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相关论文
随着近些年来的叙事转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叙事身份”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热点。自传作为叙事身份建构的典型文学形式,在叙事学的......
伊萨克·迪内森是当代丹麦最富世界盛名的作家之一。她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就连欧内斯特·海明威也认为迪内森比他自......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批评已经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显学。它在整体的、和谐的、相互依存等基本生态思想原则上评价和判断文学作......
本文用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方法来解读小说---走出非洲,目的在于揭示后殖民文本中的身份问题。小说中的人物被划分为两类,白人殖民者和......
《走出非洲》是丹麦著名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被认为是西方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在小说中,作者以饱含情感的笔墨书......
影片《走出非洲》曾荣获第5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等7项大奖。它改编自丹麦女作家迪内森的自传性小说,叙述了女主......
凯伦·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是一部关于叙事身份的自传性作品。虽为西方白人女性,她却在其中塑造了自己非殖民者的独特身份。对......
国外线路安排:Day1上海-阿布扎比-内罗毕Day2内罗毕-马赛马拉Day3马赛马拉Day4马赛马拉-纳库鲁Day5纳库鲁-博格利亚Day6博格利亚-那......
西方国家选用了电影《走出非洲》的题材,对其进行了改写,其主要目的是迎合西方观众。电影《阿凡达》则深藏了对后殖民主义的推崇和......
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是丹麦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最著名的一部作品,并被改编成同名美国电影。它以古朴壮丽的异国画面和凄美哀......
生态女性主义创造性地将女性解放与自然解放结合起来,主张摈弃在历史长河中父权制和二元对立下男性对女性及自然的沉重的桎梏和压......
本文将借助荣格的原型理论中的情结理论,着重对小说中的具体语言,尤其是以动物为喻体的语言进行具体分析,从而论证小说中体现出作......
我们不敢说音乐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毕竟绝大多数电影音乐依附于电影而存在.但音乐的好坏对于电影的成功与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音......
叙述手段在读者和观众接受文本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本的创作者可以通过顺序、节奏等叙述因素控制读者或观众。艾萨克·丹森的......
凯伦.布里克森的英文小说《走出非洲》以作家在非洲经营咖啡农场的经历为原型,对肯尼亚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作了细致描述,是一种自然......
在电影《走出非洲》的开头,年迈的卡伦坐在丹麦尤斯特兹城老房子的打字机前,写她的故事。她说:“我已经写了所有其他人,并非我不够......
期刊
本文旨在从后殖民角度重读丹麦作家伊萨克·迪内森(1885-1962)的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1937),该作品在西方享有盛誉,作者以诗意......
电影《走出非洲》讲述了来自丹麦的女主人公卡伦在非洲的交易婚姻失败、庄园丰收又破产、重获爱情又痛失情人、两度走进非洲又最终......
丹麦作家伊萨克·迪内森的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充分地展现了人与地方的互动关系。文章试图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解读《走出非洲》......
与以往作品的分析方式不同,本文从隐喻的视角分析了丹麦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的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文中介绍了小说作者及主要......
凯伦·布里克森的散文体自传小说《走出非洲》因其高超的艺术性、电影可拍摄性和思想深度而被拍摄成同名电影。不论是小说文本还是......
在《走出非洲》中,凯伦·布里克森与人物进行了关于小说叙事的对话,表现了她对小说创作的关注。她在小说中所采用的叙事结构具有强......
《走出非洲》是丹麦作家凯伦.布里克森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的作者以一个殖民者和基督徒的身份走进了1914年到1931年间的非洲大......
丹麦英语作家迪内森依据其旅居肯尼亚期间的生活写出的《走出非洲》是遭到肯尼亚头号作家恩古吉严厉批判的作品。这桩世界文坛有名......
本文主要从《走出非洲》中女主人的叙事风格的分析进行研究,小说中作者对非洲人民、非洲土地的描写体现作者的殖民思想。从对非洲......
在厦门大学国际化战略的支持下,先后4次造访非洲,横跨6个国家,纵穿11所大学。6个国家的11所大学是非洲百年高等教育的缩影,每所大......
伊萨克·迪内森的《走出非洲》是一部充满异域色彩的自传体小说,以非洲和非洲人民为主要描写对象。作者自身具有三种不同的文化身......
电影《安娜与国王》和《走出非洲》同样讲述西方人在东方的故事,不论是影片之外的演员选择、情节编排,还是影片之内的异国场景、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