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生命教育在品德教学中涵盖了多重主题,有着明确的价值追求。如远离意外伤害,熟悉安全防护,意外伤害救护,热爱和平等。从教材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中出现了大量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在六年级,以“珍爱生命,崇尚科学”和“直面灾害”为单元主题向我们展示了生命教育的主题。因此,《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实施生命教育的理想的品德教育阵地。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把生命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引领学生多层次地认识生命,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让生命教育绽放出绚丽之花。
一、 感悟生活,拨动生命的琴弦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当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才能从生活中领悟到生命的意义,获得真切的体验,才会珍爱生命。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中的生命资料当成教学的“活性因子”,并以此为根据,从学生生活的家庭、学校和社区挖掘鲜活的生命教学资源,让学生关注生命。通过对身边事例的关心,学会珍惜生命,从而丰富思想情感。如在教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时,谈到吸烟这一不良的生活习惯,教师让学生课前进行调查活动:你身边哪些人在吸烟?他们每天大概的吸烟量是多少?你熟悉的哪些地方禁止吸烟?人们是否按规定做到不吸烟?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爸爸吸烟,一天大概要一盒。有的说我叔叔也吸烟,在家时在厨房里吸烟。有的说我们学校到处有禁烟标志,但我还是看见有人在吸烟……诸如此类的事例都来自学生身边。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深入研究吸烟的危害,课堂教学取得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 开放空间,搭建生命的舞台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教师要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
1.拓宽学习渠道。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前的准备活动,让学生在调查、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教学《向白色恶魔说“不”》一课,让学生事先进行网络搜索、图片收集、资料查找,对缉毒部门进行采访: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有多少?近年来全国禁毒机关侦破的毒品违法犯罪有多少?因吸毒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有多少?这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数字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深化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真正懂得了吸毒的危害性,使他们从小就能够清楚而明确地对毒品大声说“不”。课后,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宣传吸毒的危害性。以学生的直接参与学习实践代替了教师单调乏味的空洞说教,在生动的社会活动中形成道德观念,从而学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2.注重课后延伸。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要拓宽到社会中,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如在教学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后,让学生调查家人、亲戚、邻居是否具有这些不良的习惯,并做一名小小的宣传员。特别是吸烟,如果家中有人在吸烟,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促使他们尽快戒烟,并设计“禁止吸烟”的宣传卡片挂在家中。又如在学完《向白色恶魔说“不”》这一课后,学生间相互合作,通过采访或网上查询等办法了解当地“禁毒严打”的有关情况,并设计一份“禁毒严打硕果”小报,还可以举办相关的主题队会等,这些都是课程的延伸。
三、 活动体验,扣动生命的心弦
我们的品德教学就应该以活动为主渠道,让孩子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中,展现自我,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对于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我们的教师要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开展教学。如六年级《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是通过对吸烟、酗酒、迷恋游戏机等不良习惯的分析,教育学生远离恶习。课堂上可先后开展三个活动:第一个是“小小辩论会”,学生分正反两方争辩“上网到底好不好”。由于学生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也有各自的看法,所以唇枪舌剑,你来我往,都用了大量的事例来阐述观点。第二个是“小法庭”,一个学生戴着香烟的面具,站在讲台上,大家对香烟进行审判。第三个是“警示栏”,借助课本上画的一组地雷,学生在上面标记酗酒的危害。最后教师又让学生自己根据学习的情况,设计一张宣传卡。这几项活动源自教材,而又不是教材的简单复制,切合学生的实际。
生命教育实践性很强,我们还需要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品德课堂上,把生命教育与主题教育活动、社团活动、节庆活动相整合,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生命的重要。如以“寻找生活中的‘救生路’”为主题,在星期天让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到超市、宾馆等公共场所,共同寻找安全出口和安全标志,画出安全逃生路线图,让学生实地进行安全教育和学习。结合每学期的安全教育周等活动,开展“遵守交通规则,远离危险,珍爱生命”系列活动,形式有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编童谣唱童谣、论坛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生命知识。
四、 培养情感,激起生命的心潮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力求使学习过程成为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仅要经受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同样在情感、心灵的充盈中获得精神的体验。学习的结果不仅是知识的获得、认知水平的提高,就本课程的性质而言,尤其要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使他们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
1.渲染课堂气氛。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一种与教材情感基调相一致的氛围,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学生很快就会进入课文的“角色”中。在教学《向邪教宣战》时,一位教师通过图片对比引入课题。他先出示陈某自焚前的照片:你们认识图上的这位大姐姐吗?她叫陈某,一个大眼睛,眉清目秀的漂亮女孩,一个极具音乐天赋的艺术之星。她弹得一手好琵琶,文化课也很优秀,12岁时就去新加坡参加过演出,而且在国内也多次获奖。1999年,她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这是一所全国著名的艺术院校。在学生对陈某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接着又问:你们想知道她后面的情况吗?随后教师出示陈某自焚后的照片:这位躺在病床上的重度残疾病人就是陈某。现在,她的生活不能自理,也永远不可能再弹奏她那心爱的琵琶了。讲到这里,教师马上追问:同学们,看了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这时,学生们情感涌动,纷纷举手发言,一致谴责邪教的危害。
2.深入文本形象。第一根琴弦被拨响之后,指尖抚琴如行云流水,情感则如风吹海面,波澜起伏,无法平静。悦耳的音乐需要演奏,情感的激活也需要感受。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受形象,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那么,如何让学生“看见”形象,“触摸”到形象呢?像《向邪教宣战》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区分宗教与邪教,教师通过录像先播放了自焚事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清邪教,明白一些组织利用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信念,残害生命,扰乱治安,对抗政府,危害社会,这就是邪教。这些邪教往往有着美丽的名称,隐藏了其罪恶的目的。
3.诱发情感升华。学生的情感过程是一个心理流程。当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已经动情时,我们就应该将他们的情感推向高潮。在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情”这个无形而巨大的力量,通过情感体验,促进情感升华。课堂上,教师可开通“亲情热线”,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向学生讲述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让学生了解成长中的故事,感受到父母亲浓浓的爱。然后,在一曲《母亲》中“真情回放”,孩子们哭了……
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因此,作为教师,特别是品德教师更应根据本学科的特殊性,让生命教育为我们年轻的生命注入激情,让我们的品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精彩!
一、 感悟生活,拨动生命的琴弦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当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才能从生活中领悟到生命的意义,获得真切的体验,才会珍爱生命。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中的生命资料当成教学的“活性因子”,并以此为根据,从学生生活的家庭、学校和社区挖掘鲜活的生命教学资源,让学生关注生命。通过对身边事例的关心,学会珍惜生命,从而丰富思想情感。如在教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时,谈到吸烟这一不良的生活习惯,教师让学生课前进行调查活动:你身边哪些人在吸烟?他们每天大概的吸烟量是多少?你熟悉的哪些地方禁止吸烟?人们是否按规定做到不吸烟?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爸爸吸烟,一天大概要一盒。有的说我叔叔也吸烟,在家时在厨房里吸烟。有的说我们学校到处有禁烟标志,但我还是看见有人在吸烟……诸如此类的事例都来自学生身边。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深入研究吸烟的危害,课堂教学取得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 开放空间,搭建生命的舞台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教师要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
1.拓宽学习渠道。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前的准备活动,让学生在调查、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教学《向白色恶魔说“不”》一课,让学生事先进行网络搜索、图片收集、资料查找,对缉毒部门进行采访: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有多少?近年来全国禁毒机关侦破的毒品违法犯罪有多少?因吸毒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有多少?这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数字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深化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真正懂得了吸毒的危害性,使他们从小就能够清楚而明确地对毒品大声说“不”。课后,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宣传吸毒的危害性。以学生的直接参与学习实践代替了教师单调乏味的空洞说教,在生动的社会活动中形成道德观念,从而学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2.注重课后延伸。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要拓宽到社会中,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如在教学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后,让学生调查家人、亲戚、邻居是否具有这些不良的习惯,并做一名小小的宣传员。特别是吸烟,如果家中有人在吸烟,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促使他们尽快戒烟,并设计“禁止吸烟”的宣传卡片挂在家中。又如在学完《向白色恶魔说“不”》这一课后,学生间相互合作,通过采访或网上查询等办法了解当地“禁毒严打”的有关情况,并设计一份“禁毒严打硕果”小报,还可以举办相关的主题队会等,这些都是课程的延伸。
三、 活动体验,扣动生命的心弦
我们的品德教学就应该以活动为主渠道,让孩子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中,展现自我,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对于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我们的教师要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开展教学。如六年级《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是通过对吸烟、酗酒、迷恋游戏机等不良习惯的分析,教育学生远离恶习。课堂上可先后开展三个活动:第一个是“小小辩论会”,学生分正反两方争辩“上网到底好不好”。由于学生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也有各自的看法,所以唇枪舌剑,你来我往,都用了大量的事例来阐述观点。第二个是“小法庭”,一个学生戴着香烟的面具,站在讲台上,大家对香烟进行审判。第三个是“警示栏”,借助课本上画的一组地雷,学生在上面标记酗酒的危害。最后教师又让学生自己根据学习的情况,设计一张宣传卡。这几项活动源自教材,而又不是教材的简单复制,切合学生的实际。
生命教育实践性很强,我们还需要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品德课堂上,把生命教育与主题教育活动、社团活动、节庆活动相整合,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生命的重要。如以“寻找生活中的‘救生路’”为主题,在星期天让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到超市、宾馆等公共场所,共同寻找安全出口和安全标志,画出安全逃生路线图,让学生实地进行安全教育和学习。结合每学期的安全教育周等活动,开展“遵守交通规则,远离危险,珍爱生命”系列活动,形式有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编童谣唱童谣、论坛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生命知识。
四、 培养情感,激起生命的心潮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力求使学习过程成为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仅要经受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同样在情感、心灵的充盈中获得精神的体验。学习的结果不仅是知识的获得、认知水平的提高,就本课程的性质而言,尤其要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使他们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
1.渲染课堂气氛。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一种与教材情感基调相一致的氛围,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学生很快就会进入课文的“角色”中。在教学《向邪教宣战》时,一位教师通过图片对比引入课题。他先出示陈某自焚前的照片:你们认识图上的这位大姐姐吗?她叫陈某,一个大眼睛,眉清目秀的漂亮女孩,一个极具音乐天赋的艺术之星。她弹得一手好琵琶,文化课也很优秀,12岁时就去新加坡参加过演出,而且在国内也多次获奖。1999年,她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这是一所全国著名的艺术院校。在学生对陈某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接着又问:你们想知道她后面的情况吗?随后教师出示陈某自焚后的照片:这位躺在病床上的重度残疾病人就是陈某。现在,她的生活不能自理,也永远不可能再弹奏她那心爱的琵琶了。讲到这里,教师马上追问:同学们,看了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这时,学生们情感涌动,纷纷举手发言,一致谴责邪教的危害。
2.深入文本形象。第一根琴弦被拨响之后,指尖抚琴如行云流水,情感则如风吹海面,波澜起伏,无法平静。悦耳的音乐需要演奏,情感的激活也需要感受。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受形象,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那么,如何让学生“看见”形象,“触摸”到形象呢?像《向邪教宣战》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区分宗教与邪教,教师通过录像先播放了自焚事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清邪教,明白一些组织利用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信念,残害生命,扰乱治安,对抗政府,危害社会,这就是邪教。这些邪教往往有着美丽的名称,隐藏了其罪恶的目的。
3.诱发情感升华。学生的情感过程是一个心理流程。当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已经动情时,我们就应该将他们的情感推向高潮。在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情”这个无形而巨大的力量,通过情感体验,促进情感升华。课堂上,教师可开通“亲情热线”,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向学生讲述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让学生了解成长中的故事,感受到父母亲浓浓的爱。然后,在一曲《母亲》中“真情回放”,孩子们哭了……
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因此,作为教师,特别是品德教师更应根据本学科的特殊性,让生命教育为我们年轻的生命注入激情,让我们的品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