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民俗学相关论文
实践民俗学就是面向交流实践的民俗学。作为民俗研究者的笔者采用“请当地人说话”的田野作业方式与作为民俗传承者的师公韦锦利展......
博物馆是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的非营利机构,是进行文化展示和宣传教育的重要场所。民俗文物征集和民俗文化展演属于博物馆工作的范......
成都天府广场出土石犀的考古事件激活了传统厌胜巫术文化和本地的海眼传说,一则"石犀移动致灾"禁忌叙事快速成型,并演绎为一场网络......
社会转型带来的生活革命消解了传统民俗事象,民俗学正在遭遇着阐释危机。转向日常生活的实践民俗学,体现了民俗学者的学术自救与学......
近年来关于实践的讨论,大大丰富并提高了民俗学的认识。这些讨论与近年来西方学术界的"实践转向"遥相呼应,但亦有很大不同:后者强......
实践民俗学是民俗学面向当下生活进行研究时的视角转换和理论重构。实践民俗学认识到:生活实践的主体是普通民众,而不是以"民俗主......
现象学是一门看的学问,而民俗学则是一门看与听并重的学问。因此,现象学的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方法有助于还原出民俗学的普遍性诉求......
当前中国民俗学学科危机的本质是知识生产危机。面对社会转型和生活革命等现实问题,民俗学难以提供建立在专业知识基础上的有效解......
发源于熟人共同体和陌生人社会的熟人原则,不同于陌生人原则,前者是理论民俗学的认识对象,后者是实践民俗学的思想对象。熟人原则......
与其他博物馆相比,民俗博物馆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去精英化色彩和平民化倾向。恰恰在民俗博物馆里,民俗学最初的两种实践动机——自......
本文将鲍曼关于"表演者对表演的否认"的田野经验,视为实践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的事实表象起点(而不是概念表象起点),并通过对在田野经......
"实践民俗学"试图在日常生活中还原民众作为自由人的先验条件,把民俗学关注的重心转向民俗行为背后的实践理性的目的条件。这一观......
中国民俗学会拟制订的伦理守则不是单纯的行业规范和操作指南,而当是具有道德意义和伦理价值的实践准则,因而需要一条不可或缺的伦......
2016年春节前,一个"上海女孩逃饭"的帖子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这次网评历时半月,与其说是假新闻效应,不如说是网络民间文学表演。......
尽管"神话主义"概念开拓了神话研究的传统视野与既有领域,从某些方面澄清了神话在非遗时代和新媒体时代的功能延续与变异过程,但它......
只有从实践科学的立场才能看出,非遗保护和公共民俗学都从内部彰显出民俗学本身的实践属性,都是民俗学内在实践目的的部分实现。联......