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文学相关论文
“北京地域文学的现状和走向”学术研讨会纪要孟固北京市社科院文学所与北京文艺学会、人大语文系、北京人文函大于95年11月1日至3日在香......
京味文学呈现了京味特征的市井故事、城市空间和民族认同等多维文化特征。在文化翻译语境下,译本在文学传统、文体风格和叙事特征......
石一枫的文学创作,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他的创作具有明显的分期特点。以2014年《世间已无陈金芳》的出版为界,石一枫的创......
北京是中国少有的几个建构了自身的文学传统的城市,“京味文学”则是基于这一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所形成的文学形态的一种命名。但......
叶广芩在京味小说流派中应该定位为对京味文学传统的追忆,是老舍创立京味文学,邓友梅、汪曾祺等对其进一步发展之后,在王朔对京味......
王朔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艺界的一个影响巨大的人物,他的作品也是新时期京味文学的代表。写于1991年的《动物凶猛》后......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 文化形象消费日趋主流, 以作家作品为核心衍生出的文学旅游逐渐得到旅游市场的青睐.胡同作为北京......
文学作品中一口嘣脆响亮的"京片子"就是招牌,儿化音、多礼、讲话绕弯、幽默、多用反语、还时常夹杂一些土语方言甚至是歇后语,具有......
文化过滤在跨文化翻译中不可避免。源文本只有经过目的语文化的过滤才能进入目的语文学体系。安德烈·勒菲弗尔提出改写理论,认为......
主持人话语 :在媒介与文学的关系上 ,有一个问题不能被忽视 :媒介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文学 ?对此 ,京味文学的当前命运可以成为......
刘恒凭借中篇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成为第三代京味文学的代表人物。小说通过苦难叙事显现了以张大民为代表的底层百姓身上......
<正>重读,是以新的视野打开文本的意义平面,解救埋没的隐秘潜流。另一方面,重读也意味着修正文本与其他文本的关联,拆解或重构文学......
两位具有代表性的京味小说作家邓友梅、叶广芩在各自代表作《那五》《烟壶》《双猫图》和《采桑子》中,书写展现了旗人生活中洋洋......
作为文化内涵与审美艺术形式都颇具稳定性的京味小说,80年代中期以前很以它的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和传统的审美艺术范型在京城乃至全国红......
在近年来的都市文化研究中,京昧文化受到了格外的关注。这当然和北京五百年来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有关.和越来越迫近的2008年......
置身于20世纪80年代文化寻根热潮中的京味文学第二代作家对京味文学的兴起和鼎盛做出了决定性贡献,把老舍开创而有待于命名和发展......
<正>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吕志敏曾谈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京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引人瞩目的小说品类——"京味儿"小说,以邓友梅的《话......
2005年初,《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明确将文化名城确定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这标志着北京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崭......
<正>老舍是京味文学发展至今最重要也是成就最高的作家,他不仅奠定了京味文学的审美风格,也给后人留下了数量可观的京味作品,对老......
'京味文学'特指以北京的人事风物为叙述主体,蕴含着北京文化的神采与风韵的文学样式。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期,以......
<正>京味文学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京味小说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一般来说,京味文学是以北京话进行创作的,反映北京人的社会生活......
京味文学──一个成熟的文学流派北京市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吕智敏近年来,一股文化建设的热潮──城市文化建设,乡镇文化建设,企业文......
【正】 我不得不使用如“商业文化”、“建筑文化”一类较大的概念于具体的现象分析,这也是论证中难以避免的语言问题。北京小说所......
1968年,老舍先生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成为有史以来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但令人遗憾的是,当时老舍先......
老舍先生无疑是当之无愧的模范北京市民,更被誉为是使“京味”成为有价值的风格现象第一人,其文学作品中强烈的北京色彩人所共见。......
本文对新时期以来的京味文学研究状况进行梳理,认为传统的京味文学研究已经基本完成,京味文学的审美形态及其内涵与构成要素已经基本......
如果要赋予'京味文学'这一现代文学上颇为重要的话题新的内涵,有必要在更宽阔的人文时空坐标中给予其新的定位。基于此种......
主持人话语 :在媒介与文学的关系上 ,有一个问题不能被忽视 :媒介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文学 ?对此 ,京味文学的当前命运可以成为......
所谓“中国当代文学地域空间”,是指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有明确现实与文化层面的地域指向,并建构成为一个艺术存在的空间书写。它的......
【正】 由中国老舍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山东大学、重庆出版社等单位发起的全国第四次老舍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3月21日至25日在......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在南方一所大学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导师出面请樊俊先生审阅我的论文并担任答辩导师,答辩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