制身体平衡的方法
3.背越式跳高杆前技术的任务分析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背越式跳高腾空技术的杆前技术,尝试构建了以约束为基础的“杆前技术”任务分析表。从表1中可以看出,助跑、起跳脚、腾空高度、旋转度数、身体控制等是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主要因素。
4.过程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根据以上分析,本课学生的已知经验是直线助跑腾空后身体沿垂直轴的旋转体验,从学生的已知经验到背越式跳高杆前技术的掌握,共设置了四个运动场面,即:单脚起跳空中旋转、三步助跑单脚起跳(起跳脚外撇)空中旋转、弧线助跑单脚起跳(起跳脚外撇)空中旋转、弧线助跑单脚起跳空中旋转后手背触标志物。每一个运动场面都附有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目标,通过运动场面目标的逐步实现而实现课时目标的达成(表2)。
5.过程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效果的探讨
过程性评价与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融合的成功在于每一个运动场面的学习中,学生都将面临三个问题:我现在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我怎样才能填补差距(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这样的学习是清晰明了的,学生已然成为课堂教学和过程性评价的中心,因为学生始终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监控着自身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是高效的、是成功的。
三、结语
未来的体育课程将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向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3]。为了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核心目的,为了保障评价与教学的有效性,过程性评价与课堂教学必须融合。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在厘清了运动学习、运动场面、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后,依托运动场面,基本实现了过程性评价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达到了优化学生学习的目的,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Bigg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