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我从事职高语文教学,从职高毕业生到社会工作的情况看,语文素养好的同学,工作能力强。营销、旅游、幼师等专业毕业的学生到工作岗位后,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都强,工作业绩自然就好。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是什么专业,我都重视学生的口语训练和作文训练,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一、先说“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语文界的广泛共识。
对于职高生的语文学习来说。究竟是掌握语文知识重要一些呢,还是积累言语材料更具有本质的意义?应当说,语文,在语言学家那里,是一门“科学”,讲究一定积累之后的“妙悟”和实际应用,领悟到语文的真谛,最终达到语文的运用自如。究其本质语文学习的过程。决不仅仅是一个理解的过程。而是一个全面调动学生的心理,感性与理性共同参与的过程,一个亲身体验的过程,一个积淀的过程,一个实际应用的过程。那种认为只要“懂”了一切都迎刃而解的观点是不符合语文学习的实际的。
可见,职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是积累足够数量的言语材料,而且这些言语材料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是和说这些“话”的人,说这些“话”的时代氛围,具体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材料决不可能从词典中找到。而只能从具体的言语作品和社会生活中,特别是从语言艺术的文学作品中找出来。因此,老师应引导学生要多读作品,注意生活积累,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使学生能“语”会“语”,真正做到能说会道。
二、再说“文”
现在的职高学生。写的主要是记叙文,即使是议论文,也多为读后感、杂感之类。他们接触到的话题也许有“家事”,但很少深入到“国事”“天下事”。在他们的文章中,他们永远是生活的“旁观者”,只是要求客观地记叙周围发生的事情,或轻描淡写地发表一通所谓“议论”。
职高学生的写作,不应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情意传递”上,还应该是一种政治参与手段、民主表达手段,而当写作成为学生个体对群体、对社会的一种“发言”时,他们的人格素质便能够得到更为全面,更为协调的发展。
首先,诗歌语言最具有表性,最能体现人的个性与创造力,职业高中学生这个年龄段具有活力和浪漫色彩,因而也适于写诗。反对中学生写诗无异于扼杀青少年的天性。职业高中学生应当养成对诗文作品终身的爱好。
其次,应用文的写作则更要多写多练。
语文学习不是一种理论的学习,像数学那样。语文学科因为它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实践性、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注定它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与他们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所以,课堂以外的以语文活动形式的实践活动是职业高中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真正舞台,那些属“作文”性质的材料语文活动对于语文能力的发展来说终究“成不了什么大气侯”。学生时代写作政论、创作诗歌、小说和写作应用文,对语文能力的发展来说,是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
再次,应多用。
所谓多用即能学以致用,就遵从理论——实践、模仿——创造的体验过程。要使学生会运用已学会的知识、技能,而且能大胆发挥、创新。敢于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如写议论文,首先让学生懂得基本写法,如三段论基本模式、论题、论点的提出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等一般规律,然后再推荐扩读一些独具个性特色的文章,扩展眼界,使其领悟到“文章有法而无定法”,让学生敢于创新,展示自我,写出独具个性的文章来。
有文章说,中国学生的作文看多了,总感觉有既定的模式,给人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感觉,原因一是对范文的刻意模仿,二是有些老师从应试教育出发,长期训练中对作文结构形成一种定势。对此我亦有同感。有些老师甚至要学生对每种不同的文体各背下一种固定的结构模式和一篇“优秀”的范文,这样在应考时照模翻版,可做到万无一失,升学率有了保障。但按这种既定模式教育人就像用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产品,完全没了创新和个性,而我们要造就的是有扎实的知识、技能、有自学能力、有创新精神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识记、识别、识用体现了从仓库型——智能型——创造型的转化过程,是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项目标的阶梯,可以比较有效地破解职高语文教学的传统局限和时弊。
“教书育人”是党和人民对教育的根本要求。职高生将面对社会的选择,就业的考验,要让我们的学生能立足于社会,光学会认知和技能是不够的,还应学会做人做事与人共处。也就是要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人,会生活、会工作,能幸福地度过一生的人。根据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和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语文课素质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科学的价值观。以人民为本位的爱憎情感,健康的审美趣味以及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聪明才智等等。可见语文学科把铸造民族灵魂、培育的生命精神作为首要任务,语文学科具有育人优势,应以育人为本。
所以,我们教出的学生既要能“语”也要能“文”,这样才能符合时代要求。
一、先说“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语文界的广泛共识。
对于职高生的语文学习来说。究竟是掌握语文知识重要一些呢,还是积累言语材料更具有本质的意义?应当说,语文,在语言学家那里,是一门“科学”,讲究一定积累之后的“妙悟”和实际应用,领悟到语文的真谛,最终达到语文的运用自如。究其本质语文学习的过程。决不仅仅是一个理解的过程。而是一个全面调动学生的心理,感性与理性共同参与的过程,一个亲身体验的过程,一个积淀的过程,一个实际应用的过程。那种认为只要“懂”了一切都迎刃而解的观点是不符合语文学习的实际的。
可见,职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是积累足够数量的言语材料,而且这些言语材料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是和说这些“话”的人,说这些“话”的时代氛围,具体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材料决不可能从词典中找到。而只能从具体的言语作品和社会生活中,特别是从语言艺术的文学作品中找出来。因此,老师应引导学生要多读作品,注意生活积累,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使学生能“语”会“语”,真正做到能说会道。
二、再说“文”
现在的职高学生。写的主要是记叙文,即使是议论文,也多为读后感、杂感之类。他们接触到的话题也许有“家事”,但很少深入到“国事”“天下事”。在他们的文章中,他们永远是生活的“旁观者”,只是要求客观地记叙周围发生的事情,或轻描淡写地发表一通所谓“议论”。
职高学生的写作,不应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情意传递”上,还应该是一种政治参与手段、民主表达手段,而当写作成为学生个体对群体、对社会的一种“发言”时,他们的人格素质便能够得到更为全面,更为协调的发展。
首先,诗歌语言最具有表性,最能体现人的个性与创造力,职业高中学生这个年龄段具有活力和浪漫色彩,因而也适于写诗。反对中学生写诗无异于扼杀青少年的天性。职业高中学生应当养成对诗文作品终身的爱好。
其次,应用文的写作则更要多写多练。
语文学习不是一种理论的学习,像数学那样。语文学科因为它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实践性、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注定它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与他们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所以,课堂以外的以语文活动形式的实践活动是职业高中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真正舞台,那些属“作文”性质的材料语文活动对于语文能力的发展来说终究“成不了什么大气侯”。学生时代写作政论、创作诗歌、小说和写作应用文,对语文能力的发展来说,是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
再次,应多用。
所谓多用即能学以致用,就遵从理论——实践、模仿——创造的体验过程。要使学生会运用已学会的知识、技能,而且能大胆发挥、创新。敢于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如写议论文,首先让学生懂得基本写法,如三段论基本模式、论题、论点的提出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等一般规律,然后再推荐扩读一些独具个性特色的文章,扩展眼界,使其领悟到“文章有法而无定法”,让学生敢于创新,展示自我,写出独具个性的文章来。
有文章说,中国学生的作文看多了,总感觉有既定的模式,给人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感觉,原因一是对范文的刻意模仿,二是有些老师从应试教育出发,长期训练中对作文结构形成一种定势。对此我亦有同感。有些老师甚至要学生对每种不同的文体各背下一种固定的结构模式和一篇“优秀”的范文,这样在应考时照模翻版,可做到万无一失,升学率有了保障。但按这种既定模式教育人就像用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产品,完全没了创新和个性,而我们要造就的是有扎实的知识、技能、有自学能力、有创新精神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识记、识别、识用体现了从仓库型——智能型——创造型的转化过程,是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项目标的阶梯,可以比较有效地破解职高语文教学的传统局限和时弊。
“教书育人”是党和人民对教育的根本要求。职高生将面对社会的选择,就业的考验,要让我们的学生能立足于社会,光学会认知和技能是不够的,还应学会做人做事与人共处。也就是要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人,会生活、会工作,能幸福地度过一生的人。根据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和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语文课素质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科学的价值观。以人民为本位的爱憎情感,健康的审美趣味以及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聪明才智等等。可见语文学科把铸造民族灵魂、培育的生命精神作为首要任务,语文学科具有育人优势,应以育人为本。
所以,我们教出的学生既要能“语”也要能“文”,这样才能符合时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