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学》相关论文
20世纪80年代后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越来越多的文学和媒体开始关注上海这个都会,掀起了一股"上海想象"的热潮。本文以《上海文学》杂......
在二十世纪以来这个一直受着“进步”叙事和时间神话支配的国家里,九十年代发生了有趣的“时光倒流”现象。时髦咖啡馆以“一九三......
2009年4月《芳草》杂志第2期以显著的版面推出了“吉祥青藏”专号,这是近年来藏族文学首次以相对集中的方式进入人们的阅读视野。......
蒋韵,1954年3月生于太原,籍贯河南开封。1981年毕业于太原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已出版、发表小说、散......
1993年至1994年,“人文精神大讨论”由圈内而至圈外,席卷了中国知识界。那是中国知识分子在经历一个迷茫、痛哭、困惑阶段之后,开始慢......
“人文精神”大讨论马相武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危机问题的首先提出,是在1993年第6期的《上海文学》上。随即《读书》展开讨论,《光明日报》、......
岁月不禁过,一晃,似乎与刘心武先生有十年没见了。在我这儿,一直读他的书和文章,不陌生;但在他那儿,就很难说他是否还记得平凡的我了。......
主体性的神话与死亡——新时期文艺发展中的主体性演进○邹定宾新时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由它......
今年第四期的《上海文学》刊登了老舍的儿子舒乙纪念冰心的文章《真人——冰心辞世十年祭》,他专门写道,有一年,纪念五四运动,冰心先生......
惊闻史铁生先生辞世噩耗,我又重读了他的一些散文,也读了史铁生的朋友们以前写他的一些文章。我不知如何表达对他离去的震惊和痛惜,就......
“每个人都是一个响器,都渴望发出自己最‘惊心动魄’的声音,而我的作品就是我的响器。”刘庆邦掷地有声。 这是一位拿作品说话的......
久居海外,对于文学报刊多少有点隔膜了,有时即使就放在眼前也有点熟视无睹。但最近《上海文学》封面上有一个熟悉却久违的名字一下攫......
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我随继父去咸阳打工。 时间已经进入1978年,我在世间已经生长了15个年头。孤寂的农村生活,培养出少年蓬勃的想......
山寨的流行风潮最近减弱了许多。在泛娱乐化的网络社会,没有什么是坚挺的,除了房价。但即便“山寨”这个词语乃至山寨这种现象消失了......
元化先生是我尊敬的良师益友。我们同属“胡风冤案”的受害者。劫后余生,时相过从近三十年。在之前的一九四七年,我在上海中华职业教......
2005年第10期《上海文学》隆重推出了新发现的张爱玲佚作《郁金香》,该刊从2006年1月号起,又新辟了“古今”栏目,集中推出一批最初......
巴金,1904年11月15日生,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尧棠,长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曾与靳以合编《文学月刊》,与茅盾创办《烽火》。任过上......
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大陆文学杂志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发行数量的骤然下降和政府投资的大幅度削减,使多数纯文学期刊生计难维。......
我们的民族,经历了比噩梦还可怕的年月!但我始终相信,这个民族是有希望的 作家杨显惠采访到甘肃定西的一个老人,这位1960年春天参......
时至今日,许多不经意的时刻,我仿佛坐在时光的传送带上,往日李子云老师和我交往的一些瞬间和细节在心里默默回放。 与时代一起走来......
“作家没有真情实意,是应该无路可走的。”“作家摆渡,不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他以真情实意享渡客,并愿渡客以真情实意报之。”这是......
上个世纪40年代的上海,存在过一个由在沪日本文化人组成的国策文学团体,名为“上海文学研究会”.研究会创办同人杂志《上海文学》,......
王祥夫,别署黍庵、珊瑚堂主,著名作家、画家,云冈画院院长。著有长篇小说《榴莲,榴莲》等七部,中短篇小说集《狂奔》等五部,散文集......
80年代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而作为和文学创作相辅相成的另一方面—文学批评在80年代也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二十世纪的文学可谓斑斓驳杂,而身处文学视界前沿的文学期刊,显然已介入并渗透于文学此消彼长的变迁中,见证并潜在地书写着思潮流变的......
1984年,阿城《棋王》在《上海文学》发表并震动文坛,引起多方关注,也赢得众多赞誉。其主要原因乃在于阿城的小说开辟了一种不同的......
一、红旗渠精神的提出从红旗渠动工的第一天开始,在各类报道、社论、文艺作品、领导讲话中,就有对艰苦奋斗精神的概括和描述。最早......
黄发有:2000年在华东大酒店,我和您有一次深入的交流,当时您说您非常看重作为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三重使命与责任,即文学教育、文学研究......
本文以《上海文学》为例,考察新时期以来中短篇小说的叙述模式,并概括出三种基本类型:情节模式、心理模式和意境模式。......
很高兴能有这么一个机会跟大家坐在一起讨论文学问题。我今天的讲题是"作家的境界"。在大学里面接触文学已经有几十个年头,从1970年......
《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如何可能》在《上海文学》2005年11期发表后,引起了一场小规模的论争。有学者把这次论争视为2005年人文学术的......
王鸿生,男,汉族,1950年代出生于上海市。1964年考入五年制试点中学华东师大一附中,未及毕业,即于1969年春赴河南省兰考县插队务农,1972年......
第一次感到自己“特别”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到上海出差。那时我已成为青海省报的记者。见到《上海文学》的女编辑厉燕书,她一听我是从......
1985年<钟山>杂志上<悬挂的绿苹果>一文的出现让评论界牢牢记住了一个名字--叶兆言.......
李晁是"80后"作家中较受关注的一位:获过《上海文学》小说新人奖,受到金宇澄、邱华栋等作家的青睐。他的小说语言精致、想象细腻绵密,......
<正>张雅茜有着丰富的生命经历,对人生也有着相当的感受能力,对写作则抱着类乎宗教般的虔诚态度。写作多年,她曾在《十月》《中国......
作为中国新时期文学生产的重要影响媒介之一,《上海文学》致力于文学的探索和传播,在栏目设置和编辑策划中始终将读者作为优先考虑......
《上海文学》是中国大陆新时期的重要文艺刊物之一,其特点正在于文艺创作和文学评论的双向发展。1985年被评论者称为“方法年”,强调......
80年代末,部分国家权威性文学期刊诸如《上海文学》、《人民文学》和《收获》为先锋小说作家及作品提供广阔的发表天地,不仅使得先锋......
新发现的张爱玲佚作《郁金香》原连载于1947年5月16—31日的上海《小日报》,其完整版本首发于《上海文学》2005年第10期。《上海文......
王新军是一位目前在甘肃非常活跃,并且在全国文坛都颇有影响的实力派青年作家。他已发表中短篇小说60多篇100余万字,其中多篇被转载......
在当代文坛,张炜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存在。从早期单纯、质朴的“芦青河系列”,到中期严峻的道德反思,再到近年来激愤的世俗批判,无论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