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读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笔者认为该文最大的特色是文辞简约,意蕴深远。
语言文字简约。全文短小,仅仅84字,起笔“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就扣住了“夜游”,紧承题旨,且交代了时间。“解衣欲睡,月色入户”则把前面的“夜”具体化,点出“夜”的特点是月色融融。也因如此,才激活作者的情思,于是“欣然起行”。可见,“欣然起行”的发因是“月色入户”。“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里,交代了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等。“至承天寺”又一次点题,而“至”的经过与主题无关,就略而不提。且张怀民其时在干什么因与主题无关,也付之篇外。“至”、“寻”等词,精约简洁,把连贯性的过程交代清楚明了。至此,作者为“记游”所必须交代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仅用简略的48字加以表述,不再提及其余。
接下来的绘月,更具特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先写水色:“积水空明”,绘出其清澈透明,可见月之明;继写水中诸物:“藻、荇交横”,突出其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见月之清。“盖竹柏影也”一语陡然出奇制胜,原来是月色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地上,才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积水空明”与“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托,为月夜夜游平添了三分美景。
情感意蕴深远。前面的叙事、写景,却处处蕴情。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是欢欣之情;“念无与为乐者”是心理活动,表达出作者喟叹知音稀少的遗憾。“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句,“遂”字是作者不假思索,猛然想起张怀民,微露出只有张怀民才是相知好友,“寻”字又写出访友的急切心情。“怀民亦未寝”的“亦”字显示出与苏轼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于中庭”,其恬适的心情则在月夜美景中尽情释放。从“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于中庭”,作者的款款情思几多周折,终于可平和容止了。但作者笔锋一转,由眼前即景推及身世:“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其惨遭流放的抑郁之情又凸现笔端。这里的“闲人”,既自我解嘲为是闲情雅致的人,又直面现实深知自己是郁郁不得志的人。好在此时淡淡的忧伤被眼前的美景所消释,全文字里行间总的还是透露出作者仍有进取之心,旷达之怀。这种旷达情怀也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基本思想状况,通读之后,笔者认为,文虽短小,但蕴涵的思想感情是深远的。
郭建雄,教师,现居湖北武穴。
语言文字简约。全文短小,仅仅84字,起笔“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就扣住了“夜游”,紧承题旨,且交代了时间。“解衣欲睡,月色入户”则把前面的“夜”具体化,点出“夜”的特点是月色融融。也因如此,才激活作者的情思,于是“欣然起行”。可见,“欣然起行”的发因是“月色入户”。“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里,交代了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等。“至承天寺”又一次点题,而“至”的经过与主题无关,就略而不提。且张怀民其时在干什么因与主题无关,也付之篇外。“至”、“寻”等词,精约简洁,把连贯性的过程交代清楚明了。至此,作者为“记游”所必须交代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仅用简略的48字加以表述,不再提及其余。
接下来的绘月,更具特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先写水色:“积水空明”,绘出其清澈透明,可见月之明;继写水中诸物:“藻、荇交横”,突出其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见月之清。“盖竹柏影也”一语陡然出奇制胜,原来是月色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地上,才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积水空明”与“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托,为月夜夜游平添了三分美景。
情感意蕴深远。前面的叙事、写景,却处处蕴情。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是欢欣之情;“念无与为乐者”是心理活动,表达出作者喟叹知音稀少的遗憾。“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句,“遂”字是作者不假思索,猛然想起张怀民,微露出只有张怀民才是相知好友,“寻”字又写出访友的急切心情。“怀民亦未寝”的“亦”字显示出与苏轼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于中庭”,其恬适的心情则在月夜美景中尽情释放。从“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于中庭”,作者的款款情思几多周折,终于可平和容止了。但作者笔锋一转,由眼前即景推及身世:“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其惨遭流放的抑郁之情又凸现笔端。这里的“闲人”,既自我解嘲为是闲情雅致的人,又直面现实深知自己是郁郁不得志的人。好在此时淡淡的忧伤被眼前的美景所消释,全文字里行间总的还是透露出作者仍有进取之心,旷达之怀。这种旷达情怀也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基本思想状况,通读之后,笔者认为,文虽短小,但蕴涵的思想感情是深远的。
郭建雄,教师,现居湖北武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