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维熙相关论文
《远去的白帆》是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走向混沌》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纪实性回忆录.两部作品虽然对创伤书写存在差异,但同时也具......
以下“声音”来源于谈话、文章、书信等,以姓氏笔划为序,发表于1998年第5期。适逢本刊三十周年之际,特地重新刊载,以飨读者。·编......
孙犁晚年声誉日隆,虽寓居津门,影响却遍及海内外.一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重写文学史的思潮中,孙犁小说的独特风格进一步被人们所......
从维熙、张贤亮为代表的作家以监狱、劳改农场等环境为切入点,真实再现了极左风暴知识分子、共产党人身心的摧残。在反思历史的过程......
胡乔木心中的垂直线1984年2月18日,胡乔木特别郑重地给一位青年作家从维熙写出一封信。信不长,可是内容有点不一般,是一封“特此更......
生活中的一些事,即便是一次很短暂的接触,有时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时不时地浮现在眼前。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一大批名作家诸如刘......
读李美皆的《关于从维熙的“混沌”》时,第一感觉是获得了一种阅读快感,一种只有读到好文字以后才会有的那种怦然心动。不过紧接着也......
从维熙50年代的小说创作向来鲜为评论界所关注,在50年代农业合作化的进程中,从维熙的写作实践着“荷花淀派”的固有创作风格并积极地......
时过三十年,重新对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在新语境下进行解读,挖掘作品中'母与子'叙事模式的情感模式和文化原型,力......
回顾河北老作家从维熙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出历史在他写作风格演变中所起的绝对作用.早期田园牧歌武的荷花淀气质终因历史的断裂而陡......
从维熙(1933-),河北省玉田县人.早期用笔名碧征、从缨.1950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并于同年开始发表作品.毕业后,任<北京日报>文艺编......
1940至1950年代,汪曾祺和从维熙以"鸡鸭"养护者为题材分别创作了短篇小说《鸡鸭名家》和《鸡鸭委员》。两位作者虽均围绕主人公的看......
<正>"新时期文学"迄今已经越过30个年轮。自去年以来,诸多的鸿篇巨制不约而同地摸准了"巧合"的时间脉门,争先恐后地以"30年"、"60......
<正>人称"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漓江作为其标志性名片,不知倾倒了多少文人墨客,肯对它不吝笔墨地进行赞美。抑或是溢美之词听得太多,......
<正> 新时期以来,从维熙以监狱、劳改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井喷般的艺术创作,开创了“大墙文学”的先河,在灿烂辉煌的新时期文学发展......
<正> 70年代末,中国社会开始了重大历史性的转变,“四人帮”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宣告结束,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
新时期文学是以控诉“文革”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思的伤痕文学为开端的,这股反思“文革”......
从维熙的小说在构思上都具有“反面文章正面做”的特点 ,即所鄙夷的和所要批判的 ,往往从对立的角度作正面描写 ,从丑陋的背后去发......
<正> 每一个文学流派,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否则就不成其为文学流派。比如,“山药蛋派”的通俗、幽默、质朴,充满浓郁的泥土香;“......
在新时期文学的大潮中,被当代文坛誉为“大墙文学”之父的从维熙,近几年的创作步履显得缓慢而艰难。1986年他发表了《鹿回头》系列......
<正>听慕理兄见告,原北京二中老师金易(王锡璠)和夫人沈义羚合著的《宫女谈往录》又要再次印刷。这部书十几年间重印五次,印数已达......
作家从维熙于1953至1957年间,创作了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和散文,这些作品主要收录在散文小说集《七月雨》和小说集《曙光升起的早晨......
论文指出“吗、呢、吧、了、的、啊、罢了、来着”等句末助词,既可能属于全句,也可能只属于句中部分成分,还可能是上两种情况的融合。......
《夜的眼》初刊1979年10月21日的《光明日报》,①是王蒙重返北京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在为这篇论文的写作查找资料的时候,我有些吃惊......
<正>圣殿之所以尊贵庄严,就因为它是人们共同前往哭泣的地方。一首普遍为那些受命运折磨的人所唱的乞怜之声(指求上帝矜怜的祈祷或......
【正】 北大荒既是一片广袤的神奇的土地,又是一块丰腴的文学的土地。一代代拓荒者们以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先后在那里耕耘、播种、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