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教育相关论文
中国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是中国建筑学科现代转型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其历史真源、思想脉络,探索其发展规律可以为当今中国建筑教育......
从国内、外两方面入手,探究了引起当前我国建筑教育思想变革的因素,说明建筑教育思想的变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对其有足......
西方建筑史教学在中国的建筑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1918年北京美术学校开设“西洋建筑史”课程至1980年代初全国统一编写的“外国......
在新时期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和培养高素质创新实践技术人才的目标已经深入到各项教育事业中,中国建筑教育也不例外。运用信息技......
《北京宪章》在世纪交会、千年转折之际对过去进行了总结,更对未来寄予了希望。未来在青年人的手中,因而教育问题将成为事业成败的关......
"美院模式"和"工学院模式"是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中的两条主要脉络。从教育研究的角度建立一个分析建筑教育模式的研究模型,从师资......
本文从梳理中国建筑教育和中国建筑史教学的传统出发,以现代教育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材建设、......
作为纪念重庆大学建筑教育办学80周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庆9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的开场序曲,2017年11月9日,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
李振宇.1964年生,江苏常州人,毕业于同济大学,1997—2002年获同济大学、柏林工业大学联培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
从国内、外两方面入手,探究了引起当前我国建筑教育思想变革的因素,说明建筑教育思想的变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对其有足够认......
吴良镛建筑学家。1922年5月7日生于江苏南京。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48~1950年在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
华南建筑学科创建于1932年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其后历经中山大学(1938-1952)、华南工学院(1952-1988)等不同阶段。文章对建筑学科的......
20世纪初至中期,西方国家的建筑教育经历了一个从"布扎"到现代建筑的转型。"布扎-摩登"强调两种力量相互交织的转换过程,一种上升......
文章记录了对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建国先生的访谈。在访谈中,谈......
<正>时间:2006年8月4日地点:北京东四十条,一石文化王澍,1963年出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业余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当代中国建筑教育的问题之一是教学成果的趋同,即各个学校的设计教学成果的高度雷同。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样的。本文试图从建筑教育......
<正>2017年4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在学校南山路美术馆举办了名为"不断实验"的大型本科教学展览,从开幕那天开始,反响就空前......
《建筑创作》杂志2008年12期刊登的"中国建筑教育改革30年"一文,是本文作者"中国建筑教育60年"一文的摘录,该文介绍了改革开放30年......
中国建筑教育自创办之初就与"布扎"建筑教育体系密不可分,这种联系一直成为影响中国建筑教育思想的重要因素。在我国长期的传承与......
本文试图对“鲍扎”建筑教育在中国近80年的发展历史作一个简要的归纳,以移植、本土化和抵抗这三个阶段来描述“鲍扎”这个外来的......
<正>西方建筑史教学在中国的建筑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1918年北京美术学校开设"西洋建筑史"课程至1980年代初全国统一编写的"外......
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与柳士英日本东京大学博士研究员徐苏斌柳士英先生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创立者之一,过去在国内的调查大都只限于了解先......
在简要回顾中国建筑教育发展演进的基础上,着重从4个方面讨论中国建筑教育的现状及未来走向,一是概述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现况;二是......
作为布扎古典建筑教学中的核心设计基础练习,"分解构图"有效地将对于古典建筑要素的应用性学习与构图、渲染能力的训练整合在一起......
2008年4月9日,来自中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韩国的建筑学专业评估认证机构代表和英联邦建筑师学会代表在澳大......
新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吴良镛先生是新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51年,他主持清华大学建工系市镇组的工作,在《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