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纲目》相关论文
《资治通鉴纲目发明》
《资治通鉴纲目发明》,59卷,是宋尹起莘有感于古今治乱兴亡之变,以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为本,阐发其旨意而著。......
朱熹(1130—1200)晚年定居建阳考亭,创办考亭书院,四方学者不远千里负笈而来,有志于做学问的人,都把考亭作为自己的依归。当时考亭......
传统史学的致用与求真张东光致用与求真,是一切史学活动的旨归。前者强调政治道德旨归,后者强调学术文化旨归。总结这两大旨归在传统......
朱子《资治通鉴纲目》历来被学界视为传统史学义理转向过程中的圭臬之作,影响深远。现有的研究往往注重对其体例与思想的阐发,而忽......
本文在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 ,对朱熹编修《资治通鉴纲目》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 ,指出 :《纲目》从未以《通鉴节》作为书名......
<资治通鉴>和<资治通鉴纲目>等'通鉴'类史书,可以说是中国长篇讲史小说的前源或母体.宋元讲史,讲述的就是'<通鉴>汉唐......
多年来,有人常把“象棋”错误地写成“相棋”,我们查阅权威的《汉语大词典》,也只有“象棋”这个词,而没有“相棋”这个“通假词”......
<俄藏黑水城文献>俄TK316号汉文文献只是<资治通鉴·晋纪>的节略、改写,并不出自<资治通鉴·晋纪>,而是出自<资治通鉴纲目......
本文以俄、中、英藏黑水城《资治通鉴纲目》残叶为中心,对其版本、刊刻年代及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俄、中、英藏《纲目》版式皆......
《资治通鉴》一书中经常可见儒家纲常法则与道德伦理对于历史事迹的解释和支配力量。司马光以儒家伦常去解释和架构历史,道德史观......
朱熹史学上之著作,以《资治通鉴纲目》为最著,其他如《五朝名臣言行录》、《三朝名臣言行录》等,俱可见其史观。此外,朱熹文论及语类,亦......
《三国演义》的真实性是研究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小说在每回末的历史纪年结算中发现,小说的叙事完全按照当时比较流......
1479年后黎朝史官吴士连在黎文休和潘孚先两部《大越史记》的基础上撰成编年体通史《大越史记全书》十五卷,此书学习司马光《资治......
《四库全书》馆臣据朱熹致赵师渊八封书信,认为《资治通鉴纲目》是朱熹托门人赵师渊所撰。首先发现“八书”的是宋末王柏。据《朱子......
<正> 由华东师范大学朱熹研究中心及古籍研究所、中国哲学史学会等单位联合发起举办的“纪念朱熹诞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国际学......
历史演义小说是明代最早成熟、最为繁盛的章回小说类型,回目是章回小说最显著的文体特征之一。将明代早期几部著名历史演义小说的......
朱熹生前,《资治通鉴纲目》尚未定稿,朱熹卒后的第十九年,《资治通鉴纲目》始刻于泉州。其后屡有翻刻,并被誉为万世史法、史家准绳。入......
<正> 朱熹一生共写了三部史著,即《伊洛渊源录》、《八朝名臣言行录》和《资治通鉴纲目》,此外,还有大量的史学文论被保存在《朱文......
古代长篇小说章回体式的形成,虽受宋元讲史伎艺的影响,实则更得益于《资治通鉴纲目》分纲立目之记事格式的直接孕育;而章回体式的逐步......
<正>二、宋版探索刍议宋版之所以有魅力,还在于前人研究中留下的空白,有待我们不断努力去探索。而这种探索应建立在大量个案研究基......
《资治通鉴》与《资治通鉴纲目》,高丽末年先后传入朝鲜半岛,产生了深远影响。朝鲜王朝国王经筵、世子教育、科举考试中,《通鉴》......
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产生以后,不仅形成了一种新史体——纲目体,而且到明代又催生出纲鉴热,为史学走向社会、走向通俗化无形中......
2015年底,在人文社科出版领域享有盛名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史少博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
<正>《资治通鉴纲目》(简称《通鉴纲目》)被认为是朱熹改纂司马光《资治通鉴》而成的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据《高丽史》的记载,《通鉴......
此前未见著录、直至清末才发现的《新编五代史平话》,对后世古典小说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迄今为止,有关该平话的题材来源、编刊......
<正> 东汉末年在何休时代,今古文经学已经合流,而佛教传人,道教形成。儒家经学在思想意识方面已不能发挥巨大作用,遂渐从统治地位......
一、宋代经学发展与史学由于隋唐时期经学统一奉行的是“注不驳经,疏不破注”的原则,这势必束缚了经学本身的发展,导致了经学的僵化。......
<三国志演义>的整体叙事框架主要源自<资治通鉴>和<资治通鉴纲目>.其外在的结构体式,诸如分卷、分则、立题目,每卷标明所叙之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