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造学社相关论文
1939年8月至1940年1月,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西康两省的调研过程中,对两地的13个阙进行了详细的田野调查。学社离开西南回迁内地后,与......
1933年,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发表《云冈石窟中表现的北魏建筑》,以石窟石刻的建筑图案讨论北魏木构建筑,对......
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古代建筑研究方面的开创意义与奠基地位不言而喻。除地面建筑外,营造学社还对墓葬建筑给予了大量关注。尤其是1......
1930年代中后期,梁思成、林徽因等中国营造学社学者多次赴山东调查,对散落在齐鲁大地上的一些具有文物价值的庙宇、道观、雕像、墓塔......
样式雷自康熙中叶至清末,供职皇家建筑设计机构样式房,长期担当掌案统领设计事务,留存至今的两万件图档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本文以朱启钤先生流传于世的学术研究成果为核心,并尽可能综罗相关的史料,通过对时代背景和个人因素两方面的系统考察,深入探究了朱启......
罗哲文同志去年10月间曾经回到他五十多年前参加中国营造社学习与工作的旧址四川宜宾李庄进行考查。写了一篇回忆当年在李庄时的情......
(四)琉璃瓦的尺寸及重量关于琉璃瓦件的规格尺寸,可见于正式出版物的有中国营造学社《中国建筑参考图集》附的《琉璃瓦简说》(梁......
引子继9月份的京张铁路历史建筑遗存考察后,建筑文化考察组于11月1—3日,又进行了以上世纪30年代中国营造学社刘敦桢先生河北古建......
<正>学术上主要以大规模古建筑测绘、明清皇家陵寝和园林、古代建筑图学、清代样式雷世家及其建筑图档(世界记忆遗产),以及传统建......
本文从三方面评介童隽先生:生平活动、建筑设计、造园理论。生平活动部分着重介绍童隽先生在清华学校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习生活......
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应当做些什么事情呢?我认为,在当前,应当首先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搞好文物古建筑的保护 ......
一九二五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还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的时候,他的父亲梁启超将国内刚刚刊行的《营造法式》寄赠给他们夫妇,并在......
一九四四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在重庆成立了一个“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以下简称“清损会”),杭立武是主任委员,马衡、梁思成......
今天,在古都北京,保护城市中优秀的古代建筑文物,已经是社会各界的共识。但是,这一观念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与我们的现代化道路......
<正> 1929年朱启钤先生发起成立中国营造学社,一大批学者开始研究中国传统建筑,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工作,成绩......
罗哲文老先生本身就是件文物。他把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的古建筑文物保护。 这篇文字是2010年对罗哲文老先生的专访。 罗......
卢绳(1918-1977年),字星野,江苏南京人;1938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由于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建筑的热爱,1942年中大毕业后随即......
王世襄,号畅安,1914年生于北京,祖籍福州。小学、中学在北京、美国学校读书,燕京大学文学学士、硕士。曾任中国营造学社助理研究员......
长期以来,林徽因先生对中国建筑学术的特殊贡献因与梁思成相提并论而未能得到中国建筑界的足够认可。在文学界十分重视林徽因,文娱......
首先回顾了刊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两篇论著中对于学社命名的两种诠释;其后,分析了这两种诠释对于学社研究所产生的影响;最......
通过对中国营造学社社员、《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等出版物、学社所组织的调查与修志等活动的考查,阐明了中国营造学社在都城史研究......
追溯营造学社朱启钤社长在学社初创时对开展建筑遗产研究的3个方面的期待,并选择4个方面阐释中国的东方文化积淀对中国建筑遗产保......
成立于1930年的中国营造学社是我国第一家建筑遗产研究机构,对中国的建筑遗产保护事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学社出版......
朱启钤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乃至中国近代史上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从晚清时期、北洋军阀时期、民国时期一直到新......
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于1929年,在其成立以后的10余年间,学社在朱启钤先生的领导与梁思成、刘敦桢两位先生的鼎力支持下,取得了极其丰......
回溯历史,追寻先贤足迹,系统地梳理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成就和历史贡献,彰显其对于中国建筑史学、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奠基性、开创性的......
2006年4月20日是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诞辰105周年.2006年也是他继承并做出贡献的朱启钤先生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停止工作60周年.为纪念......
中国营造学社今年将在东北大学恢复成立,目前正进行各项筹备工作。罗哲文弟子、东北大学教授赵琛向记者表示,在东北大学恢复成立中国......
从20世纪初,教育家蔡元培提倡近代建筑艺术使留学生陆续回国,到20世纪20年代末朱启钤勘立“中国营造学社”都影响并启迪着梁思成《1......
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中国营造学社的建筑学术领军人物,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教育,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同时还有留洋的经历,具有西方......
2007年4月29日,再次造访仍健在的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我国著名文物学家和重要的文物收藏家王世襄老人,听他续讲了传统建筑文化及中国......
2006年4月20日.建筑学家梁思成诞辰105周年.为纪念梁思成.也为宣传2006年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我们完成了“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
当我们回顾20世纪中国建筑所走过的百年历程时.会惊奇地发现。中国营造学社从成立之日起.其贡献和影响至80年而未衰,而且今后它对中国......
留德期间深受"现代建筑"思潮影响的奚福泉,从他的设计中可以体现"现代建筑"所强调的实用性,他反对建筑要如神殿、教堂、皇宫般的那样壮......
本文就朱启钤先生发表"中国营造学社缘起"八十周年纪念日之时,回顾了朱启钤创立中国营造学社、改建正阳门以拓展北京城街巷交通、......
2006年上半年一系列与记忆中国营造学社和纪念梁思成的活动确已在业内外产生影响.《新周刊》及央视科教频道等10余家公众媒体都对活......
抗日战争期间,在我国知识分子坚守中国学术阵地以维护民族尊严、为民族复兴而殉道的艰苦奋斗中,关于发掘、整理、研究华夏民族文化......
经过良久思考与策划.终于在各界专家与领导的共识与扶植下确定了为纪念梁思成诞辰105周岁.为纪念中国营造学社停止工作60周年并配合......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是一方诞生并延续着中国建筑文明的圣土。出于研究中国建筑文化的缘由,我们对四川李庄向往已久,但直至2005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