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亡日报》相关论文
摘要:1937年8月24日,“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刊物《救亡日报》在抗战烽火中诞生,自诞生之日起,宣传抗日、团结、进步,巩固和强化......
摘要:革命报刊《救亡日报》是在抗战烽火中和火热的救亡运动背景下诞生的,在国统区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份具有统战风格和广泛影响力的报......
1939年1月《救亡日报》从广州迁往桂林,在桂林复刊,直至皖南事变爆发后,于1941年2月28日被禁止出版。在短短两年1个月19天时间里,《救......
《救亡日报》在抗日的烽火中诞生1937年“7·7”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确立。......
桂林《救亡日报》宣传抗日救亡思想体现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以批判反面人物为题材,以团结全民抗日为目的;二、以抗......
桂林时期的《救亡日报》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一份相当特殊的报纸,它名义上是国共双方共同创办的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但实......
胡志明(1890—1969),生于越南义安省(今义静省)南檀县。原姓阮,幼年取名阮生宫。上学时改名阮必成。参加革命后用过阮爱国、李瑞、王达人......
1939年1月10日,<救亡日报>从广州迁往桂林,在桂林市乐群路63号(后迁于太平路12号)复刊,直至皖南事变爆发后,因拒绝刊发国民党中央......
陶龙超在《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桂林时期的(救亡日报)研究》一文中指出,《救亡日报》作为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
1937年7月7日,欲壑难填的日本侵略者终于按捺不住兽性,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8月上旬,战火烧到了我国当时的商业与文化中......
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政论家夏衍,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全国解放,先后从事了十二年的新闻工作,在上海、广州、桂林等地辗转主编过《......
1937年7月底,流亡海外十年的郭沫若秘密从日本归国,投身到民族解放战争的滚滚洪波之中。在回到上海之初的两个月内,他陆续撰写了几篇......
《救亡日报》是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于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办的机关报。社长郭沫若,总编辑夏衍。报纸广开言路,报道各党各派、......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救亡日报》自创刊开始,一直以民族战线统一的思想为指导,该日报曾经在西南地区产生巨大影响,为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救亡日报》在广西的产业化经营措施包括拓展广告业务,增加报纸经费来源;设立“建国印刷厂”,把报纸经营融入印刷业;开展义卖义演等活......
抗日战争的战火洗礼使桂林在抗日战争时期迅速发展成了国统区的著名抗战文化城。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正确领导下,《救亡日报》(桂林......
夏衍(1900-1995)是中国革命文化运动的活动家、组织者和领导者,享有盛誉的戏剧作家、报刊评论家、报告文学家、杂文作家和外国文学......
<正> 抗日战争时期的桂林,由于文人荟萃,抗日文化运动空前高涨,影响及国内外,被誉为“文化城”。胡愈之同志在《忆长江同志》一文......
<正>抗战时期桂林新闻事业发展,与其新闻媒体内部重视创新,机制灵活多变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桂林各报高度重视广告发行工作抗战时......
抗战时期桂林新闻事业得以发展,从生态学角度而言,抗战时期桂林和广西的政治生态有利于桂林新闻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
<正>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在从事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过程中,结识了不少过去不曾相识的朋友,有的直到辞世也不曾晤面,可是书......
【正】 抗日战争时期的桂林,曾有“文化城”之称,指的是1938年到1944年秋桂林疏散这一段历史时期,桂林成为了战时中国大后方的文化......
从传播过程的五要素看,抗战时期桂林版《救亡日报》的特色可以概括为:机构设置的服务性,报社同人的奉献性,传播内容的策略性,受众......
<正> 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成为我国西南大后方的一个进步文化事业中心。其突出的表现之一,是当时的新闻事业非常兴旺发达。据不完全......
<正> 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曾经进行过一次举世闻名的、到南洋各地的、戏剧界国民外交运动的长征!这次“长征”是周恩来副主席一手培育......
<正>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随着救亡运动的广泛深入的开展,涌现了大量的救亡报刊。这些救亡报刊的主办者有文化......
<正> 抗日战争时期新桂系统治下的广西当局,愿意与共产党合作,联合全国一切力量起来抗日,政治上表现出一定的民主,组织上又主张招......
<正> 《华威先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国民党“抗战官僚”形象。小说在《文艺阵地》创刊号发表后,即引起了国统区及香港等地文艺界的......
《救亡日报》1939年8月创刊于上海,郭沫若任社长。上海沦陷移桂林出版。1939年报社经济困难,进步文艺界为之募捐支持。 1939年4月,......
<正>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东、中部大部分地区沦陷,迫使东、中部地区的大批高等院校、文化机构及文化名人纷纷辗转跋涉,内......
作为钟老的生平友好,能够在他90高寿的良辰,参加他的70年学术成就座谈会,觉得荣幸。回忆1934年,我在东京早稻田大学经济系读书时,......
【正】1937年8月24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于上海合作创办的《救亡日报》是中共首次在国统区获得的一个公开合法的宣传阵地,一个具......
<正> 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 上海闸北区的宝山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块闻名于世的地方,这里有远东最大的图书馆之一的东方图书馆和全国......
中国抗战文艺活动纪事〔连载①〕石雅娟,吴京波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我们特编写了《中国抗战文艺活动纪事》,其目的是想把中国......
广西桂林在抗战期间迅速发展成为西南大后方的一个进步文化中心,以《救亡日报》为代表的大众媒介的文化功能和报人的文化创造特性......
本选题形成的一个历史语境在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在抗战期间迅速发展成为西南大后方的一个进步文化中心,这里文人荟萃,救亡文化活......
抗日战争时期,更确切地说是从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到1944年9月湘桂大撤退的6年间,广西桂林以“抗战文化城”蜚声全国。当时云集桂......
抗战初期,我党与桂系曾进行了合作。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在併吞我国东北之后,又把魔爪伸入华北策动“华北事变”,而且正逐步准备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