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人物论相关论文
本世纪以来,反映论文艺观的异军突起及其逐渐占据文坛的支配地位,乃是我国文艺理论和美学界的一大景观。众所周知,在我国古典文论......
拿事实和事实比较对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科学性和永不枯竭的生命力之所在,是它在方法论上的根本要求。 我们知道,1873年,马克......
一 一九六三、一九六四年毛泽东有关文艺的两个批示逐级传达后,文化部党员副部长们在整风运动之中摇摇欲坠,一日不如一日,几近崩溃......
“写中间人物”论及其相关创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了不同的理解与评价:1962年8月,邵荃麟正式提出了“写中间人物”的主张,周扬、田......
邵荃麟是“修正主义文艺”批判运动第二阶段(1962-1966)主要的批判对象。江青以“毛主席的文艺哨兵”自居。她是一位个人意志极度......
邵荃麟的文艺思想可以看作是中国现当代文艺学发展史曲折历程的缩影。文章旨在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邵荃麟的文艺心理。肺结核......
【正】 一九六四年震动中国文坛的“中间人物”事件,说起来也许人们不会相信,它只是起因于一件偶然发生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一九......
<正>一、两个"作家群"当代文学研究中,赵树理和柳青常被放在一起谈论。这是有道理的。他们是"十七年"写农村生活有成就的作家,他们......
历史从来都是那么吝啬,它每前进一步,都要人类付出沉重的代价。大至追求人类社会的日趋合理,小至探寻社会生活每个具体领域的正确......
在重新解读“十七年”文学的专著中,工农兵写作在研究界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谢保杰的《主体、想象与表达:1949-1966年工农兵写作的......
<正> 不管当代文学的发展已经或者可能产生怎样令人目不暇接的变化,只要它最终是忠于现实的,那么小说中的人物,就不能不依然是决定......
<正> 生活的结论 写“中间人物”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的一个历史问题。历史问题不一定有了历史的结论。今天虽已没有人专写“中间......
<正>赵树理40年代的通俗乡土小说在当时代表着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并深受农民所欢迎。而在以农村题材的小说为主要地位的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